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營養素

產能營養素

產能營養素,即“熱源質”,是指在人每天攝取的所有營養素中,在體內可以產生能量的營養素,在營養學上稱之為“產能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生命的物質基礎]三大營養物質,總能量供給中應有一個恰當的比例。根據中國的飲食特點,成人碳水化合物供給的能量以占總能量的55%~65%,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10%~15%為宜。

基本信息

種類

碳水化合物

產能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是機體的重要能量來源。中國人民所攝取食物中的營養素,以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最大。一般說來,機體所需能量的5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消化產生的葡萄糖被吸收後,有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貯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肌糖原是骨骼肌中隨時可動用的貯備能源,用來滿足骨骼肌在工作的情況下的需要。肝糖原也是一種貯備能源,貯存量不大,主要用於維持血糖水平的相對穩定。

腦組織消耗的能量相對較多,在通常情況下,腦組織消耗的能量均來自碳水化合物的有氧的條件下氧化,因而腦組織對缺氧非常敏感。另外,腦組織細胞貯存的糖原又極少,代謝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血糖,所以腦功能對血糖水平有很大的依賴性。

脂類

產能營養素產能營養素
機體內的脂類分為組織脂質和貯存脂質兩部分。組織脂質主要包括膽固醇、磷脂等,是組織、細胞的組成成分,在人體飢餓時也不減少,但不能成為能源。貯存脂質主要是脂肪,也稱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在全部貯存脂質中,脂肪約占98%。其中一部分是來自食物的外源性脂肪;另一部分是來自體內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轉化成的內源性脂肪。脂肪含能量最高是體內各種能源物質的主要貯存形式。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所消耗的能源物質中有40%~50%來自體內的脂肪,其中包括從食物中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所轉化成的脂肪;在短期飢餓情況下,則主要由體內的脂肪供給能量。脂肪酸可直接供給很多組織利用,也可在肝臟轉化成丙酮酸再供給其他組織利用。不但骨骼肌心肌等可利用脂肪酸和酮體,在飢餓時,腦組織也可利用酮體。所以,脂肪也是重要的能源物質,但它不能在機體缺氧條件下供給能量。

脂類是脂肪和類脂的總稱,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營養素之一,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一道稱為產能的三大營養素。脂類也是構成人體各種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脂類中的磷脂膽固醇,更是構成所有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

脂肪在體內是產熱量最高的物質,每1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的熱量,其產熱量是同等數量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2倍多。正因為它含有很高的熱量,所以是體內儲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大多數天然食物中都含有脂類,脂類是一種很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使人體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之一。主要分為動物性脂肪和植物脂肪,他們由於所含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以及結構不同,而各有各的功能和營養價值。

作用

供給和貯存熱能

1克脂肪在體內徹底氧化,可放出9千卡的能量,因此成為人體重要的能量儲備形式。

保護身體組織

脂肪是器官、關節和神經組織的隔離層,並可作為填充襯墊,避免各組織相互間的摩擦,對重要的器官起保護作用。

供給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細胞的重要構成物質,在體內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它能促進發育,維持皮膚和毛細血管的健康,並與精子的形成及前列腺素的合成都有密切關係,與膽固醇的代謝也有密切關係。

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脂肪是指溶性維生素的溶媒,維生素A、D、E、K均能溶於脂肪而不能溶於水,故必須通過脂肪來促進他們的吸收。

維持體溫

脂肪是熱的不良導體,可組織身體表面的散熱,在冬天就起到保溫的作用。

提高膳食的飽腹感與美味感

脂肪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長,產生飽腹感。此外,脂肪還有潤滑腸道的作用。

食物來源

飽和脂肪

肥肉、奶油、人造奶油、乳酪及蛋黃。

單不飽和脂肪

橄欖、花生和酪梨。

多不飽和脂肪

魚、海產和由種子及全穀類提煉的植物油。

每日攝入量

占總熱量的20%~30%(成人適宜攝入量)。而其中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及多不飽和脂肪的比例為1:1:1。

每日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宜占總熱量的10%以下。

每日單不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約占總熱量的10%左右。

每日多不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以不超過總熱量的10%為宜。

膳食中的OMEGA-6脂肪酸的總體比例應在4—6比1之間為宜。

蛋白質

產能營養素產能營養素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構成的,在機體蛋白質代謝中,也主要是利用胺基酸進行合成和分解代謝。體內胺基酸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食物蛋白質消化所產生的胺基酸,由小腸吸收入血;二是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組織、細胞蛋白質分解所產生的胺基酸。這兩部分胺基酸主要用於合成細胞成分以實現自我更新,也用於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質。胺基酸也可以作為能源物質,但這是用較高的代價而取得的。胺基酸在體內經過脫氨基作用或氨基轉換作用,分解為非氮成分和氨基。其中非氮成分(α-酮酸)可以氧化供能,氨基則經過處理後主要由腎臟排出體外。人體在一般情況下主要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供能。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機體所需能源物質供能不足,如長期不能進食或消耗量過大時,體內的糖原和貯存脂肪已大量消耗之後,將依靠組織蛋白質分解產生胺基酸來獲得能量,以維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蛋白質約占人體重量的16%,用來製造肌肉、血液、皮膚和許多其它的身體器官。每一克蛋白質提供4千卡的熱量,每日攝取的蛋白質應該相當於全天熱量攝入總量的10%—15%。蛋白質由各種不同的胺基酸組成,而人體組織存在著20種不同的胺基酸,其不同的組合可製成各種蛋白質,在人體內發揮不同的功效。

在這20種胺基酸中,有9種是“必需胺基酸”(其中組氨酸為嬰兒“必需胺基酸”),不能由人體自行製造,而必須從飲食中取得。蛋白質的質量就是以這9種必需胺基酸的含量和比例而定的,不同的食物所提供蛋白質質量會有所不同。

其它的11種胺基酸為“非必需胺基酸”,人體可以通過必需AA(胺基酸)來合成,滿足身體的需求,毋須一定要從食物中攝取。

作用

修護身體組織。

製造身體新組織,包括皮膚、頭髮、指甲、骨骼、肌肉、器官等,促進身體生長。

製造酶及激素,促進身體各種機能。

製造抗體,加強免疫力,抵抗細菌和感染。

具有抗疲勞作用。

調節人體內的水分平衡,維持體液。

幫助輸送氧氣和養分。

提供能量。

評價分類

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記分(PDCAAS)

PDCAAS即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記分,是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專家

委員會的正式公布和推薦的蛋白質評價方法。滿分為1(即100%),得到的記分為1者,就表

示該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基本上能被人體全部吸收和利用。

動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性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主要來源於肉類(包括禽、畜、及魚類等)蛋類、奶類。這幾類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有所不同,他們的蛋白質含量分別為:肉類15~22%;蛋類11~14%;奶類(牛奶)3.0~3.5%。動物性蛋白質的必需胺基酸種類齊全,比列合理,因此較容易消化、吸收和利用,營養價值也相對高些。

植物性蛋白質主要來源於米麵類(蛋白質含量7~11%),豆類(蛋白質含量為35~41%),但是米麵類和豆類的蛋白質營養價值不同。米麵類來源的蛋白質中缺少賴氨酸(一種必需胺基酸),因此其胺基酸評分較低,僅為0.3~0.5,同樣,這類蛋白質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的程度會差些。

缺乏後果

總體而言,蛋白質的缺乏症為代謝率下降,體質較弱而易生病。

兒童及青少年缺乏蛋白質可引致發育受阻。

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勞,嚴重者可出現消瘦、腹脹水腫、神情呆滯

三者關係

產能營養素產能營養素
進食是周期性的,而能量消耗則是連續不斷的,因而貯備的能源物質不斷被利用,又不斷補充。當機體處於飢餓狀態時,碳水化合物的貯備迅速減少,而脂肪和蛋白質則作為長期能量消耗時的能源。

三類產能營養素在體內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並且彼此相互影響,如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相互轉化及它們對蛋白質有節約作用。因此,三者在總能量供給中應有一個恰當的比例。

根據中國的飲食特點,成人碳水化合物供給的能量以占總能量的55%~65%,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10%~15%為宜。年齡越小,蛋白質及脂肪供能占的比例相應增加。成人脂肪攝入量一般不宜超過總能量的30%。

攝入量

產能營養素產能營養素
1、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應選擇穀類食物,並嚴格限制糖、朱古力、含糖飲料及零食。
穀物中則應多選擇粗雜糧,如:玉米面、蕎麥麵、燕麥、莜麵等,為防止酮症和出現負氮平衡,糖類供給一般控制在占總能量40%~55%為宜。
2、限制脂肪攝入
每日攝取脂肪50~60g為宜,可選用含單不飽和脂肪酸或多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食用油,如橄欖油、茶油或葵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少食動物油,如:豬油、牛油及動物內臟等。膳食膽固醇的攝入量則與正常要求相同,通常每人每天小於300mg為宜。
3、適量蛋白質
對於採用低能量飲食的中度以上肥胖的成人,期食物蛋白質的供給量應當控制在占飲食總能的20%~30%,即每4.18MJ(1000kcal)供給蛋白質50~75g為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