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雕

瓷雕

瓷雕,是繪畫和雕刻相結合,將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表現在瓷器上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是在沒有彩繪的白瓷上刻上繪畫或文字。刻在器皿上的,如盤、碗、花瓶、茶具、文具等,尚有工具的作用;刻在瓷板上的再配上紅木架子,則純是藝術品了。

瓷雕常識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工藝美術品,工藝美術家都是利用特定的物質材料直接進行藝術創作,工藝美術家手工下的藝術形體一旦誕生即成為藝術品,如剪紙藝術,玉雕、木雕等,而陶瓷藝術作品情形則完全不同。陶瓷藝術家完成對形體的設計創作,只是在陶瓷藝術創作歷程中跨出第一步,陶瓷藝術家能否把自己設計出來的藝術形體,最後變成藝術作品,還要接受一系列工藝流程的檢驗。這是因為陶瓷原材料成型為特定的形體後,經乾燥並隨著水分揮發而產生收縮。在高溫燒制階段,分子結構發生較軟,坯體成塑性狀態,特別是隨著水分等物質空全揮發和玻璃相生成,坯體繼續產生收縮的情況下,如果造型形體結構比例不合理,重量分布不均,將導致產品變形。由此可見,陶瓷雕塑作品的形成及其能否達到預定的設計目標,是由窯火來決定的。陶瓷雕塑是雕塑藝術中一個獨種類,它與其它雕塑藝術相比雖同屬立體造型藝術,但又具有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藝術風格。

陶瓷雕塑就是瓷泥通過雕塑成型,然後經過高溫燒制的三維立體藝術品,簡稱瓷雕。瓷雕作品“天人合一”,是陶瓷藝術家“人巧”與窯火“天工”完美結合的產物。瓷雕與木雕、石雕、牙雕、骨雕、貝雕、根雕、冰雕、漆雕等所有雕塑都不同,它必須經過1300度以上高溫燒制而成,而從“泥”變成“瓷”這一過程,作品的體積要整體收縮20%左右,且物理、化學物質都會產生根本的變化,誕生了“瓷”這一全新的物質。經過高溫瓷化的洗禮,其造型、顏色、體積、質地等全部“脫胎換骨”,可謂“鳳凰涅槃”。

所以作為三維空間的中國白瓷雕藝術,不僅從材料、創意、造型、工藝、燒制與環境空間乃至其所耗時力都比繪畫等其它的工藝要求高得多。瓷雕從無到有的多重工藝和人智慧的最大程度的整合,這是其它雕塑藝術所無法企及的,它成品秀雅且具永久性,也是一直以來贏得廣大人民民眾喜愛的主要原因。丹納曾把雕塑稱之為“完美的藝術”,如此說來,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白”瓷雕也許就是“最完美的藝術”了。

在眾多有關德化窯的著述中,經常會讀到瓷塑、雕瓷等,其實這些都是同一概念。稱為“瓷塑”的,我想可能是作者查辭海,以為從字面上看,塑更準確點,因為雕是減法,而塑是加法的成份多一點的緣故吧。作為一產瓷區,至今還在為這一概念在爭論,我想對區域品牌的宣傳和建設是不利的。

首先,德化縣政府明確註冊的商標為“德化瓷雕”,既然是註冊商標,更應統一,不能這裡是“瓷塑”,那裡是“瓷雕”,會令人誤解。

其次,如果使用“瓷塑”,特別是參加展覽會,主辦方往往就直接把它歸為陶瓷類,其實虧吃大了,因為講到陶瓷,大家就自然想到景德鎮瓷。如果使用“瓷雕”則自然與木雕、石雕、根雕等雕塑藝術歸為一類,因為瓷雕作品還要經過高溫燒制。

設計工藝

德化瓷塑作品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瓷塑人物上。作品的製作成型工藝,以模製為主,兼有少量捏制。這裡以瓷雕人物為例說明。

一、先參考有關人物藍本或畫稿,進行樣品的構思設計,並以泥土做成一定規格的實心型主體樣品。修整完備後,再根據坯體脫模的需要分解為部件,一般分為頭部、身部與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作前、後片塊;然後以純淨粘土製作成模範,模範與樣品部件開脫後清除模中余泥雜質,經再次修整後,入窯燒成工具陶模,俗稱土模。

二、把瓷泥投入潔淨的土模中,推擠壓迫均勻,剔除多餘的坯泥,候稍乾離模脫出。

三、整修粘合。對脫模後的各種部件進行修整,通過粘合復原為主體,再修整,最後上手、足及附加裝飾,形成完整的形象。修整工藝包括有雕刻、擦水、推光等。

各部件拼合前的修整工藝,主要是剔除部件上的多餘泥料,特別是注重頭部五官、毛髮的修整,力求精細。

擦水,是用軟濕布擦坯,使之利於部件粘合和雕刻,擦水貫穿於整修工藝全過程。

各部件拼合時,拼合胎面擦水後再用泥漿粘接,一般先分別拼合頭、身、座的前後片塊,再將三部分連線成整體,俗稱合模。

雕刻和推光皆採用金屬或竹製刀具進行,雕刻主要對各部位連線部、臉部五官、頭髮及衣服皺摺進行刻劃,使之比例協調,連線自然得體。推光的工具俗稱“利子”,對坯體表面所有線條及光面,進行精工推壓刮削,要求用刀均勻,深淺適宜,流利自然,表面不留痕跡。

手、足及附加裝飾如花飾、珠串或飄帶用手工捏塑,珠子大小要一致,顆粒勻圓,花朵要細而薄,形態逼真,手足及指關節與整體比例要適當,靈活如生,手臂上端做成實心圓柱狀,插入袖口。

修整完成晾乾後,浸入釉水勻透,底部接觸面無釉露胎,即可入窯裝燒。

模製製作的雕塑品內里是空心的,人物的雕塑,身體帶座的是分開模製而後粘合的,座的底面常呈橢圓形。座與身體下部粘合時,有兩種情形:一是接合處略小於底徑,一種是在接合處做成小孔,以利透氣焙燒。也有身體直接到底而不帶座的,內里透空,底面邊緣較寬厚。而捏塑成型的作品內里是實心的,表面雕刻修整工藝與模製品相同,底座可向上內里挖空,也有底座不挖空的,通體都是實心。捏塑成型的作品,一般適用於小件,形體較矮小,高10厘米以下。

整個雕塑製作工藝,從主體造型設計、表情刻劃、衣服處理到局部裝飾的完成,都可體現出藝人的功底的技巧,以及對作品藝術處理的理解程度和文化素養的高超造詣。

流傳歷史

文物研究據記載,清朝已有了專門從事瓷雕的行當,但大多以平刻為主,點線構圖,藝術表現力顯得單調、平實,並沒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後期,由於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設定了“造辦處”,專門製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由於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推舉,鐫刻書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甚至已有人能用鋼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鳥、草蟲等繪畫作品,且栩栩如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了這一時期,瓷雕才真正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同治至光緒年間,北京的書畫家鄧石如等人在瓷器上自寫自畫自刻,促進了瓷雕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