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員,副教授]

王風[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員,副教授]

王風,男,生於1966年,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員,副教授。

人物經歷

198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本科畢業,其後在福建電視台工作,1994年返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6月留校任教。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員,長聘制副教授、研究員。

主要貢獻

專著:

《琴學存稿——王風古琴論說雜集》,重慶出版集團2016年1月。

《世運推移與文章興替——中國近代文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編著或教材:

《邂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受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一輩古人》,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彩雲聚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文字的品格》,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三下五除二》,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從電子到宇宙》,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萬卷書萬里路》,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英文讀譯說寫》,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從梅花說到美》,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為學與做人》,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讀書與用書》,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鳥獸草木蟲魚》,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自己的文章》,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我們的師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廢名集》,(全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故宮古琴》,鄭珉中主編,分擔古琴說明編寫,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月。

《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與夏曉虹合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野人獻曝——沈從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追憶王國維》,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月。

1.

《邂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2.

《受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3.

《一輩古人》,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4.

《彩雲聚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5.

《文字的品格》,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6.

《三下五除二》,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7.

《從電子到宇宙》,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8.

《萬卷書萬里路》,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9.

《英文讀譯說寫》,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10.

《從梅花說到美》,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11.

《為學與做人》,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12.

《讀書與用書》,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13.

《鳥獸草木蟲魚》,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14.

《自己的文章》,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15.

《我們的師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16.

《廢名集》,(全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17.

《故宮古琴》,鄭珉中主編,分擔古琴說明編寫,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月。

18.

《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與夏曉虹合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19.

《野人獻曝——沈從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20.

《追憶王國維》,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月。

論文及學術隨筆:

乾隆御銘明百衲“文呈散綺”仲尼式琴,《龍香——清宮御賞文玩》北京保利2015年6月6日。

《現代中國》的使命,北京青年報2014年7月。

張愛玲《五四遺事》中的“五四”話題與40年代“遺事”,《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4期。

王世襄鄭珉中先生交辦三游洞琴事銘刻考證事,《琴學薈萃—第四屆古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14年7月。

儷松居舊藏唐“大聖遺音”琴,《文物天地》2014年第5期。

反文學史的“文學史”,《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

天開圖畫即江山,《讀書》2013年第8期。

章太炎國故論說中的歷史民族,《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2013年12月。

琴曲《秋鴻》作者考辨並及南宋浙派古琴源流,《中國文學學報》2011年12月1日。

故宮藏琴曲《秋鴻》圖譜冊因及宋明琴史的幾個問題(上),齊魯書社2010年。

周氏兄弟早期著譯與漢語現代書寫語言(下),《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2期。

周氏兄弟早期著譯與漢語現代書寫語言(上),《魯迅研究月刊》2009年12期。

“受動”與“能動”——王國維學術變遷的知識譜系、文體和語體問題,《現代中國》2007年1月第8輯。

故宮“九霄環佩”“大聖遺音”等46床古琴說明,收《故宮古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文學革命的胡適敘事與周氏兄弟路線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野人獻曝編輯余記,收《野人獻曝——沈從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社,2005年。

鬼和與鬼有關的——魯迅《女吊》講稿,《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期。

現代文本的文獻學問題——有關《廢名集》整理的文與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7期。

從“自由書”到“隨感錄”——晚清報刊評論與五四議論性文學散文,《現代中國》2004年12月第4輯。

為什麼要有近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1期。

晚清拼音化運動與白話文運動催發的國語思潮,《現代中國》2001年10月第1輯。

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之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4期,又收《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五四前後的林紓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2期。

劉師培:閉關謝客抱疾著述,《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章太炎:行萬四千里之後,《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嚴復:書牘里的中國,《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林紓:拼我殘年極力衛道,《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思想史視野中的學術轉型,《書品》1999年第1期。

五四前後的劉師培,《文史知識》1999年第5期。

以才情發為學問——《陳平原小說史論集》札記,《博覽群書》1999年第9期。

劉師培文學觀的學術資源與論爭背景,《學人》第十三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又收入《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異秉》《職業》兩種文本的對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追憶王國維·後記》,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

《異秉》《職業》兩種文本的對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又收入《對話與漫遊》,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林紓非桐城派說;《學人》第九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張愛玲散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3期。

1.

乾隆御銘明百衲“文呈散綺”仲尼式琴,《龍香——清宮御賞文玩》北京保利2015年6月6日。

2.

《現代中國》的使命,北京青年報2014年7月。

3.

張愛玲《五四遺事》中的“五四”話題與40年代“遺事”,《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4期。

4.

王世襄鄭珉中先生交辦三游洞琴事銘刻考證事,《琴學薈萃—第四屆古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14年7月。

5.

儷松居舊藏唐“大聖遺音”琴,《文物天地》2014年第5期。

6.

反文學史的“文學史”,《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

7.

天開圖畫即江山,《讀書》2013年第8期。

8.

章太炎國故論說中的歷史民族,《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2013年12月。

9.

琴曲《秋鴻》作者考辨並及南宋浙派古琴源流,《中國文學學報》2011年12月1日。

10.

故宮藏琴曲《秋鴻》圖譜冊因及宋明琴史的幾個問題(上),齊魯書社2010年。

11.

周氏兄弟早期著譯與漢語現代書寫語言(下),《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2期。

12.

周氏兄弟早期著譯與漢語現代書寫語言(上),《魯迅研究月刊》2009年12期。

13.

“受動”與“能動”——王國維學術變遷的知識譜系、文體和語體問題,《現代中國》2007年1月第8輯。

14.

故宮“九霄環佩”“大聖遺音”等46床古琴說明,收《故宮古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15.

文學革命的胡適敘事與周氏兄弟路線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16.

野人獻曝編輯余記,收《野人獻曝——沈從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社,2005年。

17.

鬼和與鬼有關的——魯迅《女吊》講稿,《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期。

18.

現代文本的文獻學問題——有關《廢名集》整理的文與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7期。

19.

從“自由書”到“隨感錄”——晚清報刊評論與五四議論性文學散文,《現代中國》2004年12月第4輯。

20.

為什麼要有近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1期。

21.

晚清拼音化運動與白話文運動催發的國語思潮,《現代中國》2001年10月第1輯。

22.

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之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4期,又收《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3.

五四前後的林紓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2期。

24.

劉師培:閉關謝客抱疾著述,《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25.

章太炎:行萬四千里之後,《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26.

嚴復:書牘里的中國,《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27.

林紓:拼我殘年極力衛道,《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28.

思想史視野中的學術轉型,《書品》1999年第1期。

29.

五四前後的劉師培,《文史知識》1999年第5期。

30.

以才情發為學問——《陳平原小說史論集》札記,《博覽群書》1999年第9期。

31.

劉師培文學觀的學術資源與論爭背景,《學人》第十三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又收入《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2.

《異秉》《職業》兩種文本的對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33.

《追憶王國維·後記》,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

34.

《異秉》《職業》兩種文本的對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35.

又收入《對話與漫遊》,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36.

林紓非桐城派說;《學人》第九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37.

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張愛玲散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3期。

專業領域:

中國近現代文學、文化研究

古琴史、古琴器研究

擔任過的課程:

本科:中國現代文學、五四新文化研究、中國現代散文研究、文章選讀、大學國文

研究生:現代文學專題講座、近代文論選讀、近代專家文研究、周氏兄弟研究、學術文體與論文撰述

科研項目:

“民間古琴典藏”,橫向項目。進行中。

“中國近代散文文體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已結項。

“晚清文學與新文學的建立”,教育部十五規劃。已結項。

1.

“民間古琴典藏”,橫向項目。進行中。

2.

“中國近代散文文體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已結項。

3.

“晚清文學與新文學的建立”,教育部十五規劃。已結項。

獲獎信息:

2016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5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3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0年,獨力整理《廢名集》(全6卷),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一等獎)

2003年,“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一等獎

2003年,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2003年,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獎”

2001年,北京大學“優秀青年教學獎”

1.

2016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

2015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3.

2013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4.

2010年,獨力整理《廢名集》(全6卷),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一等獎)

5.

2003年,“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一等獎

6.

2003年,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7.

2003年,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獎”

8.

2001年,北京大學“優秀青年教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