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保護區

生物圈保護區

生物圈保護區(Biosphere Reserves),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人與生物圈計畫”(MAB)中提出的一項概念,指受到保護的陸地、海岸帶或海洋生態系統的代表性區域。

簡介

生物圈保護區(Biosphere Reserves),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人與生物圈計畫”(MAB)中提出的一項概念,指受到保護的陸地、海岸帶或海洋生態系統的代表性區域。截至2007年,該組織已經認定了109個國家的527個地區為生物圈保護區。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解釋,生物圈保護區是被創立以用來“展示和推廣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地區。具體來說,一個生物圈保護區必須具有一塊被立法保護的核心地區,周邊必須有緩衝區域,緩衝地區之外還須有過渡區域。通過良好的管理,生物圈保護區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必須得到良好的保護。除了具有保護功能外,生物圈保護區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功能和開展科學研究、監測、教育、培訓、信息交流等後勤支持功能。另外,保護區還必須通過特殊的區域設計來發揮這些功能。

功能

生物圈保護區是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並納入世界網路的保護區,通過這一保護網,地球上所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陸地、沿海或海域的生物地理區域都將受到保護。它旨在促進及示範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生物圈保護區由各國政府提名,必須滿足最起碼的標準和基本條件,然後才可能得到批准並納入世界網路。每個生物圈保護區都要力圖實現三個方面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基本功能。
 -----保護功能-確保景觀、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變異得到保護;
 -----開發功能-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並保持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性
 -----後勤功能-提供有關當地、國家及全球範圍的保護和發展的研究、監測、教育及信息交流的支持。

結構

生物圈保護區模式圖生物圈保護區模式圖

生物圈保護區被劃分為相互關聯的三個區,即核心區,緩衝區和過渡區。
核心區
在實際中,這種分區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以適應地理條件、社會文化環境、可以採取的合法保護措施以及當地的限制因素等。這種靈活性可以創造性地套用,這本身也是生物圈保護區概念地最為強調地觀點之一。
緩衝區
其建立需要法律保證,對景觀、生態系統和包含地物種給予長期地保護。它應該足夠大,以滿足保護的目標。因為大自然很少整齊劃一,而且在世界許多地方,歷史上土地利用存在著諸多限制,所以在同一個生物圈保護區內可能會有多個核心區,以確保將鑲嵌分布的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都覆蓋到。通常,除了研究和監測,以及某些情況下當地社區傳統採集利用或適當的娛樂活動外,核心區內是不允許有人類活動的。
過渡區
清楚地圈定並環繞核心區,或與核心區相鄰。在這裡組織活動不應該妨礙核心區的保護目標,而應該有助於保護核心區。因此有緩衝的含義。它可以作為實驗研究的區域,例如找出管理天然植被、農田。森林或者漁場的方法,在盡最大可能保存包括土壤資源在內的自然過程和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促進高質量生產。與之相似,在緩衝區可以開展實驗以探索如何恢復退化的區域。它可以容納教育、培訓、旅遊和娛樂設施。

目的 

生物圈保護區的目的是解決世界所面臨最富有挑戰性的一個課題:我們如何能夠保存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的多樣性,正是它們組成了我們生活的‘生物圈',並維持者完整的生態系統;與此同時,如何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與期望,並能夠使生物資源的保護及其持續利用協調一致?  

歷史

196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生物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會議。會議提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開展人與生物圈(MAB)計畫。生物圈保護區很快便成為一個關鍵概念,它倡導在保護多樣性、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維護相關的文化價值這些明顯的目標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從而實現MAB目標。生物圈保護區被構想成檢驗、完善、示範和實施這一目標的場所。70年代初,人與生物圈計畫正式使用“生物圈保護區”的名稱,來認定這些特殊的實驗場所。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這些問題引起全球領袖們的關注。會議形成了21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指出了一條今日稱之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中包括關注環境,以不過渡消費自然財富的態度來生活,確定更廣泛的社會公正,尊重農村社區和他們所積累的智慧等。國際社會需要一些實例,把里約會議的思想集中體現出來。只有那些能反映社會、文化和經濟需求,並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的實例,才真正有用。
1995年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的國際生物圈保護大會確認了生物圈保護區應該提供這樣的實例。因此,生物圈保護區在全球範圍內將扮演一個新的角色。它們不僅是生活和工作在其中及周邊地區的人們達到與自然界一種平衡關係的手段,它們還應該探索滿足社會基本需求並通向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道路。

1976年建立了第一個生物圈保護區以來,生物圈保護區的指導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認同。

2006年10月已有102個國家建立了507個生物圈保護區,成為MAB計畫的核心部分和對全球環境與發展的最重要的貢獻。

受益者

農民,林業工人,漁民等
生物圈保護區為他們提供了參加可替代性土地利用及管理戰略的培訓,示範項目的機會,例如保持土壤肥力及水質等自然價值,使現有人力和財力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科學家
生物圈保護區鼓勵研究,例如開展有關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他們為建立新的假說及開展實驗提供新的擴展的資料庫。此外,生物圈保護區為永久樣地和監測活動提供長期持久的安全,這些樣地及監測用來確定貫穿於短期變動中的長期趨勢,而短期變動可以由氣候或者水體的變化所引起。生物圈保護區還允許交叉學科研究、比較研究及信息交流。因此,他們能夠促進國內或者國際的研究資金的投入。
當地社區
從當地土著社區到鄉村社會,包括村民,均屬於這一範圍。對這些人們,有許多潛在的利益,例如:基本土地和水資源得到保護,經濟基礎更加穩定和更加多樣化,政府對當地產品有穩定物價的措施,就業增加,在土地利用決策中更具有影響力,與保護區行政管理機構及不同的利益群體衝突減少,有機會繼續維持現存傳統及生活方式,以及環境對當地社區及其後代更為健康有利等。
政府決策者及機構
生物圈保護區為他們提供更好的自然資源信息,並提高其以可持續方式管理自然資源的技能和機構的能力。通過實際利益的示範,有助於取得公眾對自然保護更大的支持。生物圈保護區可以作為實際的樣板,探索如何在當地及區域範圍內可持續地管理自然資源,以及需要哪些機構體制及立法機制。因此,生物圈保護區可以作為工具,使各國能夠履行一些國際公約,如生物多樣性公約和防止荒漠化公約,以及承擔21世紀議程所規定地任務。
國際社會
通過教育及交流活動,生物圈保護區向公眾及國際社會展示解決土地利用衝突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地實際途徑。它們為在當地、全國及國際範圍內開展教育、娛樂及旅遊提供了機會,有助於在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創造一種可持續地管理生物圈地團結意識。

參與者

在保護區層次:
生物圈保護區可將許多科學家、當地官員、各種各樣國家機構的代表及當地居民匯聚到一起。

在國家層次:
生物圈保護區應是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生物多樣性計畫的一個不可缺的部分,可將參與自然保護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機構匯聚到一起。
在國際層次:
許多國際上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與這個世界網路的運作以及生物圈保護區概念的實施套用,都是有關聯的。因此,有許多在生物圈保護區內開展的促進保護和適當發展的項目是由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助的。由雙邊協定或者私有企業贊助的項目日益增加,表明他們對環境的強烈的關注。從國際網際網路可獲得生物圈保護區的聯繫地址和簡要介紹。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保護監測中心(WCMC)也也可以獲得生物圈保護區的信息。

中國的生物圈保護區

長白山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縣境內,面積196,465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溫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自然歷史遺蹟、珍惜動、植物。1979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長白山生物圈保護區長白山生物圈保護區

臥龍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汶川縣,面積200,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等珍稀物種和山地森林生態系統。1979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鼎湖山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面積1,155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及宗教文化歷史。1979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梵淨山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江口、印江、松桃苗族自治縣境內,面積41,647公頃,海拔500-2570.5米,主要保護對象為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和中亞熱帶原始森林生態系統。1986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武夷山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建陽市、光澤縣交界處,面積56,527公頃,海拔200-2158米,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1987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00公頃,海拔950-1500米,主要保護對象為草原生態系統及野生瀕危動、植物。1987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神農架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湖北省房縣、興山、巴東縣境內,面積70,000公頃,海拔398-3105.4米,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和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1990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博格達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面積217,000公頃,海拔440-5445米,主要保護對象為中國溫帶內陸乾旱區典型荒漠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1990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鹽城生物圈保護區鹽城生物圈保護區

鹽城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江蘇省東台、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縣境內,面積453,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及其沿海灘涂濕地生態系統。1992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西雙版納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勐臘、勐海縣境內,面積241,776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原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亞洲大象等珍稀物種。1994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天目山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臨安市,面積4284公頃,海拔250-1506米,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1996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茂蘭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荔波縣,面積21,285公頃,海拔414-1071米,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1996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豐林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面積18,165.4公頃,海拔283-688米,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松等珍稀物種及溫帶森林生態系統。1997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九寨溝生物圈保護區九寨溝生物圈保護區

九寨溝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南坪縣,面積72,000公頃,海拔2000-4528米,主要保護對象為地質、地貌、自然景觀及大熊貓等珍稀物種。1997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南麂列島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域,面積20106公頃,平均海拔約70~80m,最高峰海拔229.1m;主要保護對象為貝藻類。1998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山口紅樹林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廣西合浦縣沙田半島東西兩側,總面積8000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天然紅樹林自然生態系統;1993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2000年1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
白水江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白水江生物圈保護區位於甘肅省南部文縣、武都兩縣境內,總面積210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保護大熊貓及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2000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高黎貢山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部瀘水、騰衝、保山3縣,總面積124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接近原始狀態的高原生態系統及其珍稀高原動物。2000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高黎貢山生物圈保護區高黎貢山生物圈保護區

黃龍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松潘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岷山山脈南段,貢嘎嶺的東側,總面積5.5萬多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自然景觀和珍稀動植物。2000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寶天曼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南陽境內伏牛山腹地的內鄉縣、南召縣交界一帶,總面積540平方公里;主要是保護北亞熱帶和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長江、黃河、淮河流域生物多樣性。2000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賽罕烏拉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大興安嶺南部山地;總面積約16.3萬多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和錫林河流域生物多樣性的綜合性保護區。
達賚湖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南陽境內伏牛山腹地的內鄉縣、南召縣交界一帶,總面積739318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禽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 2002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五大連池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的中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轉換地帶,總面積1060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火山遺蹟。2004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為五大連池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亞丁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總面積約5.6萬公頃;主要是以雪山、冰川、森林、濕地、草甸等自然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是一個自然生態類的自然保護區。2003年7月正式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佛坪生物圈保護區佛坪生物圈保護區

佛坪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陝西佛坪縣境內,地處秦嶺中段南坡;總面積約為35000公頃,最高海拔2904米,最低海拔980米;主要保護對象為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2005年3月陝西省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珠穆琅瑪峰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邊界上、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正南方;總面積約33810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獨特的生物地理特徵、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歷史遺蹟構成的重要的旅遊資源。2005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興凱湖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東部,為中俄界湖,面積4380.00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東北亞最大的鳥類遷徙通道和停歇繁殖地,三江平原生物多樣性自然生態系統。2008年興凱湖正式成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成員。
車八嶺生物圈保護區
位於廣東省始興縣東南部,總面積7545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珍稀瀕危動植物,有“物種寶陣,南嶺明珠”之稱。1995年9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2008年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