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位處距甘谷縣城東面十華里六峰鎮覺皇寺村旁,巍峨的興國山腳下。寺院北臨滔滔渭水,對面有八卦山脈,東邊與黃羊堡相接,並與甘谷十大景觀鼉峰鎖翠蓄勢 、朱圉晚霞遙相呼應。

地理位置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位處距甘谷縣城東面十華里六峰鎮覺皇寺村旁,巍峨的興國山腳下。寺院北臨滔滔渭水,對面有八卦山脈,東邊與黃羊堡相接,並與甘谷十大景觀鼉峰鎖翠蓄勢 、朱圉晚霞遙相呼應。

歷史起源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覺皇寺原名興國寺,據《伏羌縣誌》記載:“興國寺明洪武年建。”距今已有600餘年。清同治初年間也就是公元1862至1866年,歷遭戰亂,焚毀嚴重,後重建。現存大殿梁記有“大清光緒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重建”的題識。《覺皇寺重修殿宇碑記》中有“其寺原為興國寺,始建於宋,所載明洪武24年間朱元璋十八子朱梗為岷王,梗往岷為王,所經古冀而至聖息。隨易名為覺皇寺”的碑銘。由此可以得知,覺皇寺的得名跟朱元璋的王子皇孫普普通通在此睡了一覺有著某種關聯。古寺環山抱水,加之跟皇家有著因緣,幾百年來游僧高士多來此駐足。

寺廟介紹

大殿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覺皇寺原為一進三院,現僅存後院大殿最大的建築,其餘都毀於文革。大殿坐南朝北,進深4.07米,最高為5.75米,寬7.13米,長10.85米。正殿塑華嚴三聖佛。其它東西廂房以及鐘樓和古樓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十多處建築都是近一二十年陸續修建的,這些跟別處的小寺院的建構別無二制。通過大殿西側,登上七十二台階,便是文昌宮,文昌宮院內有文昌帝君大殿。“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眾仙人的一員,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 實際上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文曲星就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的人。中國民間普遍認為,文昌帝君的原型是張亞子,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李白、范仲淹、包拯也是文昌帝君。我們姑且不論文昌帝君是誰,有一點可以說明道教在這裡和佛教和諧相處。

珍貴文物

從規模上講,覺皇寺是一所很普通的寺院,但有兩樣東西值得遊人流連細品,觀瞻膜拜。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甘谷覺皇寺

第一件當屬寺內的國槐,人們戲稱它是“老槐抱新孩”。相傳唐王李世民巡視西域,途經冀城,曾在此住宿一夜,並親手栽植了此槐。古槐至今已逾千年,枝繁葉茂,樹徑需五人環抱。樹高達15米,胸圍715厘米,基圍 1015厘米,冠幅南北30米,東西22米。由於栽植歷史久遠,樹幹已經中空,靠樹皮營養生長,樹幹高3米以上分出5主枝,中間一主枝幹枯風折,其餘也已腐朽,但樹生長勢較好。樹冠高占到全樹高的五分之四,邊部小枝呈下垂狀,姿態秀麗,冠幅廣展,枝葉茂密,蜿蜒伸曲,綠蔭籠罩寺院,與大殿雕樑畫棟,交輝相映,氣勢雄偉,古樸有致。天水市國槐古樹分布廣泛,覺皇寺國槐為發現最大之株,樹齡約有1000年,成為全市古國槐中的佼佼者。遠遠望去,在唐槐樹蔭掩映下的覺皇寺,顯得十分幽靜。 第二件就是缽。缽,又稱缽多羅、缽和蘭等。是僧尼常持道具之一,一般作為食器。覺皇寺裡面保存著一個黑缽。清代有一位稱皇經王爺者,道號爽靈道人,名叫王永靈的人,曾用此缽雲走四方,行善化緣,最後在寺內坐化。被稱為皇經王爺的王永靈所使用的這個缽成蓮花形狀,通體黑色,據說是用一根葡萄根製作的。寺院同時還保留王永靈使用過的行囊、扇子等遺物,另外寺院內還存有清代的幾部經書。 古槐、缽器這兩樣東西曆來被認為是覺皇寺的鎮寺寶物,也是覺皇寺值得驕傲的根本。山因水靈,寺院因為有了奇異珍寶而身價陡增。如同南郭寺的春秋古柏、玉泉觀的四面道流碑一樣,覺皇寺的唐代古槐、皇經王爺的缽器,是這所寺院的命脈和靈魂,也是覺皇寺聲名遠播、歷久而更讓人迷戀的因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