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

中醫指多因郁怒憂思過度,氣鬱痰凝血瘀結於頸部,或生活在山區與水中缺碘有關的病。可分為"氣癭"、"肉癭"及"石癭"等。

漢字

基本信息

漢字:癭
繁體字:癭
拼音:yǐng 
注音:ㄧㄥˇ

字形結構

部首:疒 
部首筆畫:5 
總筆畫:16
康熙字典筆畫( 癭:22; )
首尾分解查字:疒嬰(bingying)
漢字部件構造:疒貝貝女

編碼信息

五筆86:UMMV 
五筆98:UMMV 
倉頡:KBOV 
四角號碼:00144 
UniCode:U+763F 
規範漢字編號:6156
筆順編號:4134125342534531
筆順讀寫:捺橫撇捺橫豎折撇捺豎折撇捺折撇橫

基本解釋


(癭)
yǐng
中醫指多因郁怒憂思過度,氣鬱痰凝血瘀結於頸部,或生活在山區與水中缺碘有關的病。可分為“氣癭”、“肉癭”及“石癭”等。
病理學指機體組織受病原刺激後,局部細胞增生,形成的囊狀性贅生物。植物受病菌、昆蟲、葉蟎、線蟲等寄生後,常形成“癭”。

詳細解釋



yǐng
【名】
〖中醫〗∶頸瘤,俗稱大脖子。指生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包括甲狀腺腫大等〖goitre〗
癭,頸腫也。——《玉篇》
又如:癭腫(謂頸部生瘤子的疾患);癭瘤(中醫病名。生在皮膚、肌肉、筋骨等處的腫塊)
蟲癭。樹木外部隆起如瘤者〖gall〗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宋·蘇軾《答李端叔書》
又如:癭腫(指蟲癭);癭瘤(指蟲癭);癭尊(癭杯);癭瓢(癭木製的瓢);癭杯(癭木製的杯子)
指累贅,多餘的東西〖burden〗。如:癭疣(贅疣。喻附著之物)

漢語大字典解釋

[①][yǐng]
[《廣韻》於郢切,上靜,影。]
“癭1”的繁體字。
(1)囊狀腫瘤。多生於頸部,包括甲狀腺腫大等。
(2)蟲癭。樹木外部隆起如瘤者。
(3)指累贅、多餘的東西。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中】【疒字部】 癭; 康熙筆畫:22; 【唐韻】【集韻】於郢切【媾㑹】麼郢切,$音癭。【說文】頸瘤也。【釋名】癭,嬰也。在頸嬰喉也。【嵆康養生論】頸處險而癭。【張華·博物志】山居多癭,飲泉水之不流者也。【方書】癭有五,肉色不變為肉癭,筋脈現露為筋癭,筋脈交絡為血癭,憂惱消長為氣癭,堅硬不移為石癭。 又地名。【後漢·桓帝紀】勃海王悝降為癭陶王。【注】癭陶縣屬鉅鹿郡。又【集韻】伊盈切,音嬰。義同。 【集韻】或作桺閍。

說文解字詳解

【卷七】【疒部】 編號:4701
癭,[於郢切 ],頸癅也。從疒嬰聲。

相關詞語

·蟲癭 ·多癭 ·槐癭 ·拘癭 ·瘤癭 ·木癭 ·蟠癭 ·樹癭 ·癭杯 ·癭瘤 ·癭木 ·癭瓢 ·癭相 ·癭疣 ·癭腫 ·癭尊

音韻參考

[ 平水韻 ]:下平八庚·上聲二十三梗
[ 粵 語 ]:jing2

中醫解釋

癭 發生於頸前區結喉兩側漫腫或結塊性病變的總稱。該病首見於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癭的症狀和病因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宋代陳元擇《三因方》又將其分為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5類。現代常見的為氣癭、肉癭、石癭、癭癰4種。癭發病總的來說與水土因素有關,或憂思郁怒,肝鬱不舒,脾失健運而致氣滯痰凝於頸部而成。①氣癭。證為頸部漫腫,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隨喜怒而消長,類似於單純性甲狀腺腫及部分地方性甲狀腺腫,治療宜理氣解郁,化痰軟堅,健脾除濕。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壺湯化裁;亦可選用碘劑、針灸及手術治療。②肉癭。證見頸部單個或多個腫塊,狀如覆碗,皮色如常,軟如綿,硬如石,可伴有性急、多汗、心悸胸悶。類似於甲狀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治宜開郁化痰,佐以軟堅。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必要時採取手術治療。③石癭。證見頸部腫塊,凹凸不平,堅硬不移,後期可有氣管、食道、聲帶受壓症狀。相當於甲狀腺腫瘤。治宜化痰開郁,行氣軟堅,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加阿魏粉,亦可選用手術等療法。④癭癰。證見頸中兩側結塊、腫脹、灼熱、疼痛,伴有發熱、頭痛等,軟少化膿。類似於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治宜疏風清熱化痰,用牛蒡解肌湯加減,表證消失後,宜舒肝清熱,化痰消腫,用柴胡清肝湯加減,外用金黃散調敷患處。預防應在氣癭流行地區供應碘化食鹽。在碘缺乏地區行碘油注射。

拼音是yi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