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諤

王貞諤,別名季直,漢族,博白人。

基本信息

王貞諤(1903-1978)
王貞諤與王力、馮培瀾、梁存真被譽為博白四大才子。
王貞諤是最早在博白傳播馬列主義的無黨派民主人士。
王貞諤,字季直,號精一,1903年出生於博白城廂岐山坡村。村西即冬春平靜如鏡,而夏秋則浪潮滔滔的南流江。
王貞諤的父親王敘熾,字元羲,為人公私分明,一絲不苟,樂於助人,聰明好學,家中藏書頗多。王元羲有三子:長子貞藩,字伯屏,清末秀才,畢業於桂林廣西法政學堂,目睹當時吏治的黑暗腐敗,青年時代即遠赴南洋印尼,以經營小胡椒園及種菜為業。他勞動之餘,喜讀進步書報,1941年回國定居,1950年參加博白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其後,縣黨政領導曾贈其《毛澤東選集》。次子王貞弼,字叔亮,玉林五屬中學畢業,後也前往印尼以代人售貨謀生,於1941年同伯屏回國。三子即王貞諤。

王貞諤青少年時期的二十世紀一十和二十年代,正當整個世界和中國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中國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爾後,國共合作,廣州成為革命策源地,形成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及失敗,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就世界範圍來說,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十月革命成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十年代末,世界經濟大恐慌。王貞諤就是在偉大的革命時代和嚴謹、勤勞的家庭成長起來的,這對他思想品格的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

本世紀一十年代初,王貞諤在本村私塾就讀,後期考入博白縣立高小,他聰穎好學,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古典文學造詣頗深。此時他已開始閱讀翻譯外國的冒險小說。他曾有兩件事轟動了縣立高小。一件是他的母親希望他早婚,他堅決把已到家的媒婆趕走。另一件是在縣立高小畢業後單身遠道到廣州謀求升學,正當他旅費已罄,躑躅 街頭時,被當時在廣州工作的博白老前輩李慕鴻先生獲悉,此時又不是考校期間,遂派人偕同王貞諤回博白。

1920年秋,王貞諤和同邑梁存真考入梧州廣西縣立第二中學。校長是北流陳柱(即陳柱尊,著名國學家),陳辦學頗嚴,新生入學時每班五、六十人,畢業時已所剩無幾。王貞諤、梁存真和玉林陶紹勤,因成績優異,號稱二中三鳳。

1921年,王貞諤寒暑假回鄉時動員村中和附近的好學同儕組織民十圖書社。書籍除徵集各家藏書外,還採購了一些新書,互相傳閱,讀後研討,古今中外,無所不議。他們集合的地點,有時在王力家,有時在李大庸家,多數在王貞諤家。

民十圖書社社員閱讀討論的範圍很廣,在閱讀古典作品時,有的說:“咬得菜根香,無事不可為,兩句教人以艱苦奮鬥為樂事。”呤誦《金縷衣》後,王力說,:“這首詩通俗易懂。”王貞諤則說:“它還有雙關意,策勉青年人及時努力奮鬥,不要等到白了頭髮才奮鬥。”有人說梁啓超的《飲冰室全集》好,王貞諤道:“思想落後,要開倒車的。”他們還議論家、國直至世界大事。如辛亥革命的失敗,袁世凱復辟稱帝,張勛復辟,曹錕賄選大總統。議論曹錕賄選時,談到當時博白兩個國會議員,一個叫張某某,拒絕賄金,保持了節操,眾口讚許(張後任財政局長有貪污行為,《南流潮》曾撰文抨擊)。另一劉某某接受了曹錕5000塊大洋的賄金,則備受臭罵。談到五四運動,蘇聯十月革命成功,列寧宣布廢除沙俄時代與我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和所取得的特權等震撼世界的劃時代的事件的發生,王貞諤更是意氣風發,大事宣揚,認為蘇俄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蘇俄的道路才是我國應走的道路。他認為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不徹底,沒有實力,只是利用此軍閥消滅彼軍閥,以暴易暴,根本不可能實現革命的目的。因此,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等主張,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已。

1923年秋,梧州省立二中校長易人。當年,朱錫昂出任玉林省立九中校長。王貞諤素仰朱校長,經朱批准插入九中第13班。與王貞諤同去梧州二中就讀的梁存真,應玉林鵬桐陳家學校聘任為高小教師。

王貞諤將梧州省立二中嚴謹的學風帶進九中。當年的二中在梧州口岸,得風氣之先,早已呼吸到五四運動的氣息。王貞諤在九中向同學傳播五四運動科學民主,文化革命思潮,愛國主義思想,介紹閱讀新書刊如《新青年》、《東方雜誌》等。朱錫昂在九中傳播新思想,介紹學生閱讀《嚮導》、《中國青年》等共產黨刊物,並組織學習馬列理論,進行教學改革,主張課堂獨立思考,以自學為主,老師上課只講個要點,不懂的就問老師。當時,九中的國文教員大多是秀才、舉人、拔貢之類的老學究。這樣,國文課開展課堂討論,師生間從問難發展到辯論,那些秀才舉人出身的教員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文法等素無研究,對科學與民主,更是一竅不通,於是只有悄悄引退。這樣,班上的國文教員經常更換。後來,學校聘來了陶守中才站住了腳。這位陶先生素以“陶中飲酒詩百篇”聞名,他和王貞諤很談得來,和學生的關係也很好。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其後,孫中山實行聯俄、聯工、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國共第一次合作。二十年代前期的廣州成為中國的革命策源地。1923年夏,王貞諤在九中畢業。他深為革命策源地所吸引,大力鼓吹衝出博白到外省去求學。在鵬桐教書的梁存真,在大平坡任教的王力都被王貞諤說服,辭去教席,決心外出求學。
為了解決到外省求學的經費,王貞諤向王姓的族老建議大小蒸嘗春秋停祭,或大祭改作小祭,祀款改作省外留學生的補助費。這一建議得到族老的支持。其後大平坡李姓,三育劉姓都起而效法。王貞諤、梁存真還進一步向教育局陶生熙局長建議,由陶局長倡首,號召博白十二大姓停祭,以經費助學;另請賓興將每年祭孔及獎勵功名款移作學生外出升大學及高中的補助。陶局長的倡議提出後,又經《南流潮》的鼓吹,革命青年的奮力鬥爭,於是,全縣形成了一股助學及升學的熱潮。1924年秋,王貞諤、梁存真、何義智、王貞茂、王力一行六人坐木船由關廠沿南流江經北海轉廣州升學。親友認為這是一件大喜事,居然大鳴鞭炮,送他們到關廠而回。六人到廣州後,王貞諤、何義智、梁存真考入中山大學。貞諤從預科到本科攻讀哲學,至畢業獲文學士學位。王榮讀廣東工專,王力、王貞茂往上海就讀,之後到北京分別入清華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就讀。不久,陳人鴻,陳人闈、王祥徽等亦到廣州入中山大學就讀。其後,博白青年到省外如廣州、上海、北京求學的逐年增多,也有遠至西歐、日本留學的。

當年,陶生熙局長評論博白知識青年,稱王力、王貞諤、梁存真、馮培瀾為博白“四才子”。他又認為論文章王力、王貞諤最好,論活動能力梁存真最強,馮培瀾則兼有二者之長。

1925年,王貞諤等在當時革命形勢的啟發下,下定了邊學習邊為家鄉革命事業服務的決心,成立了“南流潮”社,並取得印尼愛國僑胞李光前等多次捐款和撰稿的支持。出版《南流潮》月刊,由王貞諤主編。《南流潮》同當時在共產黨人朱錫昂等領導下,已在縣內蓬勃發展的農民運動、學生運動相呼應,鋒芒直指封建勢力。貪官污吏莫遺賢在1926年、朱孟勛在1927年被打倒,土豪劣紳陸續被撻伐。這一年的夏天,博白各界在文廟大雄殿舉行孫中山逝世追悼大會。王貞諤從廣州回縣參加大會發表演說,讚揚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孫的革命思想發展到新的更高的階段,能隨時代潮流進步,其偉大在此。其後,還在博白街上宣傳“五卅”上海工人反帝運動。

1926年,“南流潮”社改為博白革命青年社。(主要負責人是王貞諤和梁存真,王負責訓育,梁負責組織,王祥徽負責宣傳。1927年梁存真回廣州工作後,總負責人是王貞諤。)博白革青社在廣州設總社。中國共產黨黨員馮培瀾、朱光翼在玉林設分社。馮培瀾到上海升學後,又成立了上海分社。1928年朱光翼回博中任訓育主任,吸收進步青年劉敦安、李毓強(李隆)組織博白分社。這樣,博白革青社從開始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開展活動的。革青社的宗旨是團結革命青年,改造桑梓,“向外要革帝國主義的命,對內要革封建主義的命,凡封建社會內一切制度,一切封建思想及軍閥、官僚、政客、土劣等封建餘孽,都要大革其命。”反帝反封的旗幟是鮮明的。

1927年暑假,王貞諤、王榮等革青社員,在教育局長陶生熙的支持下,在博白中學辦暑期學校,由王貞諤主持校務,王祥徽主辦出版《暑期日報》。參加暑期學校的以各鄉國小教師為主體,吸收一部分學生和職工共100多人。該校開設革命理論如經濟常識、農村階級分析、工、農、、青、婦、學運,還有國文、教育學等課程。他們採用毛澤東主辦的第六屆農講所的部分教材作講義。王貞諤講授經濟常識課,其中講了馬克思主義的商品、貨幣、剩餘價值和社會主義經濟優越性的學說。王榮講授的農村階級分析,主要以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為主要內容。《暑期日報》還報導博白農運動態,既傳播了革命思想,也推動了農運的開展。該校師生還針對封建剝削和婦女的受壓迫,在天后宮公演《可憐農》、《盲婚的慘劇》等劇目。王祥徽在《南流潮》發表了反對封建婚姻的長文《不堪回首》,成為博白反對封建婚姻的先聲。

革青社社員在舉辦暑假學校中,深入了解民間疾苦,蒐集了土劣李郁香的十大罪證,開展了對大土劣李郁香的鬥爭。朱錫昂為了支持鼓勵革青社的正義鬥爭,提出了“剷平封建堡壘大平坡”的號召。九月,打倒李郁香運動進入高潮。廣西當局攝於民眾壓力,同時也由於梁存真在國民黨上層人物中做了工作,遂逮捕李郁香解邕。博中學生會、縣婦女聯合會、馬祿區文周鄉農民協會等五十八個團體分別發出代電控訴聲討李郁香。《南流潮》出版打倒李郁香專號。王貞諤在該刊撰文說:“我們就是要打倒帝國主義者、軍閥,剷除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這些使人民貧困的總因。”建立一個“解決人民的衣食住行育樂六大民生問題,謀人民利益”的新社會,而“這個新社會,可以簡單地稱為社會主義社會。”一九二七年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的“四•一二”事變,該文的發表和辦暑期學校,都是在白色恐怖已遍布中國時候,這就表明王貞諤思想上的一個新飛躍,已由反帝反封的民主主義思想明確地實現了向社會主義思想的轉變。

1928年暑假,王貞諤繼續組織革青社社員回到博中舉辦暑期學校。當時,博白商會會長陳某某圖謀保釋李郁香出獄。王貞諤等聞訊後即組織暑期學校學員上街宣傳,揭露其陰謀。民眾包圍了陳某某設在大街的蘇杭鋪。過去該店顧客盈門,但此後生意一落千丈,幾乎門可羅雀。

王貞諤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渴望閱讀馬列理論,尋求革命真理。但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及國內翻譯力量薄弱,出版此類書刊不多。他便自修日文,通過日文廣泛閱讀了馬列和革命理論著作。他曾翻譯一些日文文章,發表於上海辛墾書店的《辛墾月刊》。

以王貞諤後來是高福桂為主要負責人的博白革命青年社對博白革命活動起了先導作用,並初步有系統地傳播了馬列理論。主要功績有:
一、革青社大部分同志對晚輩青年起了帶頭作用。許多革青社社員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或是走上了革命進步道路。出版了《南流潮》、舉辦暑期學校,向家鄉的帝國主義附庸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猛烈衝擊。對後輩知識青年確實起了帶頭作用。
二、革青社喚起了博白民眾,傳播了革命火種。《南流潮》大力鼓吹在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暑期學校講馬克思主義學說,講工農青婦運動。王貞諤介紹健偉書莊出售《嚮導》、《新青年》等黨刊,在廣州為博白圖書館購買了一批革命理論及文藝書籍,對傳播革命思想起了作用。二十年代革青社為博中介紹了進步的校長教師。四十年代博中的主要領導人王貞鷺、高福桂都是革青社社員。他們或與當時的中共地下黨密切配合或直接參加工作,使博中在四十年代成為博白“革命的搖籃”,為黨培養輸送一大批革命幹部,他們對革命事業是有貢獻的,其影響也是深遠的。

1929、1930年博白封建勢力向革命反撲,朱光翼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犧牲,王榮被廣西省政府通緝。

1930年秋,王貞諤在中山大學哲學系畢業,將革青社工作交給高福桂,繼續堅持革命旗幟,而他本人則進入教育界通過講壇繼續散播革命火種。

王貞諤在1930年秋至1933年在梧州省立四高中任教。其後,在廣西曆任各名牌高中國文教員,他在教壇上不倦地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古今文學作品,宣傳革命真理,介紹進步書刊給學生閱讀,深受學生歡迎。

他擔任國文課,對思想內容華而不實的文章,則評價說:“這篇文章肉重千斤,骨無四兩。”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批改作文時,發現一位學生描寫燈蛾撲火造成的慘劇,就作了眉批,歌頌燈蛾為了追求光明而不怕犧牲的精神。

1934、35年,王貞諤應楊東蓴的聘請,去桂林廣西師專任哲學教員。楊東蓴提出“學術自由”的辦學方針,允許學生自由閱讀各派書籍。王貞諤在中山大學所學的哲學知識、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通過講壇得到充分的發揮,但在自由討論中,學生還是指出他哲學觀點中存在機械唯物的因素。他輔導王祥勤撰寫分析帝國主義特徵的文章中指出:“我們的人類社會已將由資本主義社會演進至社會主義社會。”這篇論文發表於1935年1月出版的《博中學生》第二期上。

1936至38年秋,王貞諤在南寧高中任教。他擔任國文課,自編自刻講義,以進步的文藝理論為指導分析文藝作品。他對學生作《社會環境與天才》的演講。他在學生的心目中是個進步教師。熊景升喜歡學哲學,同王貞諤來往較多,常談論唯物辯證法、國內形勢等。1938年上期,南寧高中學生自治會政選。熊景升等中共地下黨員組織進步學生與國民黨頑固派操縱的學生開展爭奪學生會領導權的鬥爭,把領導權掌握在地下黨領導的進步學生手上。學生自治會主席由博白人楊錫琮擔任。熊景升等以學生自治會名義出版校刊《新長城》(鉛印)、《反攻》(牆報),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抗日救亡主張,揭露托派和妥協投降派破壞抗日的行為。在編委會上,熊景升提出王貞諤對文藝造詣頗深,可請他擔任刊物指導。其後,編委會再次開會時,王貞諤來了。他同編委們一起討論出版刊物的宗旨、辦法等,顯得很融洽。會上還提出,他認識一位姓馬的正在南寧的左翼作家聯盟的盟員,可以介紹同學去認識。

1938年10月,王貞諤因病回博白休養。39年春,博白戰工團成立。中共博白特支在縣城舉辦國小教師訓練班,培訓抗日救亡宣傳骨幹。玉林民間指揮部政治部指導員某某某在訓練班散布汪精衛投降謬論。中共博白特支請王貞諤作抗戰專題報告,對汪派投降謬論作針鋒相對的鬥爭,迫使某某某等離開培訓班,使鬥爭取得勝利。中共博白特支牢牢掌握了博白戰工團的領導權。在反投降鬥爭取得勝利的基礎上,中共博白特支進一步發動國小教師訓練班學員和博中學生參加戰工團。

1940年,博白戰工團常在星期天常常召開一些座談會,邀請王貞諤主講哲學、經濟學、時事。這些座談會的組織和主持人是地下黨員熊福芝同志。在講課中,他以聯共黨史(布)的理論作基礎,用圖解法講解生產力和生產力的關係的原理,並聯繫博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過程去分析,講課深入淺出,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經常同熊景升和中共博白特支的同志保持接觸。由於王貞諤的革命活動,曾被博白特務分子密報當時廣西當局,因而受到“注意”。

1941年秋至1944年秋,王貞諤先後在桂林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和德智中學任教。是時,國民黨當局不斷掀起反共高潮。1942年,桂林發生“七•九”事件,國民黨大肆逮捕迫害中共黨員及進步人士,王貞諤亦受牽連,曾在一段時間受監視失去自由。他熱愛青年,在德智中學任教時,一張姓女生被特務追捕,正當危急之際,在王貞諤協助下得以脫險。
1944年秋,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桂林乃至廣西大部已淪陷於日寇鐵蹄之下。王貞諤由桂林至柳州入柳州高中任教。其後,柳高疏散至融安,他激於愛國熱情,常在集市中向農民作抗日愛國宣傳。

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後,王貞諤由容肇祖教授介紹,到廣州嶺南大學任講師。在工余,常翻譯一些日文進步文藝理論文章在報刊發表。

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進行。王貞諤不為廣州國民黨當局所容,被迫去香港,寄食宿於太白台德華學校。他任香港中華中學教師,薪給頗豐,其後,他發覺該校進行的是“洋奴”教育,遂憤然辭去教席,改任私人家庭教師,每月薪入僅足餬口,生活備極艱苦。

1949年十月,新中國成立,接著廣州解放。王貞諤回到廣州,參加廣西工作團。他精神愉快,對解放後的國家充滿信心,於十二月隨團回到剛解放的廣西玉林。組織安排他同岳平等同志接管玉林高中。

1950年春,王貞諤由玉林到了南寧,任西江學院政治教授,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1951年冬,參加廣西省土改團到興業縣參加土地改革。其後,又到桂中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繼續參加土改。在土改中,他同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思想上得到鍛鍊和提高。

1953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組織上安排他任桂林廣西師範學院院長職務,但他以長期在學校工作,易脫離實際為由婉辭,向黨組織提出繼續留在南寧工作的要求。黨根據他的願望,安排他在南寧市工作。1953年,被遴選為南寧市政委員,1955-59年任市政協第一屆常委,1959-62年任第二屆常委。在這段時間,王貞諤擔任南寧市勞動局長和商業局長。1962-78年擔任南寧政協第三屆副主席,廣西區政協常委。王貞諤在此期間曾去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學習。1978年4月18日晨無疾而終於工作崗位上,年75歲。

王貞諤從青年時期起就堅定地跟共產黨走,不倦地傳播馬克思主義。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白色恐怖正遍中國時,他同革青社社員回博白辦暑期學校,勇敢無畏地以黨所主辦的廣東農講所教材為主要內容,講工農青婦運動,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常識,主編《南流潮》,對土豪劣紳、貪官污吏發起猛烈衝擊。帶領暑期學校學員與農民相結合,掀起了打倒博白“天字第一號”土劣李郁香運動。30和40年代,王貞諤通過教學工作,在講壇上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課文,或通過講座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理論,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王貞諤有黨外布爾什維克之稱。

解放後,王貞諤在南寧市工作期間,在黨領導下,努力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工作,態度嚴肅認真。他為人正直廉潔,當官不擺架子,有學問但不外露,不講私情。有一族侄向他求職,他說:“青年人要有志氣,要努力學習,服從國家需要,自求職業。”他對親屬嚴格要求。他說:“你們在家搞好生產或工作,不要隨便到南寧來,你們當上了勞動模範到南寧開會才來見我。”他還教育後輩說:寧可在經濟上受損失,也不能在政治上犯錯誤。他在南寧市工作多年,沒有為任何一個親屬謀取一職或一物。

他生活極其艱苦樸素。在中山大學就讀時,常至校門外買番薯湯當餐,有時或一兩餐不進食,有人怪而問之,他說:這也是鍛鍊嘛!在家時他經常吃的是青菜蘿蔔稀粥,對艱苦生活安之若素。他穿的是中山裝,腳踏膠底平跟鞋,出門一把雨傘步行。在南寧高中和嶺南大學教書時住的是一間大房子,房內除一張光頭床、一張辦公檯、一個破網籃堆放書籍外,再無它物。解放後在南寧市工作期間,還基本是如此。

作者:王天解(廣西博白縣教研室、中學高級教師、客家文化時空副主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