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尼參

白尼參

白尼參,體壁厚而柔軟。口小且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面,周圍有5組呈放射狀排列的小疣。管足小,遍布全體,排列多無規則。沒有發達的疣足或肉刺。居維氏器很發達,受到刺激很易排出。背麵皮膚內的骨片主要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腹面為卵形顆粒體和花紋樣體。體色一般淺,常帶白色,背面常有不同的褐色花紋。全世界有10種左右,中國已知蛇目白尼參和圖紋白尼參兩種。均為食用佳品。蛇目白尼參,一般體長30-50cm,背面為深灰色或灰白帶黃色,有許多顯著的蛇目狀斑紋,各斑紋的周圍顏色較淺。圖紋白尼參,體形肥胖,長約30cm,寬8-10cm左右,前後兩端幾乎一樣寬。

藥名

白尼參

漢語拼音

bAI nI she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Bohadschia argus Jaeger
2.Bohadschia marmorata Jaeger[B.bivittata(Mitsukuri);B.koellikeri(Semper)]

歸經

腎經

藥理作用

體外試驗,蛇目白尼參皂甙3-100μg/ml時,對白色念珠菌、熱帶假絲酵母(Candida tropicalis)、產朊假絲酵母(C.utilis)、克魯斯假絲酵母(C.krusei)等均有很強的抗真菌作用。從白尼參(Bohadschia graeffei)中分離出的海參素A,體外能完全抑制酵母的增殖,大劑量時能完全殺死腫瘤細胞。

中藥化學成分

全體含三萜甙(triterpenoid glycosides),用smith降解法得海參-9-(11)-烯-3β,12α-二醇[holost-9-(11)-ene-3β,12α-diol]及海參-9(11)-烯-3β-醇[holost-9(11)-en-3β-ol],海洋甙(marine glycoside),皂甙(saponins),羊毛脂-9(11)-烯-3β-醇[lanost-9(11)-en-3β-ol],4α,14α-二甲基-5α-膽甾-9(11)-烯-3β-醇[4α,14-dimethyl-5α-cholest-9(11)en-3β-ol],14α,甲基膽甾醇-9(11)-烯-3β-醇[14α-methylcholest-9(11)-en-3β-ol],海參素A。

功效

補腎

科屬分類

海參科

主治

水腫

生態環境

1.多棲息於珊瑚礁內或瀉湖內,水深6-18m有海草的沙底。
2.生活時體色圖紋變化較大,常呈大理石花紋狀或地圖斑塊狀。多生活於珊瑚礁沙底。

資源分布

1.我國分布於海南西沙群島
2.我國分布於海南及西沙、南沙等群島。

動植物形態

1.蛇目白尼參,一般體長30-50cm,背面為深灰色或灰白帶黃色,有許多顯著的蛇目狀斑紋,各斑紋的周圍顏色較淺,內有黑色圈,圈內為黃色,中央有一黑點,從點上伸出一小疣,也常排列成不規則的縱行。口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腹面平坦,呈淡灰褐色,並密生很多排列不規則的管足。背麵皮骨片主要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腹麵皮內骨片為卵形顆粒體及葡萄狀花紋體。
2.圖紋白尼參,體形肥胖,長約30cm,寬8-10cm左右,前後兩端幾乎一樣寬。口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全身散布很多形狀較小的管足,排列不規則,沿腹面中央線排列較密。背面淺黃褐色,前後有兩埠赤褐色大橫斑或小斑。腹面色較淺為黃白色或白色。背麵皮內骨片為末端分枝2-4次的X形花紋樣體;腹麵皮內骨片也是花紋樣體,但分枝較寬而短,甚至變為卵圓形的顆粒體。

功效分類

補腎藥

性味

味甘;性溫

藥材基源

為海參科動物蛇目白尼參及圖紋白尼參的全體。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研末,每次,5-15g。

出處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