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軟化

產業結構軟化

產業結構軟化是指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消耗相對減少,腦力勞動和知識的消耗增長,與此相適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被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產業結構軟化至少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指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第三產業(軟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所謂“經濟服務化”趨勢;第二是指隨著高加工度化過程和技術集約化過程,在整個產業過程中,對信息、服務、技術和知識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

名稱

產業結構軟化

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商品貿易結構的影響

1.國際貿易商品的價值構成中,知識創造的價值逐步增大。傳統的工業經濟形態主要以冶煉、加工、製造業為主要產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而在傳統國際商品貿易中,初級產品占較大比重,許多工業製成品也處於粗加工狀態。而產業結構軟化主要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這種產業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主要靠高精尖的設備和技術勞動力,在其投入的勞動和資金(或資本)兩要素中,凝結了高度的技術,在其產品中體現了大量的開創性研究活動,這就決定了在其產品的價值構成中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比重較小,而知識創造的價值占的比重較大。從世界商品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商品貿易就已經完成了從初級產品出EI為主向製成品為主的轉變。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在世界出口貿易中的比重1937年分別為63.8%和36.2% ,1970年這一比重為42.6%和55.4% ,1991年這一比重為24.9%和72.3% ,2001年這一比重為18.8% 和81.2% ,國際貿易從以附加值低的粗加工製成品為主向以附加值高的精加工製成品為主的出口類型轉變。

產業結構軟化產業結構軟化

2.中間性產品國際貿易量增加。由於產業結構軟化是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而有些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究和生產,往往不是某個國家或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各國或企業分工與協作來完成。如在產品零部件和產品工藝流程等方面的分工,這種分工與協作的加強,將會引起中間性產品國際貿易的大量增加,從而促進工業製成品貿易所占的比重增大。

3.各種新型的貿易產品大量出現。隨著產業結構的軟化,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力加強,需要快捷的通訊手段,需要現代化的辦公用品,以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對知識經濟產品的需求就會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在人們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就會增大。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必將對國際貿易市場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將促使世界貿易商品結構向集約化方向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僅在宇宙空間技術領域中就出現了一萬二千多種過去不曾有過的新產品新工藝。這也會使國際貿易商品中精加工、附加值高的產品增多。

隨著產業結構的軟化,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科技革命的深入和拓展,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速度加快,合成代用品將會大量出現。目前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出口產業結構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從美國貨物出口的排名和內容來看,2004年美國出口額的90%左右與高新技術產業有關。隨著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不但工業已開發國家將進一步實行這樣的轉變,新興工業經濟和其他許多開發中國家也將不同程度地實行這樣的轉變,從而使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

(二)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服務貿易結構的影響

1.產業結構軟化使傳統國際服務貿易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如保險、證券業中利用網路化電腦形成自動報價和交易系統;零售商業中的超級市場、連鎖店的發展和自動售貨機的普及;交通運輸中電子導航、無人送貨車等,這些都將會使傳統國際服務貿易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2.產業結構軟化使各種新興的知識型服務貿易形式大量湧現。隨著產業結構軟化、知識經濟的興起,諸如技術服務、軟體設計、工程設計與承包、信息、會計和法律等項目諮詢和服務、計算機服務、研究與開發服務、電訊服務、各種管理服務等都將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新興對象,特別是信息服務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的基石。

3.產業結構軟化使知識密集型國際勞務貿易比重增加。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已開發國家產業結構在不斷升級,因而對簡單體力型勞動需求量減少,對技術智力型勞動需求量上升。開發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輸入的主要是技術和管理型勞務人員,這將會使國際勞務貿易向著知識化的方向發展。

(三)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技術貿易結構的影響

1.產業結構的軟化將提高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隨著產業結構軟化,各國投入新技術和尖端研究領域的資本將會大量增加,全球科研發明的進程加快,各種專利和專有技術以及作為技術載體的大型、成套設備及高技術產品將會大量出現,這將促進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提高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

2.產業結構的軟化使國際技術貿易的層次不斷提升。據有關專家預言,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開通,技術知識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將由20世紀初的5%-20% ,提高到21世紀的90%。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將更加重視對各類高新技術知識的借鑑與引進,特別是各種高、精、尖技術,這將不斷提升國際技術貿易的層次。

3.產業結構的軟化使國際技術貿易的不平衡更加嚴重。各國科學技術知識發展是不平衡的,需要互相利用,取長補短;隨著產業結構軟化,高新技術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不僅開發中國家需要引進已開發國家的高新技術知識,已開發國家之間的技術發展也有先有後,需要相互借鑑和引進別國的先進技術。目前,國際技術貿易發展迅速,但市場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分布在已開發國家,小部分分布在俄羅斯、東歐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及一些開發中國家,而且在已開發國家的發展和分布也是不平衡的。由於高新技術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國際技術貿易將不斷增長,而國際技術貿易市場的高度壟斷性和各國政府對國際技術轉讓的干預,使得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不平衡,這也就使得國際技術貿易的不平衡更加嚴重。

世界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因素

世界產業結構依次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逐漸演變而軟化。產業結構軟化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反過來,產業結構軟化推動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更快提高,二者良性互動循環,產業結構軟化必將代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這種演變運動背後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就是技術創新帶來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推動著社會需求結構和投入結構的軟化,而這兩種結構軟化分別是世界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拉動因素和推動因素。

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方面結果是物質產品的足夠豐富和剩餘,人們有更多的剩餘時問追求文化娛樂等精神享受,於是,人們的非物質生活需求增長甚至其重要性超過物質需求。另一方面結果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和廣化,社會分工細化必然要求技術的專業化發展,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知識資產都具有存量積累及規模效應,知識資產所發揮的巨大規模效應在信息技術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信息技術正在取代物質資源而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源泉,經濟成長趨於軟化,從物質資源消耗型轉向知識積累和技術創新型,徹底變革著世界經濟成長由硬轉軟,它要求人們掌握更多和更深入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這樣,人們的接受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增長;社會分工的廣化使生產和交換突破國界延伸到全世界,隨之而來的全球性協調所必須的信息與服務需求增長。這樣,無形服務需求增長的結果自然是社會需求結構的軟化。

1.需求結構的軟化是直接拉動因素

需求結構的軟化是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拉動因素。社會分工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帶來社會需求結構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方面,作為自然人的個人的服務需求增長即個人需求軟化:人們從事越來越專業化的工作,相應地,人們的自給自足能力越來越差,從而需要更多的服務來滿足,這些服務不僅包括傳統的物質和日常生活服務,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層面的接受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就業與投資信息、金融與保險、旅遊與娛樂、心理等方方面面的服務需求;另一方面,經濟法人的服務需求增長即法人需求結構軟化:單個生產廠商更傾向於集中所擁有資源用於核心競爭力的發展上,它們所從事的生產鏈也越來越短,於是,生產鏈之間有機結合就要靠貿易服務來完成,貿易服務同時就帶來了金融、保險、運輸、倉儲等一系列服務,隨著生產和貿易範圍擴展到全球,相應的服務也就延伸到國外,並進一步獨立發展而形成了服務貿易。服務需求的增長帶動服務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在已開發國家及個別開發中國家這一比重已經超過第一、二產業總和而占據多半,可見產出結構軟化已經達到很高程度,這是由需求結構軟化直接拉動的。

2.投入結構軟化是直接推動力

社會生產力發展帶來足夠豐富的剩餘產品,這首先使得人們具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傳播和獲取知識、從事科學實驗和技術研究,投入結構軟化具有了物質基礎;另外,社會生產力發展也使得地球環境不堪重負,開發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提高物質產出效率是緩解這一矛盾的基本途徑,而這全靠人們技術創新,投入結構軟化具有必要性。投入結構軟化是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推動力,而它又是由以下兩個方面因素推動的。

(1) 提高對物質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協調效率是促進各國投入結構軟化的內因

人口、資源與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永恆主題,地球上資源的生成速度遠遠比不上人類對它消耗的增長速度,可以說地球上資源是相對有限的,而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環境的消化功能也越來越難以承受人們日益增多的生產排放和生活垃圾。人們必須通過提高對物質資源的利用效率,來達到增加產出效率和減少廢棄污染;通過創造發明新材料、新能源來代替有限的自然資源;通過組織和管理的制度創新,來提高管理效率。要做到這些事情,世界就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當前跨國公司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形成,競爭已是全球範圍內的,生產與管理技術信息的獲取是關鍵;另外,市場競爭早已突破國界,初步形成全球範圍內的激烈競爭局面,在生產相對過剩所形成的買方市場形勢下,市場需求信息指引著廠商生產經營的方向。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如此重要,而蒐集信息的範圍空前擴展到全球,那么信息技術又成為關鍵中的關鍵。1990年以來,美國計算機及其它信息設備的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0%以上,這說明美國對信息技術是何等的重視。在現代企業中,高科技投入、知識投入已占生產成本的90% 。足見生產投入結構的軟化程度之高;如此巨大的技術、知識投入必然要以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條件,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的普及當然離不開社會的教育投入,技術創新必須以科研為主要途徑,教育、科研投入比例增長和前面的生產投入結構軟化是世界投入結構軟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2)不合理的現有國際經濟秩序更有利於高技術擁有者是促進各國投入結構軟化的外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質形態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但縱觀二戰後的世界經濟發展史,就某一國家而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該國人們的接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技能,日本和德國經濟在戰後廢墟上的迅速崛起與亞非拉廣大開發中國家相對落後就是很好的說明。當然,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對廣大開發中國家經濟資源的掠奪之上,而這種掠奪是通過不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來實現的,在國際貿易中廣泛存在並有繼續擴大趨勢的初級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價格比例嚴重不公的現實,使深加工所需的生產技術和高效率管理技術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在世界市場上,廣大開發中國家是主要的原材料、初級產品供應者和深加工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者,他們面對的是國內人們的生存發展問題,無論作為供給者還是需求者,他們的可選擇餘地小,其對價格的彈性都較低;而已開發國家追求的是經濟的繁榮和政治上的國際地位,他們對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需求對價格彈性較大,同時他們作為深加工產品或高新技術產品的供給者,其供給對價格的彈性也較大。

從經濟學的價格理論易得,國際貿易的所謂“公平交易”的背後是彈性較大的已開發國家一方擁有更大的主動權,而開發中國家是處於被動地位的,他們決策的背景是不對稱的。這種事實上的不公平性有時還表現為已開發國家對其不滿意的開發中國家進行的經濟制裁或取消“最惠國待遇”。而且,這種不合理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而不斷加強,高新技術壟斷所獲取的超額利潤越來越高。投入結構軟化是一個國家技術進步,並通過獲得一定程度的技術壟斷而在世界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迫切要求。

關鍵字

產業結構軟化,The Softe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