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疹性毳毛囊腫腓總神經卡壓症

腓總神經卡壓症是指腓總神經及其主要分支受壓而引起的病變。

病因

發病原因

圖1圖1

1.外傷

最為常見,多見於腓骨頭頸處骨折脛骨外側平台骨折,足內翻損傷,膕窩外側軟組織損傷等。其好發部位如圖1所示。
2.慢性損傷

多見於長時間蹲位、盤膝而坐、跪地、足內翻畸形等,這些情況都可使腓骨長肌過度緊張,致其起始部的腱性組織卡壓腓總神經(圖2)。

圖2圖2

3.醫源性因素

在臨床上亦較為常見,如石膏、夾板壓迫等。
4.腫物

腓骨頭、頸處的腫瘤,如骨巨細胞瘤軟骨骨瘤血管瘤等;股二頭肌肌腱、腓骨長肌起始部的腱鞘囊腫。
5.其他

不明原因的卡壓。

發病機制

由於腓總神經在繞腓骨頸處位置固定且不移動,位於皮下,其深面又為堅韌的腓骨,因而此處最易引起卡壓。

症狀體徵

圖3圖3

慢性損傷的患者開始時主訴小腿外側疼痛,行走時加重,休息後減輕,隨後漸出現小腿酸脹無力、易於疲勞,小腿外側及足背感覺減退或消失。脛骨前肌、趾長伸肌、拇長伸肌以及腓骨長、短肌不同程度的麻痹可引起足下垂並且輕度內翻。急性卡壓的患者多在一次局部壓迫後出現小腿側及足背感覺障礙、足下垂(圖3,4)。

圖4圖4

在腓總神經卡壓引起完全性損傷的患者,可見足下垂,行走時呈跨越步態,小腿外側及足背感覺障礙,伸拇、伸趾、足背伸、足內外翻障礙,小腿前外側肌群萎縮。
1.tinel征

腓骨頸部叩打有放射痛為陽性。
2.肌電圖

可了解損傷的部位及程度,同時可排除其他疾病。
3.X線片

膝關節X線片可發現骨骼的病變。
依據病史、臨床表現、Tinel征及肌電圖檢查,即可診斷。

檢查化驗

1.肌電圖

可了解損傷的部位及程度,同時可排除其他疾病。
2.X線片

膝關節X線片可發現骨骼的病變。

鑑別診斷

腓總神經卡壓症腓總神經卡壓症

1.小兒麻痹後遺症足下垂 此病為脊髓灰質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細胞,引起支配的肌肉不同程度地癱瘓。脛骨前肌癱瘓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因而亦可引起足下垂、跨越步態,但此病患者很小就發病,病史長,感覺功能正常。
2.腰椎間盤突出症 中年人好發,主要表現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痛。此病亦可表現為小腿外側及足背感覺障礙,但足下垂少見,腰椎CT或椎管造影檢查可鑑別。

併發症

可致腓總神經麻痹產生足下垂。

治療用藥

保守治療

套用消炎鎮痛藥物,局部封閉,矯正支具固定踝關節於外翻位,同時輔以電刺激及神經營養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對外在壓迫因素解除後觀察1個月神經功能無恢復及保守治療無效者,應及早手術治療。可行腓總神經探查松解術,如腓總神經已完全變性、纖維化,則需行病變段神經切除神經移植術。對晚期患者,如踝關節功能正常,無骨性改變,可行肌腱移植術,如脛骨後肌代趾長伸肌;如踝關節已有骨性改變,則需行骨性手術,如三關節融合術。

預後

預後尚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