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鉗

產鉗

產鉗是助產的方法,像小孩或者一些低位的難產,大夫會用產鉗,只要手法得當,放置產鉗的位置得當,應該對胎兒沒有什麼損傷。分娩中的婦女被蒙上眼睛,其他人禁止呆在室內。在門外傾聽的人聽到了一種奇怪的聲音,那是張伯倫家族的人為掩蓋金屬產鉗的撞擊聲在敲木棒和搖鈴。

基本信息

概述

今天,嬰兒的出生是一件安全和愉快的事情;但不久以前,還有許多母親和嬰兒在臨產時死亡。然而 ,一項極其重要的能使嬰兒出生較安全的發明卻被保密達100多年之久。
尚伯朗斯是一個男性助產士家族。為躲避宗教迫害,他們在1569年從法國逃亡到英國,並將姓氏改為張伯倫。他們成功地發明了產鉗,這一訊息很快傳了開來。他們把器械裝在木製的箱子內隨身攜帶,並儘量保密秘密。
圖:這是最初張伯倫和他的家族使用過的兩副產鉗。
分娩中的婦女被蒙上眼睛,其他人禁止呆在室內。在門外傾聽的人聽到了一種奇怪的聲音,那是張伯倫家族的人為掩蓋金屬產鉗的撞擊聲在敲木棒和搖鈴。
張伯倫家族富起來,但卻一直保守著秘密,直到1728年家族中最後一位成員死前的幾年,才公開了這項秘密。1733年,埃德蒙.·查普曼發表了第一篇詳細描述產鉗的文章。
分娩時胎兒先露出頭部。產鉗有兩個扁平的葉片,稍稍彎曲,與胎兒的 頭形相吻合。當產鉗的葉片被鎖住後,能輕柔而牢固地牽引頭部。一旦胎兒的頭部露出後,身體的其他部分就很容易順勢產出。

釋義

詞目:產鉗
拼音:chǎn qián
基本意思: 產鉗是助產的方法。

產鉗助產的好與壞

子宮收縮乏力,第二產程延長;或產婦患有某些疾病,不宜在第二產程過度用力;或胎兒在宮內缺氧,醫生建議用產鉗助產。
產鉗分為兩葉,兩葉之間形成胎兒頭大小,與胎兒頭形狀類似的空間。將胎兒頭環抱保護之中,以免胎兒頭受擠壓。助產者手扶鉗柄,輕輕向外牽拉,幫助將胎兒頭娩出。

產鉗助產會不會傷到陰道和胎兒

產鉗是助產的方法,像小孩或者一些低位的難產,大夫會用產鉗,只要手法得當,放置產鉗的位置得當,應該對胎兒沒有什麼損傷。的確,因為有器械的操作,可能陰道會有裂傷,這都問題不大,應該可以及時地複合。
此處有爭議:根據相關醫學統計,父母雙方智力正常的痴呆兒、低能兒,有為數不少的是使用了產鉗助產。嬰兒的頭骨尚未完全癒合,出生之時動用產鉗夾住頭部,對大腦有一定物理上的損傷,這種損傷因為涉及到臟器損害,可能是“不可逆”的!
在歐美等國,有的國家已經禁止使用產鉗助產。

單葉產鉗與雙葉產鉗的比較

傳統的陰道助產模式為胎頭吸引術和雙葉產鉗術,其中胎吸術是根據負壓吸引的原理,藉助特製的胎頭吸引器,形成負壓吸住胎頭並牽引娩出胎兒的方法。其優點是技術簡單,容易掌握,放置時不需越過胎頭及伸入產道深處,不占據盆側壁空間,對產婦產道的損傷小,但由於在胎兒頭皮形成負壓吸引,對胎兒的損傷有時可能很嚴重,據報導胎吸造成的頭皮血腫和顱內出血率較自然產高。且由於所加負壓限制,形成的拉力較小,胎頭位置高或產道阻力大時,容易滑脫失敗。雙葉產鉗術是用一種特製的鉗子,分別將其左右兩葉置於胎頭兩側,扣合後夾持胎頭牽引娩出胎兒的一種助產方式。其優點是著力點穩、形成的拉力大,助產成功率較高,但由於雙葉產鉗體積大、本身占據盆側壁空間,故對母嬰損傷較大,容易造成母體會陰、陰道、宮頸撕裂傷,甚至會陰Ⅲ、Ⅳ度裂傷。易造成新生兒顱內出血、窒息,甚至圍產兒死亡,且產鉗操作複雜,技術要求高,如產鉗放置不當即可造成母體和胎兒損傷,因而初學者不免視為畏途。
單葉產鉗是近年臨床開始試用的一種新的助產技術,其操作簡單,娩出胎兒快捷,尤其對母兒損傷小。單葉產鉗助產不僅助娩時間短,而且母兒的併發症較胎吸及雙葉產鉗少,80例患者中僅有2例新生兒頭皮擦傷,1例新生兒窒息,1例輕度會陰裂傷。與胎吸組相比,兩組新生兒頭皮血腫、顱內出血、窒息發生率及胎兒娩出時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而兩組助產成功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故單葉產鉗助產明顯優於胎吸術,且胎吸失敗後改用產鉗助產,既經過多次手術操作增加母嬰損傷,又耽誤胎兒娩出時間,給母嬰帶來嚴重不良後果。Kappy指出胎吸失敗後可造成胎兒頭顱損傷,如果再次使用會對胎兒產生危險,對母嬰存在危急情況者尤其不利。而單葉產鉗助娩失敗後改用雙葉產鉗,並不增加母兒併發症。因此我院自2004年廢棄胎吸術,由單葉產鉗取代。單葉產鉗雖較雙葉產鉗助產母嬰損傷小,但單葉產鉗助娩著力點不牢固,在胎頭顱骨部未達盆底時易滑脫,助產成功率低於雙葉產鉗,因此尚不能完全取代雙葉產鉗。2004年後我院陰道助產模式轉為單葉產鉗與雙葉產鉗的選用。我們的經驗是當胎頭顱骨達盆底,尤其是持續性枕橫位、產道較緊、恥骨低、恥骨弓角度小時,單葉產鉗優於雙葉產鉗,但胎頭骨質S +3 以上時,單葉產鉗助產易失敗,宜直接選用雙葉產鉗,胎頭骨質達S +3 ~S +4 時,可試用單葉產鉗助娩,有阻力時立即放置另一鉗葉,改用雙葉產鉗。
總之,單葉產鉗術是一種安全、有效、快捷的助娩方式,臨床套用適當,可減少不必要的剖宮產和母兒損傷,且操作簡單、方便,初學者易於掌握,值得臨床尤其是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本文來源:39健康網 )

種類

1.低位產鉗
2.中位產鉗
3.高位產鉗
4.後出頭產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