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程學

生態工程的概念是上世紀60年代分別由美國生態學家H.T.Odum及我國生態學家馬世駿提出的。

[英] ecological engineering
隨著20世紀30年代之後國際上多次公害事件的發生,引發了全球範圍內對人類發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深思,並進而在關注全球性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的背景下逐漸掀起了生態工程的熱潮[3]。已經有一些著作研究了生態工程學的分室模型,並套用到實際的工程設計中[4-6]。生態學系統在狹義上作為研究對象的系統,即使具體的內部實體不明,但從總體或局部所給與的各種作用和刺激(輸入信號)及其結果所產生的反應(回響)來看,是通過輸入信號與回響的形式進行數據模型處理,以構建系統整體的機能狀況,再通過經驗式或回歸式,對各個組成要素進行量化處理,便可得到籠統的總體狀況或經驗論的記載模型的觀點[7]。
生態工程專家:Odum H.T,馬世俊,欽佩,安樹青,顏京松,徐克學
[1].Odum H.T. Enviroment,Power and Society[M]. New York :Willy,1971.
[2].馬世俊.生態工程—生態系統原理的套用[J].生態學雜誌,1983,2(3):177-309.
[3].方萍,陳聿華.丘陵旱地農—桐生態工程模式的生態效應分析[J].乾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24(3):72-77.
[4].欽佩,安樹青,顏京松. 生態工程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39-45.
[5].程勝高,羅澤嬌,曾克峰.環境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29-138.
[6].徐克學.生物數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97-379.
[7].湯俊兵.生態學線性系統的建立與S域變換求解法初探[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卷),2007,136-13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