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眩暈

產後眩暈,中醫病名。是指分娩以後,出現突然頭暈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滿悶,噁心嘔吐,痰涌氣急,心煩不安,甚則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氣急,甚則神識昏迷等一系列症狀的病證。《金匱要略》稱“郁冒”又後世稱“血暈”“血運”、“血厥”。為產後危證之一,如不及時搶救,易致暴脫。可與西醫 “羊水栓塞”互參。

名詞解釋

是指分娩以後,出現突然頭暈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滿悶,噁心嘔吐,痰涌氣急,心煩不安,甚則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氣急,甚則神識昏迷等一系列症狀的病證。又稱“血暈”“血運”、“血厥”。為產後危證之一,如不及時搶救,易致暴脫。

歷史沿革

本病始見於《諸病源候論》。該書“卷之四十三”云:“產後血運悶候:運悶之狀,心煩氣欲絕是也。亦有去血過多,亦有下血極少,皆令運。”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過程中囚羊水進入母體循環引起急性肺栓塞、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腎衰竭或突發死亡的分娩嚴重併發症。發病原因常見於宮縮過強或為強制性收縮,子宮有病理性血管開放,如宮頸裂傷、子宮破裂、剖宮產時、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大月份鉗刮、巾期妊娠引產等。臨床表現為:產婦突然出現嗆咳、發紺、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寒戰、噁心、嘔吐、氣急等先兆症狀,繼之出現心率加快、面色蒼白、發紺、抽搐、四肢厥冷、血壓下降。嚴重者發病急驟,甚至沒有先兆症狀,僅驚叫一聲血壓迅速下降,於數分鐘內死亡。

病因

本病常由血虛、血瘀導致。

病機

(1)血虛氣脫 素體氣血虛弱,復因產時失血過多,以致營陰下奪,氣隨血脫,孤陽上冒,則成產後眩暈。

(2)血瘀氣閉 產時感寒,血為寒凝,瘀滯不行。血瘀氣逆,並走於上,上攻心胸,擾亂心神,故成產後眩暈。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病史發病在分娩後數小時內。多胎妊娠、羊水過多、滯產、產時失血過多、妊娠合併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等病史,有助診斷。

2.症狀頭暈目眩,不能起坐,或暈厥,不省人事,心胸滿悶,噁心嘔吐,或痰涌氣急,甚則昏迷不醒。

3.檢查

(1)產科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子宮收縮情況,軟產道有無損傷,陰道出血過多(分娩後尤其在24 h內的大量出血),或惡露甚少。

(2)實驗室檢查:血常規,以及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定量、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等有關凝血功能的實驗室檢查,有助診斷。

(3)其他檢查:心電圖、心臟功能檢測、血壓測量等可輔助診斷。

二、病症鑑別

產後眩暈與產後郁冒相鑑別:雖都可見眩暈症狀,但產後郁冒是因產後亡血復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見頭眩目瞀,鬱悶不舒,大便反堅,但頭汗出;而產後血暈則多由產後陰血暴亡,心神失養,或瘀血停滯,氣逆攻心所致,暈來勢轉,病情嚴重,臨床診斷時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則昏迷不醒為其特點。產後眩暈,《金匱要略》稱為郁冒,後世稱為血暈、血運、血厥。

兩者都發生於新產之際,症急事危。子癇產前有肢體,面目浮腫,頭暈目眩,高血壓,蛋白尿等病史可參考。且有典型抽搐,可鑑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產後眩暈首當辨其虛實,分清脫證與閉證。本病屬“三沖”證範圍,無論虛實都屬急危重症,均須及時救治,必要時進行中西醫結合搶救。

二、治療原則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三、證治分類

1、血虛氣脫

主證:產後失血過多,突然暈眩,面色蒼白,胸悶心悸,噁心嘔吐,漸至昏不知人,眼閉口開,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無苔,脈微欲絕,或浮大而虛。

治則:益氣固脫

代表方:參附湯(《校注婦人良方》)

常用中藥:人參、附子

變證:若陰道池血量多不止,則在上方中加姜炭、黒芥穗,以增強止血之力。

2、血瘀氣閉

主證:產後惡露不下或量少,小腹陣痛拒按,甚則心下急滿,氣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兩手握固,牙關緊閉,面色紫黯,唇舌均紫,脈澀。

治則:行血逐瘀

代表方:奪命散(《婦人大全良方》)加當歸、川芎

常用中藥:沒藥、血竭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方1:

取穴:氣海。

操作方法:取仰臥位,患者下肢屈曲。用艾條灸氣海30~60分鐘。

方2:

取穴:主穴為百會、足三里。嘔吐配中脘;心悸配內關。

操作方法:百會沿皮向前針0.3~0.5寸,內關針0.5~0.8寸,中脘、足三里針0.5~1寸,均用刮針手法,留針5~15分鐘,5分鐘行針1次。

2、外治法:

(1)用鐵器燒紅,淬醋熱氣熏產婦鼻即更生。

(2)醋韭煎《傅青主女科》方。用米醋煮韭菜。滾三五次,乘熱倒入壺中,使壺中熱氣熏產婦鼻孔。

(3)燒乾漆(國漆、天然漆)使產婦聞其煙味(虛者忌用)。

(4)用銀針刺眉心出血。

轉歸預後

本病為產後危證之一,須及時採取合適的治療,否則易致暴脫。

預防調護

本病多由產後大出血發展而來,因此防治產後大出血是預防產後眩暈的主要措施。

1、注意做好孕期保健。

2、提高助產技術、正確處理分娩三個產程。

3、主要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同時觀察血壓、脈搏及全身情況。

4、一旦發生產後出血量多,須迅速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時糾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進行針對性治療。

文獻摘要

《婦人大全良方·卷之十八》:產後血暈者……然其由有三,有用心使力過多而暈者,有下血多而暈者,有下血少而暈者。其暈雖同,其治特異,當詳審之。下血多而暈者,但昏悶煩亂而已,當以補血清心藥治之;下血少而暈者,乃惡露不下,上搶於心,心下滿急,神昏口噤,絕不知人,當以破血行血藥治之。

《景岳全書·婦人規》:血暈之證本有氣虛,所以一時昏暈,然血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氣脈氣俱有餘,胸腹脹痛上沖,此血逆證也,宜失效散;若痰盛氣粗,宜二陳湯;如無脹痛、氣粗之類,悉屬氣虛,宜大劑芎歸湯、八珍湯之類主之。

《陳素庵婦科補解·產後眾疾門》:產後血暈,有虛有實,有寒有熱。然虛而暈,熱而暈者,十之六七;實而暈,寒而暈者,十之二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