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地理

主要研究馴養動物(家畜、家禽等)生產的地域分布及其規律的領域。它是農業部門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畜牧業地理

正文

主要研究馴養動物(家畜、家禽等)生產的地域分布及其規律的領域。它是農業部門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馴養動物包括哺乳動物、禽類和一些非脊椎動物,主要有牛、馬、驢、騾、駱駝、羊、豬、兔、鹿、象,以及雞、鴨、鵝、火雞、鵪鶉、鴿、蠶、蜜蜂等。它們為人類提供肉、乳、毛、皮革、蛋、絲和蜂蜜等產品,以及畜力、動力和部分藥材原料。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有一些野生動物正在被馴養或將被馴養。進行畜牧業地理的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飼養動物再生產的本質,因地制宜進行畜牧業生產。
研究內容 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①家畜生態地理,研究馴養動物種群的分布及其規律,以及與生態環境諸因子關係。②家畜生產地理,包括畜牧業生產和發展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及社會經濟條件(包括生產技術水平)的評價;畜牧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的研究;畜牧業區劃和布局的研究。家畜生態地理以馴養動物的群體和個體同生態環境因子間的關係為研究對象,是家畜生產地理的基礎。家畜生產地理研究馴養動物生產過程中的地表空間現象及其規律。
發展簡史 中國是有畜牧業地理記載最早的國家之一。2000多年前的《周禮·夏官司馬第四》中已有關於當時各地適宜畜種生產的敘述。以後《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西域傳》記述有畜牧業分布、生產規模和經營方式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畜禽分布、形態、習性和特徵,以及它們與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植被等要素的關係。有不少記述和分析至今仍有實際意義。
但是對畜牧業地理的科學研究源自歐美。德國A.von洪堡和E.H.海克爾提出的自然地理學和動物生態學,是畜牧業地理產生的前提。英國C.R.達爾文創立的生物進猾說,為畜牧業地理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以後,有關畜牧業地理的論著不斷問世。1925年,美國的E.亨廷頓發表《家畜分布》論誓,這是論述家畜分布最早的論文。30年代和40年代美國、德國和日本的一些學者相繼發表了有關家畜生態地理和畜產經濟地理等方面的論著。20世紀50年代以後,畜牧業地理研究範圍從一地一國擴大到洲和全球,理論和方法也有所發展。重要著作有:法國P.韋雷的《畜牧業地理》(1951);蘇聯E.A.魯斯卡婭的《蘇聯畜牧業的遠景發展與配置》(1959);70年代後期丹麥A.內曼-斯倫森和澳大利亞D.E.特賴布主編的多卷集巨著《世界畜牧科學》開始陸續出版。
中國在20世紀30~40年代對畜牧業進行了一些區域性調查研究。50年代後,10餘個大型綜合考察隊先後在進行全國自然條件和資源考察時,對區域畜牧業及其發展方向與布局區劃等進行了考察研究,先後完成了《甘肅中部的畜牧業》(1957)、《新疆畜牧業》(1964)、《內蒙古畜牧業》(1977)、《西藏家畜》(1981)等著作。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