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信息交流

通過對當代信息交流體系的分析,將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與網路交流模式在同一模型中相融合,構成當代信息交流模式的模型。 第三,信息交流的渠道擴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第七,當代信息交流模式的網路信息發布與網路傳遞,使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

當代信息交流的模型與特點

信息交流的交流模型有助於我們認識和把握不同歷史時期信息交流的過程及特點,而構建當代信息交流模型,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當代社會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點。
1當代信息交流體系
網路技術的出現對傳統信息交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由於社會及科技發展因素的制約,目前,網路化的信息交流尚不能完全取代傳統信息交流而占主體地位,於是形成了由傳統信息交流與網路信息交流構成的當代信息交流體系。這種構成不僅僅是簡單的物理組成,在當代信息交流體系內部,傳統信息交流與網路信息交流之間部分取代、部分互補,相互融合成具有時代特色的信息交流體系。
傳統非正式交流與網路信息交流特點比較
附圖
對於當代信息交流體系我們仍然可以按照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方式劃分,與傳統信息交流、網路信息交流相互交叉,形成傳統正式交流、傳統非正式交流、網路正式交流、網路非正式交流四種方式。在這個交流體系內部,由於網路載體技術優勢,導致了當代傳統非正式交流大有被網路信息交流取代的趨勢:首先網路信息交流完全能夠實現傳統非正式交流的優點;其次,傳統非正式交流的缺點通過網路信息交流也可以部分被克服,網路可以跨躍時空,擴大交流範圍,並能夠通過計算機網路實現信息存儲,達到信息積累的目的。目前,在已開發國家人際之間或各種團體組織之間的書信往來,95%以上通過E-mail進行,使郵政事業大大衰弱,並紛紛轉移服務內容。而在我國,只要計算機網路延伸的地方,這種書信往來基本也被網路交流所取代。
在當代信息交流體系內,網路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儘管網路環境下,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即正式交流的受控環節較多,反饋速度相對較慢,但二者承載信息的物理載體都是虛擬的網路載體;傳遞信息都是靠網路技術來實現;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都經過各種網站管理及伺服器中轉;信息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都是通過計算機和網路技術而聯繫起來。鑒於此,本文在構建當代信息交流模型時,對傳統非正式交流不再加以分析,而網路信息交流也不作進一步劃分。
2構建當代信息交流模型
通過對當代信息交流體系的分析,將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與網路交流模式在同一模型中相融合,構成當代信息交流模式的模型。針對該交流模型,作如下幾點說明:
網路型文獻由網路出版物和傳統出版物的網路版構成,網路型文獻有的經過出版部門質量控制,有的沒有經過質量控制而直接在網上發布。
獨體文獻包括傳統的印刷體、錄音錄像製品以及封裝的電子出版物。
資料庫伺服器包括書目資料庫和全文資料庫。
網路媒介是指Usenet、E-Mail、newsgroup、Mailinglist等網路伺服器,通過這種網路媒介,可以異地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地同時進行信息交流。
網路工具是指Ftp、Telent、Gopher、WWW等信息傳輸系統;通過網路工具,可以及時、迅速、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存貯在世界各地伺服器內的信息。
3當代信息交流的特點
通過構建信息交流模型,可以總結出當代信息交流的特點:
第一,信息交流體系由傳統信息交流和網路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種載體並存,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承擔信息交流的使命。
第二,信息交流過程相對濃縮,各環節的功能界線模糊:信息發布環節的功能強化,信息組織環節一分為三,信息傳遞環節的功能相對弱化。
信息載體的變化導致了信息交流過程的改變。傳統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發布、信息組織與檢索、信息傳遞和信息利用四個環節構成。當代信息交流過程由於網路環境的影響,儘管並不能完全改變信息流程各環節之間的先後次序,但卻使信息交流各環節之間的聯繫變得比較緊密。在傳統的紙型載體時期,信息交流各環節之間是有著明確而嚴格分工的,只有在上一環節的工作完成之後,才能開始下一環節的工作。而網路載體的虛擬化模糊了信息交流的各環節。信息流程各環節的工作相對集中於出版環節。
在網路環境中,作為信息發布環節的新聞、出版機構,不僅完全承擔起信息的發布職能,而且還部分地承擔起信息交流其它環節,如信息組織、利用、傳遞等的職能。如《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不僅以網路的方式發布科技信息,而且還嵌入強大的信息組織與檢索軟體,通過這些軟體,不僅可以對大量的科學信息進行資料庫管理,而且還可能提供多角度、多途徑、方便快捷的信息檢索服務,用戶可以通過網路註冊,以遠程登錄的方式查找文獻信息,並通過網路文獻傳輸獲取原文服務。一些新聞機構也通過其網站,將各信息在網上發布,並建有自己站內搜尋引擎直接查找有關的信息,在許可權內可以下載信息內容。由此可見,信息的出版部門不僅執行了科學信息的發布職能,同時也執行了其它信息交流環節的職能。因此,在網路環境下,信息發布環節的地位有所提升。
在傳統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組織與檢索是一個獨立的環節,主要職能由圖書情報部門來承擔。在當代信息交流的網路環境下,這一環節的獨立性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除圖書情報部門繼續承擔組織與檢索職能外,信息發布部門也部分承擔起這一職能,一些資料庫軟體開發商開發的各種商業資料庫同樣也具有信息的組織和檢索的功能。因此,可以說,當代信息交流的信息組織與檢索環節的功能將被一分為三。
傳統的信息傳遞採取的是“實物送達”,這一職能基本上由發行部門、郵局以及批發商、零售商和圖書情報部門共同完成。而當代信息交流環境下,網路載體技術的介入使信息的傳遞機構部分實現虛擬化,信息傳遞從理論上可以擺脫實物載體的束縛,實現數位化的網路傳遞。儘管當代社會信息的傳遞職能仍然主要由出版機構、郵局、圖書館等部門承擔,但網路已使其職能有所弱化。
第三,信息交流的渠道擴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當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傳統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網路信息交流渠道構成,傳統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卻有新興的網路媒介加以彌補,因此,當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總體上是擴大。信息的消費者不僅可以單獨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綜合利用。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僅包括傳統的圖書、期刊、科技報告、會議論文、廣播、電視等,而且還包括網路環境下各種全文資料庫、網路報刊、網路雜誌、網路圖書、網路媒介等。
第四,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3】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信息的流量與流速一直是衡量信息交流效率的兩個重要指標,在信息交流史上,人類一直在致力於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由於受信息載體技術滯後的制約,信息交流的效率始終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信息交流的需要。
進入20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社會的信息量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科學社會地位的提升與科學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則直接導致了社會信息需求的巨大增長。”儘管科技期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紙質載體自身的性能缺陷終究無法使信息交流的效率滿足社會的需求。
而網路載體技術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流量與流速。通過對網路載體與紙質載體的性能比較,可以看出,網路載體不受信息存貯空間的限制,所以網路出版物不會因文章篇幅的限制,捨棄一些不該捨棄的內容。另外,傳統的出版物如圖書、期刊等普遍受出版周期長的影響而使信息的流速受到限制。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國際上科學技術論文發表的平均時滯大約在8個月左右,國內科技論文發表的平均時滯更長,一般為12個月。以時效性強而著稱的科技期刊尚且如此,在時效性方面遠遠不如期刊的圖書的出版時滯就更長了】
而在當代信息交流環境中,由於網路技術的介入,使信息的發布方式多樣而靈活,既有網路雜誌、網路圖書,也可以通過電子公告板、網路新聞組、網路會議、網路論壇和電子郵件等發布信息,信息的生產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自由選擇。即使是一些需要經過質量控制的網路雜誌,由於可以實現網路評審,其出版周期也要比傳統的出版物短得多。由此可見,當代信息交流的信息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第五,信息的存在形態、傳遞方式以及信息的中介機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
在信息交流活動中,影響信息交流中介機構的組織方式和存在形態的因素多種多樣,但載體技術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目前信息交流的載體主要由紙質載體和網路載體構成,因此信息的存在形態由實物形態與虛擬形態構成,信息交流的中介機構所整理和組織的信息也由實物載體和虛擬的網路載體構成,傳遞方式由實物傳遞與網路傳遞兩種方式構成。由於當代信息交流載體的新特性,即網路載體的虛擬化、網路信息的分散式存儲、網路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導致信息中介機構在當代信息交流中存在兩種空間: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
第六,信息的發布與獲取具有較高的自由度。
在傳統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發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僅有客觀因素如信息載體的容量、信息的質量等等,而且也有主觀因素,如受編輯及評審員的偏見及學術權威的影響,某些具有重大價值的信息成果被一些著名學術期刊長期拒之門外,得不到及時發表,而一些錯誤的東西卻在一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在當代信息交流中,利用網際網路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通過網路會談、網路新聞組、電子公告欄等方式在網上發布自己的有關研究成果,也可以建立個人網站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在網路伺服器中,供其他人隨時使用。在網路環境中,信息的發布具有較高的自由度。
信息消費者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可以依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獲取信息的途徑。在傳統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消費者只能從出版發行商、零售商、圖書館等途徑獲取文獻信息。而在網路環境中,不僅保持了這些渠道,還可以通過網路工具和網路媒介獲取信息。信息的獲取不僅具有較高的自由度,而且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第七,當代信息交流模式的網路信息發布與網路傳遞,使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