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

畢馬威

畢馬威(KPMG)是一家網路遍布全球的專業服務機構,專門提供審計、稅務和諮詢等服務。畢馬威在全球156個國家擁有152,000名員工。畢馬威國際合作組織 (“畢馬威國際”) 瑞士實體由各地獨立成員組成,但各成員在法律上均屬分立和不同的個體。現畢馬威中國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廈門、青島、廣州、深圳、成都、重慶、佛山、天津、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共設有十六家機構(包括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專業人員超過9,000名。

基本信息

簡介

畢馬威 畢馬威
畢馬威是 網路遍布全球的專業服務 機構,設有由優秀 專業人員組成的行業專責團隊,致力提供 審計稅務和諮詢等專業服務。畢馬威的成員機構遍及全球148個國家,擁有超過113,000名員工。我們的目標是把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升華增值,裨益我們的客戶、員工,貢獻資本市場。
畢馬威 (KPMG) 於一九八七年由 Peat Marwick International (PMI) 和 Klynveld Main Goerdeler (KMG) 的各個成員機構合併而成。畢馬威 歷史悠久,發展跨越三個世紀,KPMG的四個字母分別代表其主要創辦人的 英文名稱縮寫。
K 代表 Klynveld — Piet Klynveld 於一九一七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Klynveld Kraayenhof & Co.。
P 代表 Peat — William Barclay Peat 於一八七零年在倫敦成立了 William Barclay Peat & Co.。
M 代表 Marwick — James Marwick 和 Roger Mitchell 於一八九七年在紐約共同成立了Marwick, Mitchell & Co.。
G 代表 Goerdeler — Reinhard Goerdeler 博士多年來一直擔任 Deutsche Treuhand-Gesellschaft 的主席,其後出任畢馬威的主席。他為 KMG 的合併工作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居功至偉。
畢馬威的專家隊伍由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員組成,以專注了解客戶所處的行業情況和獨特需求。我們尤其重視以行業專責團隊 整合行業知識,提供優質服務。
我們在國內已經建立起銀行、金融、電訊、石化、消費品和工業品行業劃分的專責團隊。同時,來自日本、美國、英國和德 國的資深畢馬威人員能夠處理各國的特殊專業問題,並依據當地的公認會計準則出具報告。
憑著對各行業和各國實際情況的深入認識,我們向客戶提供的專業人員不僅能夠洞悉客戶所在行業的具體商業問題,而且還 能夠專心致志地提供一流服務。
畢馬威中國的服務貫通各行各業,跨越各國各洲,務求滿足客戶的每一項需求。

悠久歷史

畢馬威 畢馬威
早期
畢馬威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威廉·巴克萊·匹特在倫敦創立了一家 會計師事務所。1877年,湯姆森·麥克林托克會計師事務所在格拉斯哥開辦了一家分所。在1911年,威廉·巴克萊·匹特公司和馬威克·密卓爾公司合併成為後來為人熟知的畢馬威(Peat Marwick)。
與此同時,在1917年,皮特·克里恩菲德在阿姆斯特丹創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會計師事務所,而且後來收購了克拉恩霍夫的公司。
併購
1979年,湯姆森·麥克林托克公司改組為KMG,由一家只在本國開展業務的 公司,變革為一家開展國際業務的跨國企業。隨後在1987年,KMG與畢馬威在美國合併成為了現在的KPMG,而在英國,合併後的公司叫做畢馬威-麥克林托克公司。
1990年,這兩個分公司統一名稱為“KPMG-畢馬威-麥克林托克”;但在1991年,他們又更名為“KPMG-畢馬威”;最終在1995年,該公司正式定名為“KPMG”。
1997年,畢馬威和安永曾經共同宣布他們將合併,此舉意在對抗普華和永道的合併。然而最後,普華永道的合併得到了批准,而畢馬威和安永的合併則不了了之。
近期歷史
2001年,畢馬威通過IPO剝離了自己旗下的諮詢公司,也就是後來為人所知的畢博公司(BearingPoint)。而英國和荷蘭的諮詢部門則在2002年出售給了源訊(Atos Origin)。2003年,畢馬威又剝離了自己的法律部門,將他們出售給了FTI Consulting。
2007年10月,畢馬威合併了它在英國、 德國、瑞士和列支敦斯登的子公司。約翰·格里菲斯-瓊斯與拉爾夫·諾能馬歇爾成為了公司的共同主席。
2008年12月,由畢馬威負責審計的特里蒙特集團的基金在麥道夫策劃的“龐氏騙局”當中損失至少23.7億美元。因此畢馬威遭到了投資者的集體訴訟。
2009年1月14日,畢馬威和德勤一起取代了普華永道,成為了印度IT廠商薩蒂揚電腦服務公司(Satyam Computer Services)的審計事務所。但是,印度特許會計師協會提出了異議,因為畢馬威並未在該協會正式註冊。
畢馬威的專家隊伍由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員組成,以專注了解客戶所處的行業情況和獨特需求。我們尤其重視以行業專責團隊整合行業知識,提供優質服務。
我們在國內已經建立起銀行、金融、電訊、石化、消費品和工業品行業劃分的專責團隊。同時,來自日本、美國、英國和德國的資深畢馬威人員能夠處理各國的特殊專業問題,並依據當地的公認會計準則出具報告。
憑著對各行業和各國實際情況的深入認識,我們向客戶提供的專業人員不僅能夠洞悉客戶所在行業的具體商業問題,而且還 能夠專心致志地提供一流服務。
畢馬威中國的服務貫通各行各業,跨越各國各洲,務求滿足客戶的每一項需求。

服務

審計:我們一貫強調在一絲不苟地查核企業財務數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了解企業的實質問題,並在此原則上堅持不懈地改進審計方法。我們的審計業務包括地區性的法定報表審計和集團內部報表審計,此外,我們還可為客戶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及籌資擔任申報會計師
內部審計服務:我們的內部審計服務部門可協助客戶進行風險管理和內控審閱,並就公司監控環境的各個方面向高級管理層提供獨立的意見。
信息風險管理:我們的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可提供以下各類服務: 信息安全、安全電子商務、業務持續經營管理、項目風險管理和信息技術戰略。
稅務:我們的稅務專業人員能夠就中國 的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稅務、關稅和其他相關事項提供建議。稅務工作的重點是幫助企業充分享受國家和地方當局的稅務減免政策,並充分考慮境外稅項的影響,為客戶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提高客戶的經濟效益。我們能及時了解各地的稅務政策,並與稅務機關保持緊密聯繫,從而順應稅務政策的調整變化,協助客戶妥善處理稅務事宜。
財務諮詢服務:財務諮詢部的專業人員各具所長,他們能夠為提高 客戶的股東價值提供裨益良多的意見。無論客戶需要收購企業、籌資、調查企業舞弊行為、改善績效還是精簡業務規模,我們的專業人員都能設計並協助實施務實而有效的戰略,幫助客戶實現目標。
1911年,William Barclay Peat & Co. 和 Marwick, Mitchell & Co. 合併成為一家網路遍布全球的會計及專業諮詢機構 — Peat Marwick International (PMI) 。
1979年,Klynveld、Deutsche Treuhand-Gesellschaft 和跨國專業服務機構 McLintock Main Lafrentz 進行合併,組成 Klynveld Main Goerdeler (KMG)。
1987年,PMI 和 KMG 的成員機構進行合併。自此,它們在全球各地的所有成員機構均以畢馬威的名義提供服務,或把畢馬威之名納入其機構名稱內。
畢馬威在中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發展歷程
畢馬威在中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業務可上溯至一九四五年。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淪陷時,滙豐銀行總辦事處被迫暫時遷往倫敦。該行當時的核數師之一 — 倫敦的 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獲委任協助該行編制賬項。戰爭結束後,滙豐銀行總辦事處遷回香港。為了保持核數工作的連貫性及在該行的要求下,當時擔任該行聯合核數師的 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遂於香港設立辦事處。
1945年,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在香港的合夥業務正式成立。
1983年,畢馬威在國內設立了首家辦事處。
1987年,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與 Klynveld Main Goerdeler 進行全球合併,組成了 KPMG Peat Marwick。
1992年,畢馬威成為首家獲準在國內合資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1998年,KPMG Peat Marwick 更名為畢馬威 (KPMG)。

發展歷程

1911年,William Barclay Peat & Co. 和 Marwick, Mitchell & Co. 合併成為一家網路遍布 全球的會計及專業諮詢機構 — Peat Marwick International (PMI) 。
1979年,Klynveld、Deutsche Treuhand-Gesellschaft 和跨國專業服務機構 McLintock Main Lafrentz 進行合併,組成 Klynveld Main Goerdeler (KMG)。
1987年,PMI 和 KMG 的成員機構進行 合併。自此,它們在全球各地的所有成員機構均以畢馬威的名義提供服務,或把畢馬威之名納入其機構名稱內。

價值觀

以身作則 為人表率- 各個級別的人員都從我做起,用行動給同事和客戶做 榜樣
上下一心 團隊精神- 讓每個人發揮所長,建立密切和諧的工作關係。
互敬互重 群策群力- 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尊重他們個人以及作為團體成員的知識、技能和 經驗
實事求是 卓見精闢- 求證假設,探究事實,名符其實成為客戶值得信賴和客觀的 合作夥伴。
開誠布公 言行一致- 經常地﹑有建設性地分享信息﹑觀點和建議,憑勇氣和真誠戰勝困難。
熱心公益 回饋社會- 承擔作為企業公民的 責任,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進一步鞏固我們的技能﹑經驗和洞察力。
誠信為本 守正不移- 時刻堅持最高的專業準則,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一絲不苟地維護我們的獨立性。

中國

辦事處

畢馬威在中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業務可上溯至一九四五年。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香港淪陷時, 滙豐銀行總辦事處被迫暫時遷往倫敦。該行當時的核數師之一 — 倫敦的 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獲委任協助該行編制賬項。戰爭結束後,滙豐銀行總辦事處遷回香港。為了保持核數工作的連貫性及在該行的要求下,當時擔任該行聯合核數師的 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遂於香港設立辦事處。
1945年,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在香港的合夥業務正式成立。
1983年,畢馬威在國內設立了首家辦事處。
1987年,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與 Klynveld Main Goerdeler 進行 全球合併,組成了 KPMG Peat
畢馬威
Marwick。
1992年,畢馬威成為首家獲準在國內合資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1998年,KPMG Peat Marwick 更名為畢馬威 (KPMG)。
在中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畢馬威
畢馬威中國在北京、哈爾濱、 瀋陽、青島、上海、南京、成都、杭州、廣州、福州、廈門、深圳、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共設有十三家分公司 (包括畢馬威企業諮詢 (中國) 有限公司,2010年10月成立廈門分所),專業人員超過8,500名。
2010年10月,畢馬威將啟用其新設於福建廈門的分公司,董事長CarsonTong今日表示,廈門分公司服務範圍將輻射包括整個福建省在內的海峽西岸地區。至此,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全部入廈駐點。廈門將成立畢馬威第十三家分公司。
一九九二年,畢馬威在中國內地成為首家獲準合資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更早在一九四五年,在香港提供專業服務逾60年。率先打入中國市場的先機以及對品質的不懈追求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多家中國知名企業長期聘請畢馬威提供專業服務,反映了畢馬威的領導地位。

企業社會責任

隨著中國企業融入全球經濟和境外企業大舉進入 中國市場,畢馬威將結合其豐富的國際經驗和對市場的全面認識等優勢,在日趨複雜但又機遇處處的中國市場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畢馬威以統一的經營方式來管理中國的業務,以確保我們能夠高效和迅速地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我們統一的管理結構具備高度的靈活性,使我們能夠有效和高效地為整箇中國地區的客戶提供完善的服務,同時也使我們來自不同辦事處的專業人員可以在有經驗的合伙人的統一領導下攜手完成工作。
我們在國內建立了實力雄厚的行業專責團隊,以便使我們的合伙人和員工在各行各業不斷累積經驗。憑藉我們對各行各業和國內情況的深入了解,我們可隨時調派深諳客戶業務的各類專業人員,為客戶提供至臻完善的專業服務。
中國市場
目前,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中同時扮演著製造業基地和消費市場的角色,這無疑對境外投資者產生了雙重的吸引力。然而,即使在加速現代化發展步伐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有利條件下,中國對投資者和企業家來說仍然是一塊充滿挑戰的土地。在建立、構築和拓展在華業務的過程中,境外投資者需要獲得可靠、公允和獨立的專業諮詢服務。畢馬威對跨國投資者在華所面對的 問題具有透徹的理解。無論是跨國還是地區業務問題,我們都能夠向在華跨國公司及其境外總部提供具體務實的建議。
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中國企業將無可避免地在國內市場與全球知名企業展開競爭。今天,中國的優秀企業並不滿足於在國 內市場取得成功,它們還必須無懼國際競爭的挑戰。企業必須將業務的各個方面提升至國際水平,理解並採納國際標準和模式。籌資、重組、上市、引入境外合作夥伴或拓展境外業務已成為眾多企業的發展戰略抉擇。畢馬威堅信,我們在這些方面 長期積累的國際經驗和對中國市場實際問題的了解和體驗,將使我們更能切合中國客戶的具體情況,幫助它們迎接挑戰。
在中國投資不僅帶來空前的機會,同時也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境外投資者正涉足一個陌生的領域,國內企業也在適應新的競爭壓力。從計畫經濟到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國經濟的急劇轉變必將會在市場掀起蛻變的驚濤駭浪。
從發掘新的思路到實現戰略目標 -畢馬威中國的專業人員將利用他們豐富的業務經驗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使您在業務發展的道路上一帆風順。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百二十七。

所獲獎項及排行

行業獎項
OpRisk & Compliance 評選為2009年諮詢服務排名第二- 表揚畢馬威在風險管理此方面的經驗。
《國際稅務評論》亞洲稅務獎項- 表揚畢馬威全球轉讓定價服務的卓越表現。
2008年度房地產稅務諮詢服務最佳事務所- 表揚畢馬威的房地產稅務諮詢服務深厚的本土知識和跨地域經驗。
熱心公益 回饋社會
第五屆中國優秀企業公民- 表揚畢馬威中國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惠普綠色之道2009文印環保大獎- 表揚畢馬威在綠色辦公、文印管理方面做出的表率和努力。
上海美國商會頒發的2009企業社會責任獎- 表揚畢馬威在其公司治理,社區外展,環境保護和員工健康與安全等方面的傑出表現。
2009年度全國最佳人員安置計畫金獎- 表揚畢馬威在 四川興建社區活動中心。
2009年抗震救災捐贈特別獎- 表揚畢馬威對於四川大地震重建工作的貢獻。
2007-2008年度有心企業獎- 表揚畢馬威對於提倡青年義工的支持。
2007年扶貧慈善之星- 表揚畢馬威對於新長城計畫的貢獻。
2007年度合伙人制肯定獎- 表揚畢馬威員工到國際成就計畫旗下的農民工學校義務授課。
2006年無障礙優異網站銀獎- 表揚畢馬威在提供高可達性網站方面的努力。
2002-2009年“商界展關懷”獎- 表揚畢馬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支持。
2006年度傑出夥伴合作計畫獎- 表揚畢馬威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出色的夥伴合作,合力針對社區需要而作出的貢獻。

理想企業

2009年度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僱主- 表揚畢馬威為實踐“理想企業”的努力。
2009最受中國大學生歡迎的僱主- 表揚畢馬威為實踐“理想企業”的努力。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南華早報 2008年度人員管理獎- 表彰畢馬威通過連貫的策略性的管理人員方面的成就。
2008年度 Universum 理想僱主名錄- 表揚畢馬威為實踐“理想企業”所付出的努力。
2009年度華東區最佳僱主- 表揚畢馬威為實踐“理想企業”的努力和成就。

網上刊物

按服務分類的 刊物
審計稅務諮詢風險管理和合規諮詢服務營運規劃和信息技術諮詢
服務投資和重組諮詢服務
按行業分類的刊物:
零售和消費品業金融服務工業市場信息、通訊和娛樂業房地產和基建私人資本 投資
主題系列、期刊或通訊:
主題系列:定期更新的刊物及主題系列刊物
電子通訊:畢馬威中國出版一系列的 電子通訊,為讀者帶來最新行業信息。這部分不但展示最新發布內容,還提供了很多過往期號,方便讀者翻閱。

人才資產

畢馬威 畢馬威
回顧剛剛結束的應屆 畢業生招聘會,畢馬威今年的招聘規模比去年有所擴大,總數達到400人左右。
從歷年的招聘情況來看,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逐步提高。畢馬威今年招聘的大學生覆蓋各個專業領域,來自全國各地。另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就是海外留學畢業生的求職數量有明顯增長。
安琪說,畢馬威願意選擇那些以註冊會計師為終生職業發展的有志之士。在招聘過程中,安琪發現,有些想到這個行業中來的大學生往往缺乏對行業的基本了解,有的只知道會計師事務所這個名詞,卻不知道名字後面的職業責任有多重,職業特性是什麼。這就要求有志從事這一行業的學生,要提前做功課,提前學習有關這個行業的一切知識,不要只是在畢業前夕才去收集資料。應聘者應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從自己的技能、個性、潛力等方面綜合考慮,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求職與應聘的過程中,招聘方和應聘方是完全對等的,應聘者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很好地使用這個權利。
對職場新人的建議
安琪認為,每一個職場新人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都有非常迫切的 願望。在擇業前,應該靜下心來,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適合做什麼。那些認為自己只能做大事,不屑於小事、計較自己的職位、身份的新人是不會受歡迎的。她解釋,這絕不是說會計師行業是論資排輩的,現在畢馬威的許多高級經理都很年輕。行業的性質決定了工作性質,進入這一行的新人,需要的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向比你級別高的 同事,你的經理、你的合伙人甚至你服務的客戶學習工作技能,積累工作經驗,不要輕視任何細小的工作,不要計較與你的職業發展無關的小事情。就畢馬威而言,它的用人機制就是完全根據你的工作表現來決定你所享受的待遇和發展機會。已經實行多年的業績評估系統使得對每個人的評價都基於工作事實,最大限度地減少評判主觀度。所以新人要做的,就是先向你的團隊證明你自己。

服務客戶

國際知名公司
諮詢業:埃森哲、FTI諮詢公司、加德納、紹爾集團
建築及不動產:英國艾銘、Carillion建築公司、CB-理察·埃利斯、KBR、LLC、禮頓控股、列剋星敦房地產信託公司、迪斯曼斯派爾、仲量聯行、Mirvac
能源業:加德士、西提戈、戴文能源、哈里伯頓、哈士奇、科威特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墨菲石油公司、西方石油公司、巴西石油股份、依賴能源、TransCanada Pipelines、巴列洛能源公司、通用電氣
金融服務業:AIB、安泰、安聯股份公司、澳新銀行、蒙特婁銀行、美國紐約銀行梅隆公司、花旗集團、歐洲氣候交易所、瑞信、德意志銀行、德國證券交易所、德勒斯登銀行、富達全國金融、富達國民信息服務、第一共和銀行、澳大利亞保險集團、國際商業銀行、伊藤忠商事、HBOS、萊格梅森、美國萬通金融集團、穆迪、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全國互助保險公司、北方信託、Old Mutual、歐力士、奧本海默基金、永久股份有限公司、保德信、Postfinance、雷蒙·詹姆斯財務、所羅門美邦、渣打銀行、旅行者公司、Visa、瓦霍維亞、富國銀行、印度工業信貸投資、荷蘭銀行、荷蘭商業銀行
政府與教育機構:喬治亞彩票、聖瑪麗大學、聖克拉拉大學、CPS能源、聖安東尼奧市政府、德克薩斯州、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美國國土安全部、美國法務部、美國能源部、美國內政部、新澤西州、美國人事管理辦公室、美國財政部、印度勝利管理教育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杜克大學、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
醫療機構:安塞爾、凱澤基金會、Res-Care、普羅維登斯醫療系統、瑞典衛生服務、奧本山醫院、健康合作夥伴、Medstar、馬里蘭大學醫療系統
酒店業:凱悅集團
製造業:旭硝子、巴斯夫、建材控股公司、BMW、Boral、Cemex、戴姆勒-克萊斯勒、Greatpac、本田、Jabil Circuit、小松有限公司、松下電器、三菱電機、Navistar國際、韋爾、住友集團、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惠好
傳媒業:英國廣播公司、貝塔斯曼、獨立電視台、 新城國際、國家地理學會、NBC環球、R.H. Donnelley、RealNetworks、世嘉、索尼BMG音樂娛樂公司、太陽時報媒體集團、沃爾特斯·克魯維爾、維珍集團
採礦業:必和必拓、俄羅斯鋁業公司、浦項鋼鐵
製藥業:輝瑞
零售業:阿爾貝托-卡爾弗、Arla、朝日啤酒、英國聯合食品、 漢堡王、嘉吉、嘉士伯、家樂福、康尼格拉食品、好市多、達登餐廳、帝亞吉歐、聯邦百貨、Jack in the Box、J.C. Penney、通用磨坊、古德曼·菲爾德、孩之寶、喜力、Hooters、Macy's、莫霍克工業、芝加哥莫頓公司、雀巢、Netflix、Office Max、百事可樂、Publix超市、R.J.雷諾菸草、露絲的克里斯牛排、Seaboard、資生堂、Supervalu、好時、家得寶、楓葉食品公司、溫迪克斯超市、百勝
高科技行業:奧多比系統、蘋果電腦、套用材料、貝克曼·庫爾特、波士頓科學公司、博通公司、蔡司公司、CA公司、Cerner、CNET、杜比實驗室、美國藝電、電子數據系統、愛立信、LG、摩托羅拉、美國國家半導體、Navteq、北電、奧林巴斯、飛利浦、三星、Sanmina-SCI、SXC健康解決方案、賽門鐵克、TDK、TiVO、WebEx、VeriSign、Infosys
電信業:大東電報局、世紀電訊、邊際通信公司、Embarq、紐西蘭電信公司、日本電信電話、NTT DoCoMo、、NTT DataRogers通信、SprintNextel、奎斯特、Cablevision
旅遊及物流行業:法國航空公司、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美鐵、韓亞航空公司、Brink's、easyJet、不列顛鐵路公司、長榮航空、邊疆航空、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諾福克南方鐵路、瑞安航空、全美航空、西捷航空、澳航
大中華區
該事務所在中國的北京、青島、瀋陽、上海、南京、成都、杭州、廣州、福州、廈門、深圳、香港及澳門均設有分所;越南辦事處則有河內、胡志明市及金邊等地區;在台灣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 高雄也有分所。
另外,中國的畢馬威全稱為“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
該事務所大中華地區客戶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瑞士信貸銀行、德意志銀行、香港電燈、花旗銀行、國泰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信銀行、東亞銀行、滙豐控股有限公司、恒生銀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港鐵公司、中國石化、英國保誠、招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新韓銀行、九龍倉、會德豐地產、會德豐、中聯重科、大昌集團、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恒基地產、恒隆集團、中國神華、永隆銀行、永暉焦煤、聖戈班、林德、斯凱孚、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香港公益金、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等企業及法定團體。

世界四大註冊會計事務所

   PwC 普華永道 PwC 普華永道   E&Y 安永 E&Y 安永    KPMG 畢馬威 KPMG 畢馬威    DTT 德勤 DTT 德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