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Walden;or,LifeintheWoods,大陸譯瓦爾登湖,台灣譯湖濱散記,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該書出版於1854年,梭羅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又兩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瓦爾登湖地處美國麻薩諸塞州東部的康科德城,離梭羅家不遠。梭羅把這次經歷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瓦爾登湖》的中文譯本有多種,例如有徐遲、張知遙以及戴歡等翻譯的版本。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梭羅遠離塵囂,他想在自然的安謐中尋找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尋求一種更詩意的生活。《瓦爾登湖》一書,詳細地記錄了作家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的日常生活狀態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春種

瓦爾登湖瓦爾登湖
秋收,自給自足。他是一個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與自然交朋友,與湖水、森林和飛鳥對話,在林中觀察動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邊釣魚,晚上,在小木屋中記下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關注靈魂的成長,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梭羅以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

《瓦爾登湖》記述了作者在簡單生活中深入思考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文筆寧靜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種使人沉靜的力量。

作品章節

* 經濟篇(Economy)

*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 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Where I Lived,and What I Lived For)

* 閱讀(Reading)

* 聲音 / 聲(Sounds )

* 孤獨 / 寂寞(Solitude)

* 訪客(Visitors)

* 豆田 / 種豆(The Bean-Field)

* 村子(The Village)

* 湖(The Ponds)

* 貝克田莊(Baker Farm)

* 更高的法則 / 更高的規律(Higher Laws)

* 禽獸為鄰('Brute Neighbors)

* 室內取暖(House-warming)

* 昔日的居民 / 舊居民;冬天的訪客(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冬天的禽獸(Winter Animals )

* 冬天的湖(The Pond in Winter)

* 春天(Spring )

* 結束語(Conclusion)

創作背景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於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占絕對主導地位。同時,也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著。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人們無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後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導致森林復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污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梭羅自己在瓦爾登湖的實踐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張,那就是回歸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因,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慾的生活。這樣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並且愈發嚴重。我們有許多人幾乎很少去關注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於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在全球背景下,瓦爾登湖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個典範;如果說人們的生態關懷曾是梭羅聲名鵲起的三個原因之一,那么這種生態關懷現在已經成為當代梭羅研究的主要動機和原因了。從生態環境學的更廣泛的意義來看,梭羅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他在《日記》中提出了許多觀點,並在《瓦爾登湖》中詳盡地表現出來。他說:“大多數人,在我看來,並不關愛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們會為了一杯朗姆酒出賣他們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謝上帝,人們還無法飛翔,因而也就無法像糟蹋大地一樣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們暫時是安全的。”

瓦爾登湖的神話代表了一種追求完美的原生態生活方式,表達了一個對我們當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實用的理想。這個典範在今天對我們更具有生態學意義,因為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的惡化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許多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正在致力於保護自然留給人類所剩不多的財富。因此,瓦爾登湖不再只是一個著名的美國作家梭羅在那裡生活、寫作和思考的具體的地點,它已經成為一個象徵。在瓦爾登湖這個地名之後我們發現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與自然的浪漫史,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一個具體化的自然的概念,還有人類永恆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並與自然融合的願望。

藝術特色

《瓦爾登湖》一書極具審美價值。實際上可以毫不掩飾地說,《瓦爾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裡面所插敘的一切對象,都浸潤著梭羅的全部情感。

梭羅極善用比擬、比喻的手法,寫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棱羅的眼中,這些自然物並非死去,而是鮮活。而做到這一點,則歸功於棱羅使用的一種與泥土接壤的語言,如同農夫播種一樣自然的文字,恰恰,這種語言風格保持著《瓦爾登湖》一書的鮮嫩,而鮮嫩的東西是長久的。這一點,在《瓦爾登湖》一書中處處可見。

任何一種美麗的物體都需要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去引發人們觀賞。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書也是這樣,它必須以很好的文體規則去表現,從而拉近讀者與作者的心理距離,並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棱羅並不是以旁觀者的姿態出現在書中,相反,他是用第一人稱完全將自己與瓦爾登湖合二為一,將《瓦爾登湖》中的自然美透過“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作品影響

瓦爾登湖的神話代表了一種追求完美的原生態生活方式,表達了一個對我們當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實用的理想。這個典範在今天對我們更具有生態學意義,因為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的惡化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許多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正在致力於保護自然留給人類所剩不多的財富。因此,瓦爾登湖不再只是一個著名的美國作家梭羅在那裡生活、寫作和思考的具體的地點,它已經成為一個象徵。在瓦爾登湖這個地名之後我們發現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與自然的浪漫史,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一個具體化的自然的概念,還有人類永恆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並與自然融合的願望。

譯本一覽

瓦爾登湖瓦爾登湖

1978年,《瓦爾登湖》,吳明實譯,今日世界出版社

1982年,《瓦爾登湖》,徐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瓦爾登湖》,孟祥森譯,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瓦爾登湖》,張玲譯,遠方出版社

2003年,《瓦爾登湖》,曹仁雪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與徐遲版本一字不差)

2003年,《瓦爾登湖》,張知遙譯,哈爾濱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3年,《瓦爾登湖》,戴歡譯,當代世界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2004年,《瓦爾登湖》,蘇福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瓦爾登湖》,楊家盛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瓦爾登湖》,曾光輝譯,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5年,《瓦爾登湖》,縱華政譯,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5年,《瓦爾登湖》,田穎譯,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瓦爾登湖》,王家湘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7年,《瓦爾登湖》,林志豪譯,南海出版社

2007年,《瓦爾登湖》,王光林譯,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7年,《瓦爾登湖》,潘慶舲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長江文藝、中國國際廣播、中國華僑、華夏、湖南文藝

2008年,《瓦爾登湖》,李暮譯,上海三聯書店、文匯出版社

2008年,《瓦爾登湖》,王義國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瓦爾登湖》,王寶根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8年,《瓦爾登湖》,張悅譯,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9年,《瓦爾登湖》,仲澤譯,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9年,《瓦爾登湖》,田然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9年,《瓦爾登湖》,許崇信、林本椿譯,譯林出版社

2009年,《瓦爾登湖》,穆紫譯,武漢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09年,《瓦爾登湖》,呂曉濱譯,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09年,《瓦爾登湖》,成維安譯,哈爾濱出版社

2010年,《瓦爾登湖》,孔繁雲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0年,《瓦爾登湖》,葉子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10年,《瓦爾登湖》,王金玲譯,重慶出版社

2010年,《瓦爾登湖》,梁棟譯,譯林出版社

2010年,《瓦爾登湖》,田偉華譯,中國三峽出版社

2010年,《瓦爾登湖》,劉永升譯,大眾文藝出版社

2011年,《瓦爾登湖》,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譯委員會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1年,《瓦爾登湖》,宋璐璐譯,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瓦爾登湖》,周瑋、彭萍譯,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2年,《瓦爾登湖》,田然譯,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蒐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作者簡介

瓦爾登湖瓦爾登湖

亨利·戴維·梭羅,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作家、思想家。生長在波士頓附近超驗主義思想運動中心康科德村,父親是小業主。20歲於哈佛大學畢業,曾任教師,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在學生時代與愛默生相識,在愛默生影響下,閱讀柯爾律治、卡萊爾等人的著作,研究東方的哲學思想,同時以愛默生倡導的“自助”精神進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獨立見解。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馬克河上划船漂游,寫成《在康科德與梅里馬克河上一周》(1849),發揮了他對自然、人生和文藝問題的見解。他的代表作《沃爾登,或林中生活》(1854)記錄了他於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爾登湖畔度過的一段隱居生活。在他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匯合,揮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著名散文集《瓦爾登湖》和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又譯為《消極抵抗》、《論公民的不服從》)的作者。

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 Massachusetts),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後他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業。1841年起他不再教書而轉為寫作。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羅在康科德住下並開始了他的超驗主義實踐。這時期,梭羅放棄詩歌創作而開始撰寫隨筆,起先給超驗主義刊物《日規》(Dial)寫稿,其後各地的報紙雜誌上都有他的文章問世。

梭羅除了被一些人尊稱為第一個環境保護主義者外,還是一位關注人類生存狀況的有影響的哲學家,他的著名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影響了托爾斯泰和聖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羅開始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他移居到離家鄉康科德城(Concord)不遠,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他於1847年9月6日離開瓦爾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導師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於1854年的散文集《瓦爾登湖》(Walden)詳細記載了他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涯。雖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他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者從政成為明星,而是平靜地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非常簡樸、原始的生活。

名人推薦

梭羅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寫出了美國最好的書。

——愛默生(美國著名作家)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人聖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

——艾略特(英國著名作家)

《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

——徐遲(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

“在過去一百年里,《瓦爾登湖》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純潔天堂的同義詞。”

——伊拉·布魯克(美國著名批評家)

經典語錄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的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