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

甘祖昌

甘祖昌(1905年3月—1986年3月28日),江西省蓮花縣人,1926年參加村農民協會,1927年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甘祖昌歷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甘祖昌是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四屆政協委員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等。甘祖昌曾任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被稱為“將軍農民”。1957年,在辭去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的職務後,甘祖昌將軍帶著家人回到闊別20多年的家鄉,從此開始了29年的“農民生涯”。是新中國一千多名開國將軍中,第一位要求回鄉當農民的將軍。從江西到延安再到新疆,甘祖昌將人生中三分之二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鬥爭中。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蓮花縣逝世,終年81歲。

基本信息

簡介

甘祖昌甘祖昌

甘祖昌,原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少將軍銜,是新中國一千多名開國將軍中,第一位要求回鄉當農民的將軍。甘祖昌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革命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經受了嚴峻考驗,在革命戰爭中三次負重傷,為人民屢建功勳。一九五七年申請回鄉後,國家按規定給予他適當的待遇,但甘祖昌嚴以律己,始終保持了一位紅軍老戰士的優良傳統和高尚情操,一直過著節儉簡樸的生活,卻把70%的工資收入捐給了家鄉的建設事業,帶領社員把全村冷漿田發放造成良田,被稱為農民將軍。

生平

早年經歷

甘祖昌,1905年3月出生在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橋頭村(現沿背村)一個貧苦家庭。甘祖昌家庭貧窮,世代務農。6歲時,曾得舅舅接濟,讀過一年私塾。以後,即在家種田和為地主做應工(隨叫隨到)。
1920年,坊樓在外地讀書的青年學生陳競進、謝運鵬等陸續返鄉,創辦了新城國小,並與朱繩武等成立了蓮花縣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家鄉開展農民運動。他們發現甘祖昌忠實可靠,便吸收他參加農民協會的工作。
1925年春,甘祖昌擔任坊樓鄉土改委員會主任,8月,調任蓮花紅色獨立團軍需處處長,後來又被派往井岡山紅四軍訓練班學習。毛澤東在八角樓接見了甘祖昌,親切地詢問了蓮花縣武裝鬥爭的情況,最後說:“我們的學習班辦不成了,敵人要發動進攻。你回去告訴縣委,要組織好紅軍和赤衛隊,狠狠打擊來犯的敵人,你們扯住了敵人的手腳,就是為保衛革命根據地出力!”這番話,使甘祖昌終生難忘。
1927年7月,江西省農民協會負責人方誌敏來到蓮花,在坊樓召開民眾大會,宣傳革命道理。會後,甘祖昌主動找到方誌敏,請教問題。方誌敏向他進一步闡明了農民貧窮的真正原因,從而使他對中國革命有了初步認識。

土地革命

1926年參加村農民協會,1927年7月,經方誌敏引領參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蓮花縣獨立團軍需處處長,湘鄂川黔兵工廠總務科副科長,紅六軍團工人連副連長,補充團政治處主任,紅六軍團供給部材料科科長。

1934年8月,為策應中央主力紅軍,湘贛紅軍突圍西征。湘贛軍區兵工廠被編為紅六軍團工人連,甘祖昌任連司務長。11月,甘祖昌隨主力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

甘祖昌甘祖昌在兵團

抗日戰爭爆發後,甘祖昌所在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甘祖昌任旅供給部軍需科科長,奔赴抗日最前線。

1939年初,國民黨封鎖陝甘寧邊區,中共中央將三五九旅從前線調回陝北,一面執行保衛黨中央的任務,一面進行大生產。在一無原料、二無廠房、三無工人的情況下,甘祖昌克服重重困難辦起了紡織廠,在短期內解決了全旅l萬多人的穿衣問題。

1941年他被提升為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1941年冬,甘祖昌隨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

解放戰爭

1947年,他調西北野戰軍二縱隊後勤部工作,參加了解放大西北戰役。

1949年調任一兵團後勤部部長,當時10萬大軍進疆,為了解決軍糧供應難題,甘祖昌向王震提出的派人到全疆摸情況的建議,在得知牧民存有糧食後,甘祖昌把後勤人員分成很多小組,用銀元、人民幣和日用品來換牧民的羊毛和糧食,順利解決了10萬大軍的口糧問題,而且密切了人民軍隊和新疆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

建國之後

甘祖昌宣傳畫甘祖昌宣傳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

1952年春,他到郊區檢查工作,途經一座30餘米長的木橋,由於橋板被歹徒鋸斷,甘祖昌乘坐的車子翻到河裡,甘祖昌身負重傷。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他外傷痊癒,卻留下了嚴重的腦震盪後遺症。

1953年以後,甘祖昌的腦震盪後遺症越來越嚴重,經常昏倒,1954年到廬山療養治病,仍不見好轉。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將軍銜。此後,他因病申請回鄉務農,沒被組織批准。

解甲歸田

1957年8月,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到新疆檢查工作,他當面向蕭華提出申請,組織上最終批准了他的回鄉請求。

回鄉務農的29年中,甘祖昌一直堅持參加勞動,他把絕大部分薪金都用來為家鄉修水利,建電站,在他的努力下,全鄉先後建起了3座水庫、25公里長的渠道、4座水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樑。長期的實踐和刻苦學習,使他積累了一定的農林水利建設經驗,被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聘為特約研究員。

人物逝世

1986年3月28日在家鄉江西省蓮花縣病逝,享年81歲。

追悼活動

甘祖昌紀念碑甘祖昌紀念碑

甘祖昌病逝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總後勤部、中央軍委辦公廳、蘭州軍區、南京軍區、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新疆軍區等單位送了花圈。余秋里王震肖克王恩茂朱雲謙萬紹芬等領導同志也送了花圈。

追悼會由吉安地委書記段家林主持,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劉方仁致悼詞。

甘祖昌逝世噩耗傳來,沿背村的數百名村民不約而同地擁到將軍居住的老屋前致哀,許多人痛哭失聲。1986年4月1日,甘祖昌的遺體被送往萍鄉火化。靈車過處,百里長途,村村莊莊,人們肅立在公路兩旁,向這位無私地為人民服務了一輩子的老將軍表示最後的敬意。

根據民眾的要求,中共江西省委決定:甘祖昌的骨灰盒先在沿背村存放一年,然後再移至江西省烈士陵園。當甘祖昌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骨灰盒被移到沿背村的時候,方圓幾十里內,人們紛紛趕來悼念。

人物事跡

嚴以律己

甘祖昌甘祖昌

甘祖昌回鄉後,他養豬種菜,連抽的煙也是自己種的。回鄉初期,甘祖昌和兩個弟弟擠在一起,三家人同住一棟舊房子。民政部門幾次要為他在縣城蓋房,都被他婉言謝絕。後來,甘祖昌家裡人口增多,老房子實在擠不下了,他才自己花錢在村里蓋了一棟普通民房。一次,省民政廳廳長來看他,要補給他建房費,他說什麼也不要。

甘祖昌離休後,新疆軍區幾次提出要給他配備小車,他都謝絕了,後來他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又擔任了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社會活動多了,有關部門撥出一萬七千元,準備給他購輛小車,但他始終不要配備小汽車。

甘祖昌嚴格按照黨的生活準則辦事。他以普通黨員身份堅持和農村黨員一起過組織生活,從不無故缺席;他尊重鄉、村幹部,從不擺老幹部架子。對待子女、親屬,他言傳身教,誰有了過失,從不姑息遷就。

一次,甘祖昌的弟弟因蓋房多占了隊上一分宅基地。甘祖昌知道後,硬是動員弟弟把多占的地全部退出。甘祖昌因病住進縣醫院。按照他的病情,必須用一些好藥。縣裡緊急向省、地醫院求援。甘祖昌知道後,一再不讓這樣做。為了節省國家開支,他每次買藥都是自己出錢,光是未報銷的藥費單據就有五千多元。

鞠躬盡瘁

1957年返鄉時,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隻籠子,裡面裝著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蓮花逝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交待家人的話是“領了工資,先交黨費,留下生活費,其餘的全部買農藥化肥支援農業。”

甘祖昌居住的那棟普通農舍極其樸素:樓道兼客廳里是一張褪了漆的老式桌子和一把破舊的藤椅;臥室里的牆上,掛著一個戰爭年代留下的補了又補的黃挎包。打開他珍藏貴重物品的一隻鐵盒子,裡面只有他生前從不示人的三枚勳章: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和一些革命文物。

甘祖昌沒有為自己留下什麼財產。他回鄉二十九年來,每月照領三百三十多元工資,可是,僅鄉、村政府有據可查的,這期間他為支援家鄉建設,共獻出現金八萬五千七百八十三元多,光是這個數字,就占他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平時他為鄉親們救急解難拿出的錢,就無法計算了。

扶貧救危

甘祖昌回到農村後,全家一直過著節簡的生活。可是,支援家鄉建設,為鄉親們扶貧救危,他卻十分慷慨。村民有病,他也用自己錢為病人買藥。

圖田村有個青年叫劉海清,從小因病不能站立,父親又有肝病,一家日子艱難。甘祖昌處處關心著劉海清一家。上面派醫生來給甘祖昌看病,他總要把醫生帶到劉家。他寫了十多封信去外地訪醫求藥,一心想讓劉海清站起來。後來,當他得知劉海清的殘腿無法治癒時,又給買書訂報,出錢請師傅上門教手藝,鼓勵劉海清自強自立。劉海清學到了一手嫻熟的編織技術,增強了生活的信心。過了不久,劉海清的父親劉新勝肝病復發,要住院又缺錢,全家遇到了新的困難。甘祖昌立即給縣醫院打電話:“現在有個危重病人要入院,住院費記在我名下。”
劉新勝動過手術後,臉色蒼白,生命垂危。甘祖昌趕到醫院一看,就不走了。他在病房裡一陪就是九天九夜。劉新勝轉危為安後,一把拉住甘祖昌的手,熱淚奪眶而出。

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樑、25公里長的渠道。

不畏權勢

甘祖昌甘祖昌過去生活的地方——現在非常美麗的蓮花縣
文革中,有人找到甘祖昌讓他編造著林彪在“八一”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鬥爭中的種種神話。甘祖昌道:“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實事,個人在歷史上的功過,史家自有公論,你說是不是這個理?”話不投機,那個人隨之使出另一手。他站起來吼道:“甘祖昌,聽說你在家開荒種果樹,還養豬賺錢,這可是帶頭搞資本主義呀!”甘祖昌用顫抖的手猛地磕去一袋菸灰,厲聲問道:“照你說,養豬種樹是資本主義,那殺豬砍樹倒是社會主義囉!”

林彪在江西的同夥搞出一個所謂“新村圖”,要把農房全部搬遷上山。甘祖昌趕到縣城,找到縣的領導幹部說:“現在民眾家裡還很窮,這樣大拆大遷,農民一無錢,二不能作田,這樣下去,難道喝西北風嗎?”甘祖昌的話震撼著縣委幹部的心,大家說,有老將軍給撐腰,也膽壯了。縣委立即通知各地停止拆遷民房,並組織民眾下田搞好秋收秋種。這樣,甘祖昌在蓮花縣裡制止了一場災難。

婚姻家庭

妻子

龔全珍,山東煙臺人。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57年跟隨甘祖昌回到江西蓮花縣老家。1961年,龔全珍到同鄉的任南陂國小校長。此後一直無怨無悔在江西蓮花山鄉,投身教育,愛心奉獻。

在鄉村教師的平凡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教書育人。龔全珍離職不離崗,堅持走到基層、走進民眾,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1000多場;耄耋之年建立“龔全珍工作室”開展紅色教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龔全珍身為將軍夫人,始終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多次婉拒組織上給予的照顧,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親切接見她,親切地稱她為“老阿姨”。著有紀實作品《我和老伴甘祖昌》。 是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

子女

龔全珍龔全珍

甘祖昌有五個子女:

長子:甘錦榮。1951年在家裡做篾工的甘錦榮,聽說父親當了新疆軍區後勤部長,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鬆的工作。不料甘祖昌卻讓他在新疆打了半年鐵,後來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

長女:甘平榮。甘平榮上學時很想當兵,但甘祖昌拒絕了給女兒聯繫招兵指標,直到後來,平榮在吉安衛生學校讀書,部隊到學校招衛生兵,她才如願以償。

次女:甘新榮。20世紀70年代,甘新榮結婚,甘祖昌只花30元買了個衣櫃,20元買了張書桌,連被子床單總共才花一百多元錢。在甘祖昌要求下,新人在公社領了結婚證就算結了婚,家裡不辦酒席,只發點糖果給送親的姑娘們。

三女兒:甘吉榮。1976年甘祖昌的愛人龔全珍從教育崗位離休。按照當時規定可由一個子女頂替,甘吉榮是比較合適的人選,但甘祖昌堅決反對。後來吉榮要去共大學習中醫藥,成為一名合格的醫藥工作者。

小女兒:甘公榮。1974年國中畢業時,甘祖昌勸她放棄老師給的升學指標參加勞動,因為成績突出,1978年甘公榮被吸收為工商銀行儲蓄員,後被評為“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

個人榮譽

甘祖昌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等。

甘祖昌是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江西省第四屆政協委員副主席。

習近平致敬農民將軍

習近平會見甘祖昌妻子龔全珍習近平會見甘祖昌妻子龔全珍

2013年9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習近平向大家介紹一位坐在第一排的老人時說道:“這位全國道德模範就是開國將軍甘祖昌同志的夫人龔全珍老人,甘祖昌在新中國成立後回家當農民。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要弘揚這種革命精神,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向老前輩致敬。”

後世紀念

2016年開始,江西省萍鄉市籌建甘祖昌幹部學院,以甘祖昌將軍名字命名,坐落在甘祖昌將軍的故鄉——蓮花縣沿背村,幹部學院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著力打造以弘揚甘祖昌、龔全珍精神為主題的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當地“四有”軍人培訓基地,青少年學旅基地,讓甘祖昌和龔全珍的革命精神得到繼承和發揚。
2017年9月19日,甘祖昌、龔全珍同志回鄉60周年紀念大會在江西省蓮花縣甘祖昌將軍故居前舉行。當天,《甘祖昌龔全珍解甲歸田60周年》紀念郵冊同時首發。

藝術形象

影視

電影《這樣一位將軍》2010年上映。導演:高一工、李新剛;張志忠飾演甘祖昌,遲蓬飾演龔全珍。

這樣一位將軍這樣一位將軍

電視劇《初心》,2018年2月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劇場播出。導演:宋業明,吳京安飾演甘祖昌,丁柳元飾演龔全珍。

文學

1975年4月18日,《人民日報》以《萬里征途不歇腳——記紅軍老戰士、共產黨員甘祖昌》為題,對甘祖昌先進事跡進行了報導。1977年,該文被選入江西省國中《語文》課本。
2013年10月1日,彭霖山著有《將軍農民甘祖昌》,由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1日,龔全珍所寫長篇紀實作品《我和老伴甘祖昌》,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