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拉赫修道院

瑪利亞·拉赫修道院

瑪利亞·拉赫修道院建於1093至1216年間,是羅曼建築的代表作,也是歐洲中世紀盛期隱修會的代表。原名“湖畔修道院”。大殿明間以切削拱券封頂,梢間以接近對稱的十字拱券封頂。1892年重新內部裝飾。

簡介

瑪利亞·拉赫修道院

修道院鳥瞰修道院鳥瞰
位於阿爾魏勒縣境內、拉赫湖的西南岸,原名“湖畔修道院”(拉丁語:Abbatia ad Lacum),1863年起改用現名。修道院建於1093至1216年間,遵循本篤會分支“克呂尼修會”的會規,是歐洲中世紀盛期隱修會的代表。修會教堂尺度宏大,在大殿之上加設6座高塔,遠超一般形制,可以與主教座堂相媲美,內外裝飾也不相上下,是羅曼建築的代表作。外加周邊環境優美,湖光山色同建築相映生輝,所以很早就成為各種藝術品描繪的對象,幾乎每一個歐洲國家的兒童啟蒙讀物都出現過它的身影,堪稱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修道院建築。

建築特點

教堂正處於羅曼建築向哥特建築的過渡時期,各種建造技術正走向成熟。大殿明間以切削拱券封頂,梢間以接近對稱的十字拱券封頂。

歷史沿革

修道院沿革
修道院教堂外觀修道院教堂外觀
1093年普法爾茨伯爵海因里希二世·馮·拉赫創建修會。
1112年普法爾茨伯爵齊格飛·馮·巴倫施泰特接管修會,並且把布拉班公國的修道院遷移至此。
1802年修會在世俗化運動中撤銷。
1820年德里烏斯家族把修道院改為倉庫。
1855年建築在火災中受損。
1863年設立耶穌會行省。
1892年本篤會修士重新入駐。建造史
教堂正立面教堂正立面
1093年伯爵海因里希二世及夫人阿德爾海德成立修會,同年開始建造教堂。
1095年伯爵故去。建成3米高外牆,聖陵以及東合唱室完成最多。
1100年伯爵夫人故去,建築工程調整。為了讓修士儘快開始禮拜活動,東展翼不設拱券直接封頂。
1662至1668年改建為巴洛克建築。
1892年重新內部裝飾。

旅遊特色

可以乘船。

其它相關

免費參觀。
沒有直達公共運輸工具,需要自駕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