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真經

內容介紹

《理財真經:上班族的理財之道》內容簡介:大多數上班族每月領著固定的薪水,同時面臨結婚、成家、買房、生育子女、養老規劃等一系列涉及理財的問題。《理財真經:上班族的理財之道》針對上班族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從個人理財觀念、居家理財技巧、銀行儲蓄、購買保險、養育子女、多方投資、購置房車、投資藏品等方面人手,採取案例與論述相結合的手法,詳細闡釋了各種理財方法和技巧。對於每一種理財手段,書中都提供了具體操作方法。此外,無論是月收入兩千,還是月收入上萬的讀者,都可以在《理財真經:上班族的理財之道》的最後一章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這些方案由理財專家推薦,科學合理,簡單實用。

作者介紹

張志軍,暢銷書作家,從事專業圖書策劃工作10年,業餘專攻家庭理財與經濟管理類研究,並發表著作近百萬字。近2年本人曾經編寫過著作有《誰是最可愛的員工》、《開家賺錢的小餐飲店》、《厚道做人,精明做事》、《家庭理財指南》、《做富人藝術》等等。本人數十篇學術論文曾發表在數十家媒體報刊上,另有多篇文章被國內各大網站轉載。

作品目錄

序言
卡耐基曾經說過:“人類百分之七十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而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往往格外的盲目。”這句話對當代中國的許多家庭來說,再恰當不過了;對於上班族來說,尤其如此。
同樣是每天上班下班,甚至拿的工資也差不多,但有些朋友就過得很富足,而有些朋友則窮困潦倒。究其原因,主要是每個人的理財觀念和方法大相逕庭。雖然理財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到底如何理財卻成為擺在上班族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的上班族可以劃分為兩部分:“80前”和“80後”。“80前”的上班族已經上了很多年班,他們習慣於用工資來養家餬口,大多數朋友只知道將余錢儲存在銀行里。而“80後”新興的上班族在上班之前基本沒有感受到生活的艱難,更沒有學習過理財之道。
然而社會狀態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房子不再由單位進行分配,需要自己花錢購買;僅憑單位的保險,無法抵禦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帶來的風險,也無法保證退休後晚年的生活質量;一個孩子從懷孕到出生,再到入學、長大後步入社會,需要的花費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商品和各種各樣的服務都在吸引著上班族口袋中的鈔票。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上班族只抱怨自己薪水之少,只慨嘆買不起房、買不起車,迫不得已變成“啃老族”。有些年輕朋友乾脆不去考慮房子、車子,甚至不考慮自己的未來,而是醉心於時尚潮流:穿時髦的衣服,吃時尚的餐館,手機功能越來越多,電腦體積越來越小,MP3升級到MP5、MP6……於是,“月光族”、“星光族”、“日光族”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了相當一部分“負債族”。
以上狀況說明,上班族理財勢在必行。雖然說現代社會並不排斥提前消費理論,但必須是建立在合理理財的基礎之上。通俗地講,理財就是合理分配資金,妥善安排生活。事實上,當今社會發達的金融業和信息系統為上班族進行理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使上班族普遍具備了理財的基本能力。
其實,很多上班族已經意識到了理財的重要性,只不過在理財方法上還是一個“門外漢”,想要試一試,卻不知如何下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編寫了這本《上班族的理財真經》,圍繞上班族生活的點點滴滴,介紹了科學的理財方法,揭示了身邊存在的一些理財陷阱,希望能夠引領上班族朋友進入理財新境界,使朋友們獲得更多的財富,生活得更加從容,更加幸福。
並對參與本書編寫的成員:張志軍、吳強、袁建財、陳燁、王振偉、閆博、孫占領、李忠良、趙靜、李紹玲、王章文、杜延起、張萍、劉芳表示感謝!
目錄
理財真經一:別讓觀念毀了“錢途” 75
理財要趁早 75
你真的“無財可理”嗎? 97
上班賺錢很重要,聰明理財更重要 108
理財方法,因“我”而異 1110
計賬習慣是一生的財富 1211
年輕時就應進行養老規劃 1412
根據養老金制定理財方案 1513
上班族必備理財知識 1614
警惕上班族常見理財誤區 1716
理財真經二:居家理財,別讓錢從指縫溜走 1817
左手開源,右手節流 1817
衝動消費是“魔鬼” 2018
信用卡中有“貓膩” 2120
討價還價,別讓商家坑了你 2221
穿衣:“品味”不等於“昂貴” 2423
吃飯:花錢少,吃得好 2524
居家:享受省錢兩不誤 2726
出行:合理安排,精打細算 3028
看病:健康不是“買”來的 3130
結婚:體面風光不奢侈 3231
請客:重在聯絡感情,堅決杜絕浪費 3433
送禮:禮輕情義重 3634
理財真經三:儲蓄,比銀行更精明 3735
“強制儲蓄”,積少成多 3736
小額定存:十二張存單理財法 3837
別讓利息損耗掉 3938
上班族必知的通知存款 4039
通存通兌的妙用 4140
巧妙使用銀行卡,省錢又賺錢 4241
教育儲蓄的優勢與技巧 錯誤!未定義書籤。42
如何避免儲蓄風險 43
理財真經四:保險,保障未來生活 44
科學購買保險,彰顯理財智慧 4445
購買保險因時制宜 47
意外險:降低意外損失 48
醫療(重大疾病)險:為健康保駕護航 49
兒童險: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51
養老保險:未雨綢繆,頤養天年 52
家庭財產保險:讓你的財富永不貶值 54
分紅險:打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 55
購買保險前先認真閱讀條款 56
獲得快速理賠的技巧 5758
買錯保險,得不償失 59
理財真經五:養育子女,為下一代投資 6061
教育投資:家庭理財重要組成部分 61
貯備生育費用,掌握省錢妙招 62
培養孩子成人花費知多少 63
親職教育投資原則 65
選擇合適的教育投資工具 66
購買教育保險 67
如何申請助學貸款? 7068
培養明天的“富孩子” 7170
理財真經六:多方投資,以錢生錢 7372
股票:學習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7372
基金:讓基金變成下蛋“金雞” 7574
期貨:風險和收益的放大鏡 7776
外匯:從貨幣轉換中淘金 7978
國債:最穩健的理財產品 8180
黃金:永不貶值的天然貨幣 8281
理財真經七: 謹慎投資房產,實現安家夢想 8483
做好買房預算與資金準備 8483
巧理財,買住房 8685
購房的付款方式 8887
投資房產如何增值 8988
理智投資二手房 9190
警惕房屋中介的陷阱 9392
買房侃價的絕招 9493
輕鬆結束“房奴之旅” 9594
巧省新居裝修費 9695
選購家具省錢妙法 9897
理財真經八:買愛車,巧省錢 9998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10098
認真評估性價比 10199
把握買車的便宜時段 103101
車輛保養有訣竅 104103
二手車估價的方法 105104
別忘給愛車上保險 106105
貸款買車,早買車早享受 108107
開車巧省四種費用 109108
在買車贈品前保持冷靜 111110
理財真經九:投資收藏品,獲利空間大 113111
年畫,吉祥如意的升值品 113112
小件舊器物,上班族不可當草扔 114113
煙標,吸菸有害煙標無價 115114
火花,火柴燃盡價值無窮 116115
郵票,方寸之間藏大財 118116
票證券,見證財富的增值 120118
人民幣,既可流通又可升值 122121
卡片,扔掉等於扔鈔票 123122
石頭,價比黃金的大自然饋贈品 126125
理財真經十:專家支招——不同收入、不同上班族的最佳理財方案 127126
月收入2000元未婚教師理財方案 128126
月收入6000元單身女性的理財方案 128127
月收入8000元五口之家理財方案 129128
月收入1萬元“丁克家庭”理財方案 130129
月收入1萬元“421”式家庭理財方案 131129
月收入1萬元單身上班族理財方案 132130
月收入1.4萬元的新婚家庭理財方案 133131
月收入1.5萬元以下白領家庭理財方案 134132
月收入1.8萬元準三口之家理財方案 135133
月收入2萬元高知家庭理財方案 136135
月收入2.5萬元再婚家庭理財方案 137136
理財真經一:別讓觀念毀了“錢途”
上班族每個月領著固定的薪水,每天過著早九晚五的生活。買房、結婚、育兒、購買服裝、交通費、電話費、日常用品……一個月下來許多人所剩無幾了。於是一邊抱怨“物價上漲過快,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一邊無可奈何地說“我沒錢拿什麼理財”、“理財是有錢人的專利,與我無關啊”。實際上,他們已經陷入一種矛盾的邏輯思維模式:既明白金錢對於生活的重大意義,又不採取積累財富的理財措施。長此以往,必須會讓錯誤的觀念毀了自己的“錢途”。
理財要趁早
現實生活中,許多上班族一輩子勤勤懇懇地工作,辛辛苦苦地攢錢,從來不敢過於消費享受。如果問他們“為什麼不去理財”時,他們會說“等金錢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理財”。這一“等”不要緊,幾十年大好光陰就在“等待”中消耗了,他們與普通人一樣,度過了默默無聞、極其平凡的一生。
那么,作為一名工薪階層,究竟什麼時候開始理財比較好呢?套用張愛玲的一句話“出名要趁早”,我們說“理財也是宜早不宜遲”。就像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提早出發的,就可以輕鬆散步,後來出發的人辛苦追趕,這就是趁早理財的好處。
沙特企業家薩利赫·卡米勒小的時候,就會用羊骨頭做成一種名為“卡布斯”的小玩具,然後賣給小朋友。讀中學的時候,他又製作筆記賣給其他同學,甚至還嘗試過進口生意。在一次採訪中,卡米勒說:“當時我打算進口一批學生運動服,於是向家裡要了一些錢,通過財政大臣穆罕默德·斯勒爾薩巴赫的關係兌換成黎巴嫩鎊。於是我用這筆錢從貝魯特買回了運動服、體育器材和一些參考書,然後到各個學校去銷售。”
正是由於很早就具有理財意識,2000年,薩利赫·卡米勒擁有40億美元的財富,位居2000年沙特十大富豪榜第四位。
理財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從少年到老年,只要有收入就應嘗試理財,這樣才能給自己的財富大廈添磚加瓦。從另一種角度來講,如果上班族趁早進行理財規劃,就可以更早地享受生活。
武先生和妻子同在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兩人雖然剛30歲出頭,但他們早已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除了兩人的工資以外,還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收入。
武先生出生於農村,父母供他和弟弟上學後,家中已經一貧如洗了。他和女友通過努力工作,積攢了20萬元存款。2002年,武先生結婚了,他和愛人用全款在北五環附近買了一套小戶型的樓房,簡單裝修後租了出去,他們則住公司提供的宿舍。接下來的幾年,武先生夫婦把所有的工資收入進行了投資,用於購買基金、國債等理財產品。
沒過幾年,武先生這套房子已經升值了五六倍,和當年的市中的房價屬於同一個水平了。
從武先生的理財經歷可以看出,理財越早,受益越早,這就意味著離財務自由的時間越近。他們不像其他夫妻那樣把錢隨便放在家裡,隨用隨拿,而是把平時的固定工資都存起來,只留小額當作必不可少的家庭開支,其餘都用在投資上。
武先生的一個朋友恰恰相反,八九年前,他曾經嘲笑武先生像一個女人似的精打細算,認為掙不了多少錢。而今天,即使武先生不上班,他也有房子出租的收益,還有基金、國債投資的收益,這些收益是多年積累的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不再嘲笑武先生了,而是為自己沒有趁早理財後悔不迭。
上班族“理財宜早不宜遲”的觀念,與大富豪李嘉誠的思想不謀而合。李嘉誠說過“人生的第一個100萬最難賺”,因為在賺第一個100萬時,也是人們掌握理財知識、積累經驗教訓的過程。當我們只有1萬元的時候,虧掉50%只會損失5千元;而當我們擁有100萬元時再進行理財,一旦失敗,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時間就是金錢。
上班族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應趁早進行理財規劃,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儘快步入富人行列。
——把錢放進腦袋裡
對於上班族來說,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的最大花費都用做進修或深造,距離升職加薪或成功跳槽的日子就不遠了。我們的職業生涯也會順暢起來,更容易成為同時擁有財富與智慧優秀人才。如果還是將最大的開支用在購物或者其他消費上,口袋永遠鼓不起來。
——償還所有債務
還清債務,是理財的良好開端,否則,我們會因為負債而提不起精神去儲蓄、投資。另外,欠債的利息會滾成一個大雪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所以,從今天起,所有私人貸款、一切未繳的費用,就算在短期內不能付清,也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在這段時間內定期還款,以求儘早還清。
——不預先使用未來的錢
有很多上班族喜歡用信用卡透支,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前衛的理財方法,其實這種理財方法是錯誤的。從起改掉一切先使用未來的錢的壞習慣,嘗試在改正這個習慣的期間,只用現金消費。
——近朱者赤,結交善於理財的朋友
為了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上班族要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遠離亂花錢的朋友、購物狂朋友,而那些善於理財的朋友,就要多點和他們接觸、親近,向他們學習請教,時間久了,就會像他們一樣善於理財的。
——經常鍛鍊,保護身體
作為上班族,整天坐在辦公室,很容易導致亞健康狀態。經常鍛鍊,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省掉看醫生的花費了。
你真的“無財可理”嗎?
每當談到“理財”這個話題時,許多朋友尤其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的上班族,都會說“我掙的工資較少,沒錢可理”。
實際上,理財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100萬元有100萬元的理財方法,1萬元有1萬元的理財方式,2000元有2000元的理財方法。甚至一個月只有幾百塊錢低收入、只能勉強應付日常生活開銷的低薪階層,只要對自己的收入進行合理規劃,正確支出每一分錢,也能讓有限的收入換來幸福的生活。看看下面的例子,就會明白“我們並非無財可理”的道理。
邵先生畢業於一所全國知名高校,本科學歷,參加工作時間為6個月,未婚,月收入3500元左右;林先生畢業於一所普通高校,專科學歷,參加工作兩年多,也是未婚,月收入2500左右。按照常理推斷,邵先生每月收入3500元,比林先生多1000元,應該比林先生更具備理財的條件。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他們兩人都是每月月初公司開支,半年後,林先生積攢了6000多元,邵先生只攢下600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讓我們看看兩人的收支情況吧。
邵先生:衣服消費500元(商場購買),吃飯消費800元(食堂、飯店),房租900元(單位附近二居樓房的一居),交通費用300元(公交,有時乘坐計程車),手機話費300元;其他600元(購買日常用品、健身、旅行等),總共消費3400元,每月結餘100元。
林先生:衣服消費200元(批發市場購買),吃飯消費400元(早晚在家做,中午帶飯),房租400元(離單位較遠,與朋友合租),交通費用100元(公交,腳踏車),手機話費100元;其他200元(購買日常用品、圖書等),總共消費1400元,每月結餘1100元。
顯然,邵先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花費都要高出林先生,這樣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邵先生3500元的月收入所剩無幾。
林先生雖然工資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只有1200元,而且沒有菸酒等不良嗜好,只是喜歡看書,每月的全部開銷大約1400多元,半年節餘6600多元。之後林先生把其中的5000元轉成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到期不取,自動續存。
從邵先生和林先生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有些上班族並非沒有錢可以理,而是根本沒有理財的意識。現實生活中比林先生收入低得多的大有人在,可是照樣能理財;有些高薪階層收入比邵先生還要高,可理財能力不一定比他強,經常不到月底就沒錢了,是名副其實的“月光族”,甚至還要借錢過日子。
總之,理財是一個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的過程,即便只有幾百元錢也可以踏上理財之路。所謂的“投資本金”並沒有一個底線標準,多少全憑個人具體情況而定。尤其對於那些年輕的上班話來說,如果堅持先攢夠“一桶金”再進行投資理財的話,那一天很難到來,反之,如果每筆工資餘額都能發揮理財作用,金額再少都會顯出較高的價值。
對於收入相對較低、覺得自己無財可理的上班族來說,可採取以下措施而實現理財目標。
——縮小開支,積少成多
如果一個月能夠節省500元,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拋開利息不說,二十年後僅本金就可達到12萬元,如果再加上利息,數目就更大了。
——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
除了儲蓄,還可選擇其他理財工具,如“定期定額買基金”就是年輕上班話的一個理想選擇。所謂“定期定額買基金”,是投資者約定每月扣款時間和扣款金額,由銷售機構在每月約定日從投資者指定資金賬戶內自動完成扣款和基金申購申請的一種長期投資方式。由於年輕上班族沒有時間理財,而“定期定額買基金”則類似於零存整取,只要去銀行或證券營業部一次性辦理即可。同時,很多上班族對證券市場知之甚少,利用這種理財方法可以平均成本、分散風險。
上班賺錢很重要,聰明理財更重要
有些人也許會說:“節流不如開源,會理財不如會掙錢。”尤其是工資較高的年輕上班族,他們憑藉學歷和知識,往往會找到滿意的工作,為自己打下了豐厚的經濟基礎。在談到理財問題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說:“我沒有必要理財。我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
誠然,假如你的收入足夠高,再加上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確實不用為結婚、買房、買車而犯愁,也不用擔心意外風險的出現,因為會有足夠的資金來解決這些問題。但僅僅這樣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財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前世界拳王泰森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掙錢最多的運動員之一,他用速度、力量和拳頭換來巨額財富。1987年,泰森先後擊敗詹姆斯·史密斯、托尼·塔克等拳壇名將,把三大拳擊組織的重量級拳王金腰帶全部系在腰上,並且在此後多次衛冕戰中保持全勝。
1988年6月27日,曾被譽為天才的麥可·斯平克斯向泰森的王座發起挑戰,結果泰森僅用了91秒便將這位前奧運冠軍擊倒在地,輕輕鬆鬆賺取了2000萬美金。據保守估計,在20多年的拳擊生涯中,泰森總共賺了3~5億美元。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泰森的支出。
1995年到1997年,泰森購買尋呼機和手機總共花費23萬美元,有一次舉辦生日宴會花去41萬美元,豪華轎車的保養費用掉6.5萬美元。泰森養的寵物也與眾不同,是兩隻孟加拉白虎,每隻價格7萬美元,而配備的馴獸師每年則要領取12.5萬美元的工資。泰森擁有許多豪宅,總價值超過1500萬美元。據說他曾經買過有108個臥室的豪宅、一幢傳說中包含38個衛生間、1座影院和一個夜總會的住宅等等,而在豪宅的園藝費用上就超過了10萬美元的花費。
2000年到英國時,泰森想買輛F1賽車,後來工作人員解釋他不適合開這種車,泰森心有不甘,買了一塊價值100萬英鎊的手錶安慰自己。此外,保鏢、司機、朋友等各類人群大部分沒有正當職業,他們每月會從泰森那裡領取數萬美元的高薪。
正是由於不善理財,揮霍無度,加上一些家庭變故等因素,泰森由身價億萬的富翁變成一個窮光蛋。後來,泰森無奈之下向紐約破產法庭申請保護。
我們必須明白,理財能力與掙錢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著高收入的上班族應該有更好的理財方法來打理自己的財產,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或者說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而積累資本。
有一次記者採訪某知名企業老總時,記者問他現在最缺什麼?老總回答道:“我現在最缺錢。”記者充滿疑慮地問道:“為什麼?”老總說:“因為我目前正考慮併購的事情,併購需要大量資金,所以現在非常缺錢。”
由於要實施併購計畫,即便是如此有錢的知名老總仍然要考慮怎樣弄到足夠的資金來達到目的,因此就要去發行股票、去貸款,這些行為都是在理財。當然這是以公司的名義來進行的。實際上個人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並不準備享受品質更高的生活,那么確實可以“養尊處優”了。但是假如我們的工作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業務關係積累到一定程度,準備創業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或者準備進行一些投資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理財了。因為要想進行創業、投資這些經濟行為,意味著我們面臨的經濟風險又加大了,因此必須通過合理的理財手段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在實現理想的同時,保證自己的經濟安全和財務自由。
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省吃儉用,但始終都在為“錢”而發愁。他們常常問自己:“錢都到哪裡去了?我好像什麼都沒有做,錢就花光了。”問題的答案就在於他們沒有良好的理財意識和習慣,一輩子都在糊裡糊塗地工作、無計畫地花錢,因此賺得再多積累不下多少財富,更談不上享受高品質的生活了。
理財方法,因“我”而異
孫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於上班族來說,要想實現財富增值的目標,同樣需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工作性質、經濟收入、生活環境等各不相同,理財方法也應因人而異。下面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及不同收入,為大家介紹一些相應的理財方法,供上班族參考選用。
——年輕單身上班族
年輕的單身上班族不用顧慮家庭和子女,屬於“有點錢但沒有很多錢”的一類人群。這類人的理財目標是更快更多地累積財富,從而滿足消費需求,因此可在投資方面做些文章。建議把目光投向穩健型的投資工具上,如股票、萬能險、債券型基金等,保持資金的穩定度和流動性。同時設立2~3年的理財目標,例如結婚基金、購房基金以及培訓進修儲備金,最好選擇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方式,每月拿出500元投資於某隻基金,一方面強制儲蓄,另一方面培養長期投資的理財意識。
——剛結婚的上班族
剛結婚與單身上班族的最大區別,就是建立家庭之後,由個人理財向家庭理財轉變。夫妻雙方大多工作穩定,不論收入高低,負擔一般都不重,預期大額資金使用至少在5年以後,因此風險承受能力偏上。這時候可建立家庭風險管理基金,同時選擇保險等未來保障型產品,基金、萬能險、投連險都是較好的選擇;此外還要考慮儲備子女生育基金。
——有了孩子的上班族
有了孩子之後,上班族既要考孩子的撫養教育問題,又要考慮贍養父母的問題。這時期財務壓力會逐漸增加,應選擇比較保守的理財投資方法,建議考慮相對穩妥、收益又高的開放式基金、外匯理財產品、債券、人民幣理財產品等工具。
——年紀較大的上班族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風險承受能力也越來越低。這種情況理財應首先考慮穩妥,減少風險性投資,避免使養老資金遭受損失。這時可選擇保守型理財方法,準備應急資金30%,儲蓄和國債的比例控制在55%以上,其他投資應控制在15%以下。
——收較低的上班族
收入較低的上班族負擔重,家庭風險承受能力低,他們往往勤儉持家,理財意識和能力較低。這類人群應量入為出,穩健為先,規避風險,建議以儲蓄、保險、定期定投為主,同時準備與家庭必要開支相當的三個月的費用作為家庭應急資金,以定期定投方式建立子女教育資金、退休養老基金。
——中等收入的上班族
此類人群收入比較穩定,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一般,具有基本的理財意識和理財能力,理財應擇機而動,保障為主兼顧投資。中等收入的上班族可對照保險常識,查漏補缺,為家庭成員量身補齊保險;關注熱銷偏股基金,挑選出較為穩健的類型,擇機購買,研究股票市場熱點板塊,立足中長線購買龍頭個股,同時預備3~6個月的家庭儲備金。
——收入較高的上班族
這類人的家庭抗風險能力強,理財意識與理財能力較高,一般會主動尋找投資機會,理財應遵循“險中求勝、投資為主、控制風險”的原則。具體來講,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擴大家庭保險的保障範圍,提高保障額度;二是兼顧穩健性與收益性,提高金融資產組合效率;三是進行多樣化投資,豐富家庭資產持有形式。在資金比例上,可將存款控制在20%、紙黃金15%、信託或人民幣理財產品25%、基金40%,這樣即可兼顧理財的收益性、流動性和風險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