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

王潮歌

王潮歌,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導演專業。曾執導過數十部舞台劇。被譽為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任CEO。代表作:大型現代舞劇《乘願再來》、原創歌劇《秦始皇》、“印象系列”演出:《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又見平遙》、《印象國樂》等。王潮歌擔任2015微博之夜監製。

基本信息

簡介

王潮歌,中國話劇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導演,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導演專業。曾執導過數十部舞台劇。1995年,一部在人民大會堂上映的舞台劇《華夏民族魂》獲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她在

圖片圖片
舞台創作領域的特殊地位。歷任CHIC大型服裝服飾時裝文藝節目總導演。曾先後執導《共創明天》、《走向新世紀》、《天年之夢》、《以和平的名義》、《為你而生》、《乘願再來》、《春天印象》、《在燦爛陽光下》、《歡樂灕江》、中央電視台三八特別節目《今天》等大型舞台演出。與張藝謀樊躍導演合作執導印象系列的大型實景演出。即將把原創歌劇《秦始皇》搬上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 “印象”實景演出系列“鐵三角”之一。

作品

“印象”實景演出系列“鐵三角”之一。

代表作:大型現代舞劇《乘願再來》、原創歌劇《秦始皇》、“印象系列”演出:《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印象國樂》《又見平遙》、《又見五台山》……

圖片圖片

曾先後執導 《共創明天》 、 《走向新世紀》 、 《天年之夢》 、 《以和平的名義》 、《為你而生》 、 《乘願再來》 、 《春天印象》 、 《在燦爛陽光下》 、 《歡樂灕江》 、中央電視台三八特別節目 《今天》 等大型舞台演出。與張藝謀樊躍導演合作執導印象系列的大型實景演出。即將把原創歌劇 《秦始皇》 搬上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

1995年一部在人民大會堂上演的舞台劇《華夏民族魂》獲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她在舞台創作領域的特殊地位。

而後《共創明天》、《走向新世紀》、《天年之夢》、《以和平的名義》、《為你而生》、《乘願再來》、《春天印象》、《在燦爛陽光下》、《奧運會徽發布會》、《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等大型演出相繼問市,使她詩意而充滿哲思的創作風格愈加顯著。

所獲榮譽

2011年4月28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11(第三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在北京柏悅酒店舉行,榮獲2011年30位年度商界木蘭。

從業經歷

2013年延續一貫的印象系列,導演了北方第一部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
圖片圖片

2003年—2012年任印象系列大型實景演出總導演
2011年被全國婦聯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正式授予“關愛兒童成長愛心形象大使”身份
2010年受邀擔任上海世博會民企館總導演,創作了令人驚艷的“活力矩陣·高潮秀”。
2010年在海拔近4000米的世界之巔拉薩參與了BMW7系的主題活動“印象·世界之巔”,並以其特有的犀利視角與藝術家兼任印象CEO的身份在中國綠色公司高峰論壇上成為最亮眼的演講者
2009年國慶60周年民眾聯歡晚會核心創意小組成員之一
2008年第29屆奧運會開閉幕式六人核心創意小組成員之一
2006年參與執導原創歌劇《秦始皇》,2003年與張藝謀、樊躍共同執導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大型晚會《奧運中國感動北京》
而後《共創明天》、《走向新世紀》、《天年之夢》、《以和平的名義》、《為你而生》、《乘願再來》、《春天印象》、《在燦爛陽光下》、《奧運會徽發布會》、《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等大型演出相繼問市,使她詩意而充滿哲思的創作風格愈加顯著。

夢想語錄

“女性超越夢想”論壇主講嘉賓:王潮歌
圖片圖片

作為一個女性,做職業導演,長的不是特別難看,身材不是特別彪悍,能夠挺到今天必定有我的道理。第一我不躲,什麼叫不躲,來任何事情都不躲,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永不躲閃,來完成人生當中第一個在眾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來任何事情,我都會在這裡,不管是災難、不管是疾病、還是出了什麼樣的大事情。當然,光榮和讚譽我更加不會躲,這就是我的。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女性,在眾人面前,在你第一個職業的面前,在你第一份理想面前,在你的家人,在你的朋友面前,尤其在你的敵人,在你的對手面前,別躲,挺直了站在那裡。也許你的姿勢很難看,站在那兒可能是挨打的姿勢,也可能渾身已經是傷了,也可能站在那兒的時候臉上已經有眼淚了,也可能頭髮很凌亂,不要緊,只要你不躲開,姐妹們你們相信我,再往後站你的姿勢會一天比一天好看,一天比一天自信。但是無論什麼方式,無論遇到什麼樣子的問題,別躲開。
幾乎所有的女性,特別正常的一個女性,往美好了說叫撒嬌,往不美好了說叫抱怨。一遇到問題,馬上說是什麼什麼造成的,都是別人的原因。所以她會有一種心智,就是遇到問題馬上會縮到第二位,因為她認為第一位理所應當有一個人替她撐在前面。這個人群有依賴心理,當依賴不住的時候就變成抱怨,當抱怨還沒有完成想法的時候,就變成了顧影自憐。所以人生就會走下坡路。我呢,不抱怨,這是我特別優秀的一個品質。當挨了磚頭挨了子彈的時候,我說我認倒霉,我認活該,我認這是我應得的。
圖片圖片

因為不躲閃,因為不抱怨,所以女人活到這個份兒上,就會變的很自信。別人說我什麼我都不在乎,這樣活的越來與自信,越來越自尊,自己完全可以對自己負責任,我不需要別人對我負責任。我的家庭很和睦,來源於我對於自己的責任
其實整個世界一定是不公平的,這是一個男性社會,作為一個女性,想在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享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真的是要從男人們手裡奪的。我認為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跟男人們爭一小塊地方,自己美美的站在那兒,然後很漂亮的跟大家說,我跟你們差不多一樣。我們需要付出的有三點。第一,相信我一定要比他更勤奮;第二,一定要比他更聰明;第三個,一定要學會投降。投降是什麼概念呢,還是要學會撒嬌的能力的。因為所有的男性都有憐香惜玉的心境。在一定場合向男人投投降,示示弱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讓我們逮到機會,我們用我們更多的勤奮,我們用我們更聰明的智慧贏得一份天下。

藝術人生

《藝術人生》中對話妙語連珠,解讀各自人生態度
圖片圖片

一位是因《百家講壇》而走紅的北師大教授于丹,另一位則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核心創作團隊中唯一的女導演、也是“印象”系列實景演出的實際操作和執行者——王潮歌。
一開始,“熱場”從她們的衣著打扮切入。王潮歌說誇她的智慧不如誇她的漂亮,于丹言“我們倆光剩智慧了嗎?”爆出了王潮歌一次外出28天帶了28套衣服不重穿和于丹上課絕大多數時間穿牛仔褲和裙子的軼事,有趣而真實。關於于丹、王潮歌的相識過程,于丹挺喜歡王潮歌的作品有一種不像女孩的玩意兒,它大氣特別蓬勃,“很久很久就沒有見上過面,可覺得特別熟”,“冥冥之中非常相親相愛”。而王潮歌說她們初次相識真的非常巧合,很幸運,覺得等了很久似的。于丹、王潮歌的共同點是小時候對文學感興趣,喜歡“玩”:一個六七歲就開始玩詩,一個大學沒畢業就玩出一個劇本,玩得很高雅。王潮歌把工作和玩完美結合,“很聰明”,“很有境界”,對文學的痴迷讓自己認為不可能不是一個作家。于丹作文根本不要努力,後來居然把博士也念下來。由於她們的偏科,數學不好,對數學特別糊塗,出現過補課、補考的經歷。正如于丹說的“有超乎常人好的地方,也有超乎常人差的地方”。

于丹王潮歌互相欣賞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位傑出女性——教授于丹和導演王潮歌在《藝術人生》的“春天的約會”訪談中,若不是主持人朱軍“忍痛”收尾,她們妙語連珠的對話還要繼續下去,觀眾連連感嘆“
圖片圖片
沒聽過癮”。于丹、王潮歌是“有丈夫有孩子有事業”,並充滿表述欲和表現欲的女人。回顧她們的藝術旅程,通過對事業、家庭、朋友、孩子等方面鮮活地講述,解讀她們人生的態度。
王潮歌說,當她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于丹的節目,心裡的感覺是“她幫我報了仇”。“我買了一輛紅色的跑車,自己得意得不行,開著車在街上跑。很多人問我你傍了誰。”王潮歌說,看到于丹之後她覺得,終於有一個人可以和自己一起向世界證明,“我們真的是憑自己可以立足在這個社會上,可以掙踏實錢,吃乾淨飯,我們不靠別人。”
除了在男權社會裡為自己拼出了一塊天地外,于丹和王潮歌還在生活中盡情享受女人的各種角色。于丹說,“為人女、為人母、為人妻,不累,就是你能夠享受這份情,你得到的永遠比付出的多。我每天聽著我們家嘈嘈雜雜,老的吵,小的鬧,我心裡踏實。”而王潮歌更願意以一種旁觀的態度和家人相處,“我經常看著女兒,她是另外一個人,雖然她從我這兒出生,但是我無法決定她的性格,也無法決定她的人生。實際上她只是暫住這兒18年而已,18年以後她展開小翅膀就飛了。她願意供我,是我的福分;她不願意,我也沒辦法。我觀看她,比我去插手要美好。”
在處理朋友和同事中間的關係時,王潮歌語出驚人地把他們全都歸類為“對手”,“我的朋友、上級、下級一樣,全都是對手。我覺得只有在對手之間才能產生真正的友誼。”雖然這個“全民皆對手”的論調聽起來多少有點尖銳,但王潮歌的這份坦白和直接卻為她贏得了不少掌聲。相比之下,自稱“個體戶”的于丹的回答則要溫和的多,“我要說我沒有對手,你剛才說人人都有對手,我滿腦子就想,誰是我的對手呢?現在我還沒有想到誰是我的對手。”
圖片圖片

在於丹、王潮歌口若懸河的對話中,她們以不少鮮為人知的經歷和感悟即興評價自己“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為人友、為人下級、為人對手”人生六面的角色體會,坦率真誠而動人。兩人有驚人相似之處,都在學校戀愛,一個比較大膽跟自己的師兄戀愛,一個更大膽地跟自己的班主任戀上了,結果是家庭都挺和諧、美滿和幸福。“我媽生我是剖腹產,我生女兒也是剖腹”的于丹,更會在血緣關係中“得到的比付出的多”。生女也是剖腹產的王潮歌“所有該盡的義務我都盡到”,有時候我還能添給他新的光榮”。對話的最後,于丹寫下“溫暖、樸素和天真”,王潮歌寫下“智慧、善意、信命”影響她們最深的三個詞推薦給大家,言簡意賅。

印象運營

2003年我跟另外兩個搭檔,樊躍和張藝謀,我們三個做一個演出,我們在兩條水系後面有12座山,那個自然風光很美,這是簡單的想法。叫實景演出,當時沒有人有這個意識,在水上搭一個
圖片圖片
平台,把山當成背景,把水當成舞台,就在這兒跳在這兒唱。很長時間我跟我的搭檔們有一個口號,做什麼不知道,不做什麼很清楚。培養出來的十幾年的老臉還在那兒唱,制式化的跳舞演員我們不要,法定的邏輯我們都不要,我們在這兒怎么唱怎么演,我們憋了很多年,特別苦。我們做的不是一個晚會,不是劇,沒有劉三姐的主角,沒有一個情節,就是一個大的行為,我們在江上看到的東西是很抽象的,就是一個感受,跟咱們今天企業家們所說的體驗經濟融合,很多人在那兒就是一個感受,問你還說不太清楚。說這個戲好看嗎?還行。怎么好看呢?挺好,說不太清。結果這一句話就成了生財的印鈔機,得你自己去看。這樣口碑一傳去的人就很多了,大年初二我們才開演第一場,一個晚上六千人,演兩場,座位只能坐進去2700人,但是還有300張站票,最低票價是188,最高的是688。成本非常低,男演員全部是當地捕魚的,我們這些老漁民白天下江捕魚,有的是瓦匠、泥匠,晚上在江上做你平時做過的事,女演員都是很普通的女孩子,有當地的也有偏遠山區的,辦了一個學校白天給她們上課,晚上幫我們演出。我被陽朔這個地方譽為有德行的人,所謂積德,我們養活了這么多的演員,跟我密切有關係的人我的劇務、道具、服裝,養活了他們,同時養活了另外一大批人,一到陽朔有好多婦女賣軍大衣,賣望遠鏡的。陽朔縣城整個面貌變了,原來自然遊客是60萬人,以前來這兒看看景色就走了,為了看演出還得留宿,我們吞掉50萬人,以前陽朔只有一家四星級賓館,已經七八家了,各種各樣的酒店、商鋪、飯館還有房地產。
陽朔本身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環境都因為這個演出有了巨大的改變,因為這個改變反饋給我們三個導演一個思想,原來小手一點能成金,原來咱們不是只能幹讓人家厭煩的事情,一看讓人家換台的事情,原來我們的藝術有可能變成商品的,原來這種商品是可能被很多人喜愛的,原來我們這種喜愛不僅僅在這兒,也許在那兒都可以有的。這種思維就灌到我們的腦子裡面,大家可能會看到另外兩個印象作品,一個叫印象西湖,一個叫印象麗江。
美國的《獅子王》是一個卡通片,也是一個音樂劇,四年賺了27億美金。風險小、見效快,並且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人的生存尊嚴。很多人有怨言,政府的難處,我們要什麼什麼政策,企業家一個個很心靈純潔,而且有很多的責任感,其實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可能能夠滿足人的心境。我們在美國大都會做這個歌劇,為什麼大都會150年來第一次選華人張藝謀導演,我是執行導演,我們還有一個搭檔做舞美設計,譚盾是作曲。為什麼請一個華人去那兒演出?因為它沒落了,它完蛋了,美帝國主義有點不行了,美國人導的歌劇老頭都打呼嚕,他們非常希望異域的文化思想給他們衝擊,中國人真的是很牛,請我們去的規,我們首演是12月22號,我們中國人的戲會在那兒演。美國人的錢根本看不上的,在中國掙的比那兒多,我們覺得有點民族自豪感。
有的時候你要分理處,就像我們絕對是處女地,就這么一個《印象劉三姐》,其它地方還都在弄一個舞劇拿一個五個一工程獎回到家還很美,我覺得可能有一個分流,那個時候這種文化產業可以遍地開花的時候,可能我們的腰桿會更硬,用我們的文化侵略他們,他們用麥當勞侵略咱們,咱們也用這個侵略他們一把。大都會的盈利模式是基金形式,劇院的成立形式不許你賣票盈利,盈利是非法的,就是有錢的人投錢,他們慢慢花。平衡了,我認為這樣中國文化的發展空間才更大。”

創業獨白

在2013蛇年央視財經春晚《中國夜》晚會上王潮歌和噹噹董事長俞渝以及依文服飾董事長夏華一起出演了一個獨幕劇,講述自己的創業艱辛和對未來的希望,引起了很多創業者的共鳴:
從明天開始,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開始,我希望我能夠按時吃飯,按點睡覺。
從明天開始,我希望有一本書,他能陪著我靜靜的入眠。
從明天開始,我希望我能夠每年或者每半年做一次體檢。
從明天開始,我希望我身邊的朋友不是在看我發火,而是因為有了我感覺到快樂。
從明天開始,我希望,整個的人間,因為有了我們這樣中年的,正在努力的女性而感覺到祥和美好
從明天開始,我想我和木蘭匯的女伴們會更加的努力,為這個社會,貢獻我們自己。
從明天開始,希望所有人看待我們的眼光,不是女強人,不是厲害的企業家或者是正在拼搏的讓丈夫孩子和所有人都感覺到缺失的女人,希望你們看到我的美,希望你們寬亮我們。
大家過年好!

人物逸聞

聰明時尚且個性理性

但王潮歌又知道在強勢男人面前偶爾的示弱,表現一點兒美麗女人的嬌柔來換取男人的諒解,對自己的聰明她說:“聰明已不是我的優點了,就像我臉上的痦子,它是我的一個特徵。”這種獨特的聰明也體現了她個性的張揚。工作之外王潮歌的裝扮很女人很嫵媚,和實景演出導演現場的打扮判若兩人,工作之外喜歡買各種時尚衣服和鞋,臉上用的是各種世界頂級化妝品,作為服裝時尚界的導演自然衣著打扮也同樣引領時尚。在美國大都會導演多明戈主演的歌劇《秦始皇》時,她48天換了48身衣服,在家裡她專門用一個二十多平米的房間來放衣服,但也只能放一季的,衣服多到她自己都有些內疚,她說買衣服是她減壓的一個方式。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敗走好萊塢,但這部的電影中服裝的盛大場面的豪華氣勢讓它意外的獲得最佳服裝獎的提名,其實裡面就有王潮歌的功勞。但對於出名和展現自己她又很理智,青歌賽熱播後原生態歌手引起高度重視,2007央視春晚總導演金越觀看了她執導的《印象·麗江》的演出,對其中的原生態節目很感興趣,但王潮歌卻理智的對金越表示,節目是外景形式很難進入演播廳里來婉拒,這種與很多人挖空心思進春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現了王潮歌的理智

成功之源

王潮歌從來都是個“場面人”,她在任何公開場合都能迅速成為焦點。不僅是因為她愛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更是因為她有能做“青年導師”的口才。任志強戲稱她為“語言有特點”的“人民藝術家”,馬雲則送給她“女馬雲”的綽號。央視《開講啦》節目做嘉賓,她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表情生動,氣場強大,竟也在微博上紅了一把。
當然事業也很成功。作為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編劇執導了“印象”系列演出,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先河。
王潮歌坐在記者對面,一襲黑衣作導演標準打扮,身形瘦削的她剛剛結束完《又見平遙》的首輪演出。這次,她肩挑了從策劃到導演所有角色,而張藝謀不再出現在劇目單上,以往他總是擔任總導演或者總策劃頭銜。他們基本都這么分工的,張藝謀和樊躍負責整體藝術風格的把握,她負責具體執行。而十年後,張藝謀“隱退”了,“印象”系列和王潮歌卻一起成熟了。
身在一個基本全是男人的圈子內,王潮歌憑什麼跟他們平起平坐,甚至讓他們相信女人的手也是可以“挑重擔”的?王潮歌說,“說”是不行的,你得“乾”出來。因此她在零下十幾度的室外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從不叫苦叫累,可以在必要時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而且每一次做決定都果斷強勢並且最後證明是對的。王潮歌習慣用這種“剛性”的方式去贏得尊重,原因是她對自己極度自信。
“我爸就認為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我更好看的女人。”王潮歌認為這種自信首先來自於父親。王潮歌的父親曾經是《中國教育報》和《人民教育》的主編。他是那種在你數理化均不及格時只看到你語文全班第一就非常滿意的父親,是那種看到你幼稚的第一篇詩作會欣喜地稱讚你就是未來的艾青的父親。總而言之,他是讓王潮歌認為自己從小就是“天賦異稟”的人。
在愛情上,大三時王潮歌就成功以“美色、才華和聰明的引誘”俘虜了自己的班主任,結婚至今二十年一直恩愛。“從來沒有經歷過什麼失戀的挫折,談了一個男朋友就結婚了,而且一直沒離。”
聽起來,王潮歌的命太好了。但她認為自己所選擇的路在中國從來不是主流,她一直不服氣。比如,為什麼藝術家不能有錢?為什麼口若懸河能指揮“三軍”的女人就不是男人心目中的好妻子?“他們願意看到我們堅毅隱忍,以及甜美可愛,但當看到修飾漂亮的女人征戰商場,他們就從心裡嗤地一聲,女強人吧你們?他們就是腦子裡有一個對女性固定的標準,因為你不符合,他們就會不喜歡。”
王潮歌靠著這種不斷對傳統進行反抗而聲名鵲起。在面對投資人時,她始終保持一種“文化人”的自覺和對商業的“反感”,爭取了自己的定價權;而在媒體上,她呼籲女性要“獨立、自主”,“靠父母你可以成為公主,靠男人你可以成為皇后,只有靠自己你才可以成為女王。”
一個曾經採訪過她的媒體人如此評價:“如果你以為王潮歌這種以剛克剛的方式去跟男搭檔合作工作,家庭會不幸福,實際上卻相反,她們是深諳男性世界規則並且知道什麼時候該對抗什麼時候該妥協的人。”而另外一名她的同行則評價:“她是真正的強女人,善於駕馭各種男人,就連張藝謀這種個性極強的男人她也能合作十年,足見其情商。”
她說自己其實跟媒體所宣傳的“孫二娘”架勢完全不一樣,她會把父母、女兒和丈夫一塊帶著出差,會在適當的時候“示弱”,這種“示弱”並不僅僅是恰當而巧妙地讓身邊的男士擰開礦泉水的瓶蓋,而是“真弱”。“我有時候會沖樊躍大喊大叫,把我所有的火都沖他發。但我會跟他說,你得原諒我,我是女人,我這時候就是受不了了,我得減壓。”但她知道這一點反而會增進他們之間的信任,“樊躍會覺得,喔,那你還真是一個正常的女人。”
王潮歌認為女性在商業世界裡,尋求男性的幫助是一門有意思的藝術。“比如你在辦公室換水,你完全可以自己吭哧吭哧姿態特別難看地扛起水來換,你也可以選擇姿態優雅地請男同事來換,也許後者更受歡迎。當然你也不是不可以自己打開寶特瓶蓋,但要不要讓他們打開,選擇權在你。”她不是偏激的女權主義者,她懂得在這個男女共築的世界中游弋的技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