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媒體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的分支之一,研究現代教學媒體使用中的心理學問題。教育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現代教學媒體的發展,而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中的心理學問題不容忽視。很多值得研究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現象始終伴隨著教師和學生的使用過程。“現代教學媒體心理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用心理測量學的方法、藉助心理學實驗與心理學研究方法,對現實教學媒體使用中的心理學一般問題進行研究。

現代教學媒體決策心理系統理論研究構想

在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中,決策問題是不能忽視的,教師在選擇“是否選擇媒體”等方面存在決策心理問題。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師不傾向於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影響他們決策的最關鍵變數是什麼;有些學校的教師是否存在為了適應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的情況;是否迫於學校的壓力而使用多媒體;有沒有一種無形的傾向認為現代教學中一堂好課必須使用多媒體等等。
社會心理學將“對群體所面臨的問題,群體成員通過討論、協商尋找解決方法,確定行動方案的過程”稱之為“群體決策”,但我們也發現了這些決策中的非理性成分:“群體會受一些社會壓力的影響做出偏差的決策,群體並不能總是做出明智的決策。”一般意義上,決策心理學認為“決策的過程包括確定目標、收集相關信息、提出可行的備選方案、做出決策、執行和評價。”教師在決策使用現代教學媒體方面的過程中一定有新的內容,以及教學設計中談的“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是一個與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密切相關的理論問題,具有一定研究價值。

現代教學媒體信號檢測理論研究構想

現代教學媒體信號檢測理論主要研究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在教學過程中人機功能相互適應配合的心理學問題;第二,作為“噪音”的教學媒體問題。
傳統課堂上信號來自於教師的語言和板書,而使用多媒體的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和課件上呈現的信號應該如何匹配才能是學生更好的接受信號,與傳統課堂的區別是現代教學媒體信號檢測理論的根本問題。另外,多媒體課件是否會對學生的認知過程造成某種干擾,教學媒體是作為有利於信號接收的載體還是成為干擾學生學習的“噪音”也是值得關注的。實際上,“人的辨別力乃是信號及噪音的函式,也就是說,信號固然是信息,但噪音也是信息,這是絕對不可忽視的。”

現代教學媒體內容呈現理論研究構想

現代教學媒體在使用過程中與“注意”、“記憶”等心理行為密切相關的是“內容呈現”問題。例如:圖片與文字如何搭配能最有效的促使接受者的信息加工,“若單位時間內呈現的信息量過大,學生有可能不能對所呈現的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在多媒體這個平台上,究竟多少信息量最為合適;不同學生、不同學科的學習中會對多媒體上呈現的信息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理傾向。這一類問題在多媒體教學開始普及的今天很值得關注。

現代教學媒體信息停頓理論研究構想

如果說“現代教學媒體內容呈現理論”是一個與信息的數量與類型相關的研究領域,那么“現代教學媒體信息停頓理論”是一個與信息的呈現速度相關的研究領域。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在面對媒體所呈現的信息時類似計算機處理信息,學習者也有“記憶體”,而“處理信息”需要時間,需要“喚醒”的時間。例如,在教師講課的過程中的停頓,就是給學生思考、理解和聯想的時間,就類似於計算機將硬碟的信息提取到記憶體來一樣。如果同時處理的信息過多,要求過高,那么計算機就會“當機”,學生也會這樣,他們的“當機”表現為課堂上的“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因此,信息的停頓就給了學生琢磨和體會的時間。“現代教學媒體內容呈現理論”不追求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停頓時刻表”,因為要針對“何時停頓”、“停頓多久”進行無條件的規定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我們的研究只在於停頓的時機以及在多媒體呈現信息過程中速度的描述性的研究。

課件評價中的心理學指標分析研究構想

課件的評價指標基本上是脫胎於“教學媒體”的評價指標,當前的評價基本上依託於所謂“多媒體製作的原則”,一般來說是:“教學性、控制性、簡約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而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又有“參與性、實時性和整合性”等原則。運用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中“知覺理論、注意理論和記憶理論”與教學媒體密切相關的理論參與指導下的課件設計很少。
課件評價中的心理學指標分析問題研究不僅借鑑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心理學研究成果,也從“現代教學媒體決策心理系統理論”、“現代教學媒體信號檢測理論”、“現代教學媒體內容呈現理論”、“現代教學媒體信息停頓理論”等理論中得出相應的指標,希望為課件評價工作盡綿薄之力。

現代教學媒體進化中內涵適應性研究構想

任何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之中,現代教學媒體也不例外。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現代教學媒體的本質屬性是‘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是與技術相關的“外在適應性”和與教與學相關的“內涵適應性”兩個維度構成的。“內涵適應性”是一個與心理學密切相關的適應性,在現代教學媒體“進化”中舉足輕重。
如果說“課件評價中的心理學指標分析”是心理學在課件評價中的研究,那么“心理學視角下媒體進化中內涵適應性研究”是從“大歷史”的角度即“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看待現代教學媒體運動變化發展甚至是“消亡”,探索影響不同現代教學媒體變化的心理學因素的演化過程與它們之間的關係的問題。為指導將來現代教學媒體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與“內涵適應性”相關的依據。

在教育中平衡與匹配理論研究構想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教學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育環境和手段”。所謂“教育環境與手段”包含了“現代教學媒體”。但擁有了齊全的要素並不能保證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耶倫(1996)提出十個有效的教學原則:“意義性;先備條件;開放溝通;編選與組織精要的內容;教具;新奇;主范;積極而適切的練習;愉悅的情景與後果;一致性。”我們認為認知心理學可以在各個要素之間起平衡作用,並按照以上十個原則進行組織教學。
作為“要素”的現代教學媒體在教育中平衡與匹配主要基於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來研究對象教學媒體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要素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仍是以證偽主義為指導,不預設現代教學媒體這一元素在系統中不可或缺,在此基礎上研究學習者如何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順應、同化而不斷打破原有的平衡從而達到新的平衡的。匹配作為微觀研究中的一個概念著眼於“要素”和“系統”之間的聯繫,從而最佳化系統的功能。
現代教學媒體心理學是教育技術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結合,希望更多的老師們和同學們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