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渾金

璞玉渾金

璞玉渾金,中國成語,璞玉指沒有人工雕琢的玉石,渾金指沒有冶煉過的金子,多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淳樸善良。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中,後在清·黃遵憲《別賴雲芝同年》詩出現。

基本信息

成語信息

詞目:璞玉渾金
發音:púyùhúnjīn
解釋:“璞玉”是未經人工雕琢的玉;“渾金”是沒有冶煉過的金子。比喻人的品質純美質樸,或指天然渾樸的精美之器。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示例:靈芝繼起殊尋常,渾金璞玉其器良。(清·黃遵憲《別賴雲芝同年》詩)
用法:褒義,作賓語;形容人的品質淳樸善良。

歷史故事

魏晉時期有七位文人,他們在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一名叫嵇康的,家附近有一大片竹林,風景秀麗,七位賢才常在那裡遊玩,毫無顧忌地開懷飲酒。為此,社會上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七賢”之一的山濤,與魏明帝時任大將軍的司馬懿有親戚關係,但他並沒有依仗這層關係去取得榮華富貴。公元239年明帝死去後,曹芳即位,司馬懿與曹操的侄孫武衛將軍曹爽受遺詔輔政。又過了五年,山濤四十歲,才在郡里當小官。後來,他被調到京城任尚書吏郎,官職也不算大。

在“竹林七賢”中,嵇康最有才學,也最放任隨便,毫不注意儀容和身體,並且敢於蔑視權貴。山濤雖然比他大十九歲,卻很敬重他。

司馬昭當政後,山濤調動官職。於是他特地上書,推薦嵇康擔任自己門下的吏部郎。不料,嵇康對司馬氏剷除異己,獨攬朝政的做法很反感,不願為司馬氏服務,所以得知山濤上書推薦自己,不僅不感激,反而寫了一封信,與山濤斷絕來往。這封信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即山濤)絕交書》。信中列舉了九條自己不適宜當官的理由,但這些理由其實都是誇張的自我解嘲或是諷刺別人。例如有一條說,他不喜歡俗人,叫他與他們共事會受不了;還有一條說,他常常否定商湯王、周武王,並菲薄周公、孔子這些古代聖人,這不會被如今的禮法所容忍。山濤很了解嵇康,知道他是個血性男子漢,性格耿直、剛強,所以對此並不介意。但是,司馬氏集團不放過蔑視他們的嵇康,公元263年,司馬昭借一件事把他殺了。

過了兩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了晉朝。山濤上書推薦嵇康的兒子嵇紹,說雖然父親被殺,但兒子與此不相干,他德才兼備,應當任用。司馬炎接受了山濤的建議,任命嵇紹為秘書丞。

入晉後,山濤擔任吏部尚書,成為掌握全國官使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的長官。他長期在這個部門任職,凡是選用人才,都親自作出評論。被選用的人後來的表現,與他事先的評論基本相同。

當時有個縣令,在任職期間大肆搜刮民財,為怕人告發後獲罪,便向朝廷不少大臣行賄,他送給山濤的是一百斤絲。山濤為不顯示出自己與別人不同,不露聲色地收了下來;但命人將它封好,吩咐誰也不準動用。後來那縣令案發,不少大官被牽連受訊問。問到山濤時,他把封存的絲取來,只見上面積滿了塵土,裡面的絲沒有動用過。

山濤為官清正,得到眾人的好評。“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盛讚他說:“山濤就像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一樣。人們往往都欣賞玉和金光彩奪目的外表,而對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卻不知道它們內在的高貴質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