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

生態葬

生態葬法是指遺體火化後,通過樹葬、草坪葬、花葬和骨灰撒散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生態處理骨灰方法,具有環保、節能和成本低等特點。在一些陵園有“草坪葬”、“壁葬”、“花葬”和“樹葬”等等,價格比普通墓葬方式便宜一半以上。墓地使用面積逐年擴大,安葬費用增加。政府鼓勵生態安葬,不僅減輕了用地緊張問題,也減輕了民眾在安葬費方面的壓力。

基本信息

主要形式

海葬
海葬海葬

海葬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骨灰撒海,衝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海葬有利於節約土地、發展經濟,有利於移風易俗,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間。

樹葬

現代樹葬是殯葬的一種新形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植一些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現代樹葬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地面是沒有任何殯葬設施的,而是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與傳統墓穴日益抬高的價格相比,樹葬的價格明顯低廉。更重要的是,樹葬不留墳頭,占地很少,還能綠化山林。

花葬
花葬花葬

花葬是墓葬與樹葬的創新,它改變了傳統公墓死板、無生機的形式,用花壇代替墓穴,將特製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壇中,花壇上種植花朵。壇位可循環利用,占地面積少,價格經濟。花葬的最大主角就是各色花朵,在節省土地資源的同時,也可以令墓地環境賞心悅目,並充滿關懷。

草坪葬

源於西方流行於東方的葬式。與芳草為伴,讓生命生於自然,歸於自然,吸取大地甘露,與天地合二為一。西洋風格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流暢的線條,給人視覺的美感。配以茵茵綠草,恰似雨後的原野,讓人頓覺清新與愜意。匠心獨具的設計,施以香爐、鮮花寄託後人無限的追思。

壁葬
壁葬壁葬

壁葬是將骨灰盒嵌在牆壁內的喪葬方式,在安葬死者的同時為後人留福,是一種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壁葬牆和普通的牆體高低相仿,略厚些,牆體正面分布著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當作墓碑,刻上碑文。

塔葬

相比傳統的墓葬,新型“塔葬”不用骨灰盒,直接將逝者骨灰伴著鮮花在塔內下葬,讓逝者在此回歸自然。按容量,該塔能容納的骨灰至少超萬例,具有明顯的節約用地、價格實惠等特點。為滿足需要,該塔內壁上還設定單獨的格子,用來安放骨灰。

太空葬

在歐美國家,一些追求標新立異的人群會選擇太空葬。將裝有逝者骨灰的容器隨著發射衛星的火箭一起在太空中運行,最後火箭掉落大氣層,和流星一樣燃燒蒸發。要求“太空葬”的大多是理念超前、事業卓越的成功人士,收費往往高達上萬美元,國內並不多見。

煙花葬
煙花葬煙花葬

煙花葬是一個既能寄託生者哀思,又可達成死者心愿的葬禮或許是向逝者致以最後敬意的最好方式。所謂“煙花葬”,是指把死者的骨灰混入煙花中,之後由大炮或其他發射器射向夜空,在夜空綻放。生者在璀璨的煙花中,送逝者最後一程。此種方式只在美國、英國等歐美國家才看得到。

氣球葬

所謂氣球葬,是使用熱氣球裝上逝者的骨灰,點燃升空,骨灰從高空灑向海洋大地。氣球葬和煙花葬這兩種新型的喪葬方式都能節省寶貴的土地資源,與太空葬相比,價格也比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但在中國還都是鮮有所見。

英國倫敦出現“二手陵園”,嘗試出租“二手墓穴”,以解決墓園無處可葬的危機,提升墓園有限空間的利用價值;
美國、西班牙等國出現“音樂葬禮”、“綠色公墓”、“珊瑚礁石葬”等;
奧地利和英國推出的“二維碼墓碑”。

推行意義

生態葬生態葬
生態葬法多樣化處理骨灰,既節約了土地資源,又節省了開支、美化了環境,這在20世紀初便已被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所認可和崇尚的安葬方式。中國從周恩來把骨灰撤向高山大河開始,生態葬法越來越被眾多之士認同。

生與死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推行生態葬法不僅是殯葬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是革除喪葬陋俗的一場革命。

現實狀況

(圖)生態葬生態葬

從老年人口的喪葬消費需求和公墓單位的現狀來看,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現象值得關註:

一是老年人對後事要求到墓地安葬的比例偏大。對城市養老院500位老人進行了專項調查,統計顯示,有326位老人希望後事到公墓安葬,117位老人選擇生態葬,21位老人選擇骨灰撒海,其所占比例分別為65.2%、23.4%和4.2%。

二是墓地使用面積逐年擴大。遼寧現有經營性公墓95座,總面積約1500萬平方米。2004年全省死亡人口約25.6萬,按城市每個公墓占地1.5平方米(含綠化面積)、農村每個墓地4平方米計算,僅2004年,墓地安葬的死亡人口約占地700萬平方米。

三是安葬費用加大。據測算,城市平喪戶購買一座普通的經營性墓穴平均約需0.8萬元(含公墓管理維護費),加上遺體火化及其它支出,辦一次喪事約支出1.3萬元。農村的喪葬支出也呈上升趨勢,平均辦理一次喪事的費用支出約0.8萬元。

四是影響了社會風氣。民眾在辦理喪事活動中有的相互攀比,花掉了大量錢財;有的借錢風光,冒富給人看;有的在喪葬活動中搞封建迷信活動;還有的個別領導幹部因此犯了錯誤。既喊死不起、葬不起,又鋪張浪費講排場是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普遍心理。所以,葬法改革不僅直接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到構建和諧社會和兩個文明建設,改革勢在必行。

北京市

2020年北京市生態葬比例將達5成2020年北京市生態葬比例將達5成
北京市民政局正在醞釀骨灰生態葬的獎補辦法,鼓勵市民對逝去親人的骨灰,採取樹葬、壁葬、花葬、海撒、深埋等方式安葬,以破解“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困局,並希望在公眾中樹立新的生死觀。

北京海撒、樹葬、壁葬、花葬等生態葬的數量,不足整體安葬方式的10%。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王琦表示,北京2013年將制定減免或獎補方式,鼓勵市民對逝去親人採取生態葬的方式,以減少對土地的占用,力爭到2015年,生態葬的比例能達到30%甚至更高。

1994年起,市民政部門推出骨灰撒海服務,但每年全市最多能辦理一兩百份。2009年起,北京市推出“零百千萬”殯葬惠民工程,免費為逝者提供骨灰撒海服務,並負擔兩位家屬參與或見證海撒全程交通費;在公益性公墓——長青園為海撒者建紀念碑和紀念湖,方便家屬祭掃追思。到2013年3月三年里,骨灰海撒數量以每年1000份的速度增長。

北京推行服務

立體安葬:即壁葬。以長青園公益性立體安葬為例。
骨灰撒海:徹底不保留骨灰。
骨灰深埋:以八寶山人民公墓的懷思閣為例。
樹葬:長青園骨灰林基地(朝陽區)、長安園骨灰林基地(海淀區)、景仰園骨灰林基地(昌平區)。
花葬:豐臺區的思親園骨灰林。

專家建議

傳統殯葬方式改革刻不容緩

北京一個中等墓需要一年工資北京一個中等墓需要一年工資
有數據顯示,我國自2000年起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趨勢。以上海為例,該市經營性墓地約2000畝,每年死亡人口約11萬,按照現在殯葬用地速度每年100畝使用量計算,只能維持20年。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伊華介紹,上海自本世紀初以來已不再增加公墓用地,南京也有20年沒批過公墓用地。如此緊迫的土地需求,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市場的激烈反應,傳統殯葬方式改革刻不容緩。
與國內相比,國外部分國家節地、環保、低碳的綠色殯葬已逐漸成為主流葬式。伊華指出:“已開發國家之所以能強力推行節地生態葬,源於人們認為這是一種社會態度,是對土地、礦產等地球自然資源的保護,這一點上,國人在傳統認知方面需要逐步改變。”
“殯葬場所不僅是處理遺體的場所,更是生命文化交流的場所;不僅是一座城市安放逝者骨灰的地方,也是城市的人文紀念平台。現在國內殯葬行業多隻停留在處理逝者遺體上,還沒能達到歌頌生命的層面。”伊華表示。
儘管推行不易,但諸多業界人士一致認為:“隨著國內公墓土地資源越來越少,節地生態葬將成為化解‘墓地危機’的必然出路,也將是以後殯葬行業的趨勢。”
如何有效推進?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分析認為,認為,要“循序漸進,從長計議”,因為根深蒂固的傳統認知改變還需要一個過程。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大政策引導,助推生態葬的公益性,並適當加強政府補貼,以提高節地生態葬的知名度。
此外,伊華還建議,推廣生態葬,相關立法亟待完善,因為“現在國家對生態葬還沒有具體的法律規範”。

未來走向

二維碼墓碑二維碼墓碑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公墓里一排排的墓碑可能會逐漸退出大眾視野,‘樹碑立傳’也會逐漸被放到網際網路虛擬空間上。”
伊華介紹,近年,網路空間裡已有虛擬紀念館雛形,以後網上還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紀念園區。“以後每個家庭或許會有一個單獨的紀念館,成為他們情感表達、精神傳承以及生命故事流傳的載體和平台,並將家庭故事、影像、照片等呈現在紀念空間中;實體墓碑會越來越少,紀念的內容在網際網路上會越來越豐富。”伊華說。
在伊華看來,以後很多祭奠情懷都會被投射到網際網路上,未來的紀念空間可能是現實墓園和網上紀念園區的虛實結合,墓碑或將變成小小的紀念符號,上面可能只刻有一個二維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