白居易故里

白居易故里

白居易,字樂天,出身於仕宦之家,祖籍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鄴(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縣令,與當時的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市城西的東郭宅村(今城關鄉東郭寺村)。

簡介

白居易故里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關於白居易名字的來歷,東郭寺村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東郭寺村地勢低洼,一度積水成患。白居易出生時,男人們都出去排水了,婦女們急得在家裡燒香禱告。就在此時,44歲的白季庚老年得子,其18歲的夫人陳氏生下一個男嬰,祖父白湟就給孫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孫子能得到一個容易居住的地方。 新鄭於是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故里。

歷史傳說

傳說白居易幼時身體嬌弱,卻是個聰明絕頂的神童。長到半歲時,媽媽時常抱他到屏風前,教他念字看畫。生下六七個月,小居易就會認“之”、“無”二字了,此事一時傳為奇聞。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親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後來憶及青少年時代的求學情景,他撰文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成厚繭)。”在良好的教育下,白居易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通音律(音樂),10歲能解讀詩書。這些經歷,造就了白居易這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這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事,很少有人注意到,白居易還是一位為民稱道的好官。
白居易12歲那年,河南一帶發生戰事,白季庚便送兒子到越中(今江浙一帶)避亂。從此,白居易就離開了故鄉新鄭,開始了四處漂泊的生活。
中原文化是白居易成長為一個偉大詩人的肥沃土壤,雖然只在故鄉新鄭生活了12年,但白居易對養育他的這片熱土十分熱愛,故鄉的一草一木在詩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新鄭縣誌》記載,離開家鄉44年後,從蘇州卸任返回洛陽途中,56歲的白居易特地取道新鄭,他來到溱洧河邊停留了很久很久,面對滿天晚霞,無限鄉情湧上了詩人的筆端:
落日駐行騎,沉吟懷古情。鄭風變已盡,溱洧至今清。不見如雲女,但聞芍藥名。
童年時代,白居易常常來到新鄭溱水河畔遊玩。從白居易這首感念童年生活的詩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故鄉的溱水河當年河水潺潺,遊人如織。燕啁鶯啼,蜂飛蝶舞的詩情畫意!
詩寫成後已近黃昏,白居易策馬回到闊別多年的東郭寺,在自家老宅里停了一夜。這天,一夜無眠的詩人將自己一生的經歷寫在了一塊石碑上,表達了他對哺育自己的家鄉的一片真情。可惜,這塊石碑現在已經丟失了。
詩人還作了《宿滎陽》一詩。史料記載唐時新鄭屬於滎陽郡管轄,詩中以大代小,“宿滎陽”實指詩人宿新鄭。詩云:
生長在滎陽,少小辭鄉曲。迢迢四十載,復到滎陽宿。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兒戲時,宛然猶在目。舊去失處所,故里無宗族。豈惟變市朝,兼亦遷陵谷。獨有溱洧水,無情依舊綠。
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對家鄉的記憶是“宛然猶在目”,對故園的感情是何等真摯。
白居易在東郭宅度過了童年時代,其祖父白湟作古後葬於新鄭辛店鎮。新鄭白氏約有十萬餘眾,廣布於禹州、許昌等14個縣市,追根溯源,均系白居易的後裔。無論徙居何處,白氏後裔都認定新鄭是他們的發祥地和第一故鄉。每年農曆7月15日,白氏後裔都返回新鄭祭祖,久而久之形成古會,一直沿襲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