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全集

王羲之書法全集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徒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作者簡介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書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名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楷書師法鍾繇,草書學張芝,亦學李斯、蔡邕等,博採眾長。他的書法被譽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給人以靜美之感,恰與鍾繇書形成對比。他的書法圓轉凝重,易翻為曲,用筆內厭,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被後代尊為“書聖”。

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著名的尚有《官奴帖》、《二謝帖》、《奉桔帖》、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他所書的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契(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 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     《蘭亭序》在王羲之死後的二百七十年間在民間珍藏,後唐太宗從民間賺進御府,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愛不釋手,稱其書“盡善盡美”,“置於座側,朝夕觀覽”,遂遺命以《蘭亭集序》帖殉葬。從此真跡失傳。好在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年,曾讓人摹拓十本以賜近臣。一般認為在所有臨摹本中,馮承素的墨跡摹本最為神似,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而後世臨摹《蘭亭序》的版本不下數百種。還有各類木石鐫刻本,摹本,臨本。這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也有文人雅士的追捧。而最有名的幾副臨本除了剛才提到的馮承素神龍本外,還有《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所臨摹等。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 元趙孟頫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 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作品目錄

1 蘭亭序

2 樂毅論

3 黃庭經

4 東方朔畫贊

5 佛遺教經

6 孝女曹娥碑

7 臨鍾繇千字文

8 王略帖(破羌帖)

9 喪亂帖

10 二謝帖

11 得示帖

12 奉橘帖

13 如常帖

14 快雪時晴帖

15 孔侍中帖

16 其書帖

17 姨母帖

18 寒切帖

19 長風貼

20 丘令帖

21 行穰帖

22 十七帖

23 頻有哀禍帖

24 初月帖

25 官奴帖

26 追尋帖

27 極寒帖

28 伏想清和帖

29 近得書帖(永興帖)

30 虞休帖

31 得萬書帖

32 衰老帖

33 里人帖

34 秋中帖

35 司州帖

36 不快帖

37 太常帖

38 吾唯帖

39 袁生帖

40 重熙帖

41 採菊帖

42 獨坐帖

43 想濱帖

44 秋月帖(七月帖)

45 此郡帖

46 八日帖

47 月半帖

48 遠宦帖

49 知念帖

50 瞻近帖

51 清和帖

52 嘉興帖

53 轉佳帖

54 奉告帖

55 鯉魚帖

56 一日一起貼

57敬豫帖

58追尋傷悼帖

59 臨川帖

60 袁生帖

61 疾患帖

62 定聽帖

63 俎署帖

64 長素帖

65 謝生多在帖

66 奉對帖

67 汝不帖

68 更安和帖

69大小悉帖

70不審帖

71 運民帖

72 大熱帖

73 周常侍帖

74諸懷帖

75得西問帖

76 中郎帖

77 發虐帖

78 腫不差帖

79 昨還帖

80 賢內妹帖

81 狼毒帖

82 夜來腹痛帖

83 安西帖

84 闊轉久帖

85 不審帖

86 飛白帖

87 小佳帖

89 增概帖

90 由為帖

91 獨坐帖

92 如兄子帖

93 黃甘帖

94 尊夫人帖

95 日五帖

96 雨快帖

97 取卿帖

98 適得書帖

99 適欲帖

100 行成帖

101 闊別貼

102 建安靈柩帖

103想第帖

104 節日帖

105 仆可貼

106 知欲東帖

107 小婢帖

108 日月如馳帖

109 如何貼

110 想上下帖

111 奄至帖

112 桓公帖

113 時事帖

114 諸從帖

115 謝范新婦帖

116 平安帖

117 比諸賢帖

118 宰相安和帖

119 此事帖

120 三月十三帖

121 舅母帖

122 又不能貼

123 紙華精貼

124 秋中帖

125 嚴君帖

126 疾不退帖

127 力東帖

128 兒女帖

129 小園帖

130 講堂帖

131 思想帖

132 平康帖

133 大都帖

134 勞人帖

135 得書知足下問帖

136 半截碑

137 聖教序

138 洛神賦

139 阮郎帖

140 苦不得眠帖

144 十一月四日帖

145 知君帖

146益州帖

147 自慰帖

148 言敘帖

149 執手貼

150 但凡帖

151 鶻等帖

152 西問帖

153 丘令帖

154 足下佳帖

155 愛為上

156 毒熱帖

157 二哥帖

158 勞弊帖

159 豹奴帖

160 雪候帖

161 道意帖

162 嘗新帖

163 何當帖

164 宏遠帖

165 散勢帖

166 罔極帖

167荀侯佳帖

168 知遠帖

169 夢秋帖

170 昨得期書帖

171 二月二十日帖

172 十二月六日帖

173 省飛白帖

174 皇象帖

175 源日帖

176 従洛帖

177 賢室帖

178 多日帖

179 期已至帖

180 遠婦帖

181 舍子帖

182 得萬書帖

183 折藥貼

184 承足下帖

185 今日熱甚帖

186 君學書帖

187 致酒帖

188 遷轉帖

189 萬福帖

190 吾怪帖

191 累書帖

192 腕兼帖

193 服食帖

194 尚停帖

195 百姓帖

196 大道帖

197 長平帖

198 今因帖

199 然恐帖

200 數有帖

201 丹陽帖

201 君晚帖

203 熱日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