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傳

《王珪傳》,是關於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的一篇傳記,《舊唐書》、《新唐書》皆有。

基本信息

原文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為人雅正,恬於所遇,交不苟合。時大宗召為諫議大夫。高祖入關,李綱薦署世子府諮議參軍事。建成為皇太子,授中舍人,遷中允,禮遇良厚。太子與秦王有隙,帝責珪不能輔導,流巂州。太子已誅,太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帝嘗曰:“君臣同德,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庶致天下於平。”珪進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聖德,收采芻言,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矽推誠進善,每存規益,帝益任之。

它日進見,有美人侍帝側。帝指之日:“廬江不道,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為是邪?非邪?”帝曰:“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遊說邪?”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釋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慚,遂罷。明日,語房玄齡曰:“昔武王不用夷、齊,宣王殺杜伯,自古帝王納諫固難矣。朕夙夜庶幾於前聖,昨責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懲是不進諫也!”

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帝謂日:“卿為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兼賢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濟繁治劇,眾務必舉,巨不如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於數子有一日之長。”帝稱善。

進封郡公。坐漏禁近語,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禮部尚書兼魏王泰師。王見之,為先拜,珪亦以師自居。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聞命矣,願聞所習。”珪曰:“漢東平王蒼稱‘為善最樂’,願王志之。”帝聞,喜曰:“兒可以無過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視,復遣民部尚書唐儉增損藥膳。卒,年六十九。

翻譯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靜恬淡,為人正直,安於所遇,與人交往不苟且附和。當時太宗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建成為皇太子,授予王珪中舍人的官職,不久升遷任中允,禮遇很優厚。太子與秦王有隔閡,皇帝責備王珪不能輔助教導,把他流放巂州。李建成被殺後,太宗召見他擔任諫議大夫。李世民曾經說:“正直的君主能夠駕御奸邪的臣子,不可以達到天下大治;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也不可以達到天下大治。只有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國家就會安定。我雖不是賢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規勸及糾正我的過失,但願這樣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進言說:“古時天子有諫諍之臣七人,都因諫言不被採用,而相繼死亡。現在陛下發揚你的美德,採納像我們這樣的草野之人的意見,我願竭盡愚鈍之力,效力輔佐陛下。”王珪推誠盡忠,進薦善言,並常常思念規勸,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進見,看見有一美人在皇上身邊侍候。太宗指著她說:“廬江王不行道義,殺了她的丈夫而納她為妾,怎么會不滅亡呢?”王珪離開座位回答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做得對還是不對呢?”皇上說:“殺了人卻納那人之妻,竟然還問我是對還是錯,為什麼呢?”王珪回答說:“我聽說齊桓公到郭國,問老百姓:‘郭公為什麼滅亡?’老百姓回答說:‘因為他能分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齊桓公說:‘如像你們這么說,他就是一個明君了,可為什麼會到了滅亡的地步嚇?’老百姓說:‘不是這樣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見卻不採納,知道是錯的事情卻不停止做,所以滅亡。’如今陛下知道廬江王滅亡的原因,他的美姬還在你的身邊,我看陛下認為這樣做是對的。知道那是錯的事情(但還要繼續做),這就是所謂知道不對的卻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賞他說的話。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孫用樂律來教授宮中的樂人,因這些樂人的技能沒有長進,孝孫多次被皇上責怪。王珪與溫彥博共同進言說:“孝孫是恭謹之士,陛下讓他來教女樂,又責備他,國人豈不認為皇上太輕視士人了嗎?”太宗十分憤怒地說:“你們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順下人欺瞞我,替人遊說說情嗎?”彥博懼怕,謝罪,但王珪不謝罪,他說:“我本來侍奉前皇太子,罪當受死,陛下您憐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讓我擔任重要的職務,並要求我忠誠效力。現在陛下因私心而懷疑我,這是陛下對不起我,我沒有辜負陛下。”皇上默不作聲,感到慚愧,於是就不再追究了。第二天,皇帝告訴房玄齡說:“過去武王不任用伯夷、叔齊,宣王殺杜伯,自古帝王納諫本來就很難。我夙興夜寐同前代的聖人差不多,昨天責備王珪等人,痛心自悔,你們不要警戒這個而不進諫言了!”

當時,王珪與玄齡等一同輔佐朝政。太宗對他說:“你給我評評玄齡等人的才幹,並且說說,你與這些人相比誰更賢能?”王珪回答:“勤懇奉公為國,朝中事情沒有不關心處理的,我不如玄齡;文才武略,將相之才兼備,我不如李靖;上奏詳盡明了,思慮恰當,我不如彥博;治理繁重事務,事事必辦妥,我不如戴胄;把諫諍作為自己的職責,以國君不及堯舜為恥辱,我不如魏徵。至於扦擊壞人壞事獎勵好人好事,疾恨邪惡喜好善美,我和他們相比有一點點長處。”太宗稱好。

後來王珪進封郡公。犯泄漏宮中機密話語的罪,降職擔任同州刺史。皇帝思念名臣,不久就召見他,請他擔任禮部尚書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師。魏王見到他,向他先行禮,王珪也以老師自居。魏王問王珪用什麼成就忠孝,王珪說:“陛下是您的君主,侍奉時要考慮盡忠;陛下又是您的父親,侍奉時要考慮盡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魏王說:“忠孝的道理已經聽到您的教導了,希望聽到實現忠孝的途徑。”王珪說:“漢代東平王劉蒼說‘做善事最快樂’,希望大王記住這句話。”皇帝聽到了,高興地說:“這個孩子可以沒有過錯了!”

十三年,王珪生病。皇帝派遣公主到王珪府上探望,又派遣民部尚書唐儉增減藥膳。死時享年六十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