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報

現世報

是指人做善惡之事,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善以善待,惡以惡待”。“天報”與“報應”是關聯詞語,儒家的報應觀是以世俗的善惡倫理道德為價值取向,強調現世報應,報應的主體不是行為者本人,而是他的家庭和子孫後代,追求報應的終極目的是達到滿足人生心理平衡和實現現實生活平等。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拼音】xiànshìbào 指人做了壞事就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儒家是以世俗的善惡倫理道德為價值取向,強調現世報應,報應的主體不是行為者本人,而是他的家庭和子孫後代,追求報應的終極目的是達到滿足人生心理平衡和實現現實生活平等。

古籍記載

儒家報應思想古籍多有記載,如:

《易傳》

記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尚書·商書·伊訓篇

》記載:“惟上帝無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國語·周語

》記載:“天道賞善而罰淫”。

《韓非子·安危》載有:“禍福隨善惡”

詞語釋義

這種寄於在精神領域達到預期報應效果的報應心理, 究其實乃是社會現實力量不足在思想領域的反映。儒家重視人生,熱愛生命。認為“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追求生活安康,奢望壽命延續“萬壽無疆”。孔子就“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

現世報具體含義

現世報,分為兩種:一、現世善報,即在健康、家庭、感情情緒、財富、人際關係……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都順利,容易達成自己合理的追求。二、現世惡報,則反之。當某人在人生、家庭、事業等方面出現與本人意願相背的後果時,周圍的人與社會環境對其做出的一種直觀的片面的觀感。

儒家思想體現

儒家不但重視生命,而且特別重視生命的意義。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崇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不朽”之說。儒家不願意為了虛無縹緲的後世和精神性的涅槃境界而拋棄現實的人世幸福,“縱有因緣,如報善惡,安能辛苦今日之甲,利後世之乙乎”。

孝敬父母是中國傳統首要的美德《尚書.康誥》“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詩經.小雅.蓼莪》記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無極”強烈報恩心理。對人世以外的報應持懷疑態度“善惡無現驗”,對不符合孝的倫理道德內心極為反感,而且予以輿論批駁和行動抵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