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楷

王憲楷

王憲楷,天然藥物化學家。畢生致力於天然藥物化學的教育和研究。1950年以來,比較深入地研究了40多種藥用植物,獲得近100種各種類型的生物鹼化學成分。其中31種為新生物鹼化合物,6種具有抗幾種人癌細胞的活性。1986年主編第一版《天然藥物化學》統編教材,為發展“天然藥物化學”學科和中藥研究起到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仍為發展我國的中醫藥事業竭盡所能。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王憲楷,四川省德陽縣人。1936年考入華西協和大學醫科,3年後轉入該校理學院製藥系。1942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並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理學士學位。同年到四川省合川縣衛生材料廠做化驗工作,不久至貴陽市高級醫士職業學校任教。1944年回成都華西協和大學擔任助教,1946年升任講師,1963年升任副教授,1979年升任教授,並擔任中草藥化學(天然藥物化學)教研室主任。任博士生導師,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兼任中國藥學會四川省分會理事及分會中藥及天然藥物分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成都分會理事、《藥學學報》、《華西藥學雜誌》、《天然產物》編委等職。1953年著《化學成分生藥學》;1952年著《生物鹼》;1965年著《植物成分分析鑑定(Ⅰ)生物鹼》;《植物成分分析學鑑定(Ⅱ)甙類、揮髮油》,人民衛生出版社約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出版。1963年著《藥用植物成分研究》,1975年著《中草藥有效成分研究中的一些參考情況》。

著作共約400萬字,論文80餘篇,主要研究生物鹼化學。於40多種中草藥中,發現並分離獲得近100種多種結構類型的生物鹼成分其中31種為新結構生物鹼,有5種新結構生物鹼成分分別具有抗3種人癌細胞(肺癌、胸腺癌和直腸癌細胞)的活性,另1種新結構生物鹼成分具有抗人胃癌細胞活性。

技術成就

20世紀50年代,國內抗生素類藥物十分缺乏,1959~1960年內,在黃連複方的研究中,證明了黃連所含的小檗鹼化合物的抑菌效強,毒性低,抗菌譜較廣,為安全有效的抗菌藥物。於是篩選出含小檗鹼含量較高的三顆針根,這些植物所含小檗鹼,經證明都是以其鹽酸鹽形式存於植物體中,經水煮,浸液中加入少量食鹽,即可析出99%以上的小檗鹼。如此,創造出十分簡易的小檗鹼生產方法,推廣並輪訓了四川農村中的合作醫療單位工作人員,自行生產這種小檗鹼,不同程度地緩解了農村亟須的抗菌藥物問題,從那時起小檗鹼(民間叫黃連素)正式列為醫藥。農村中對有機磷農藥中毒的解毒藥阿托品十分缺乏。1960年發現四川省甘孜地區特產植物唐古特東莨菪,經反覆研究,研究出於其植物浸膏中以一步溶媒法生產出高純度的l-莨菪鹼。並設計了一種雙向逆流分配器,使原料浸膏與溶劑相對反向轉移,連續提取出高純度的l-莨菪鹼,再轉化為阿托品(dl-莨菪鹼)。這一生產過程,曾介紹與成都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1963年再次介紹與昆明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獲得很好的效果。以上兩項科研成果,曾受到四川醫學院院長劉承昭教授高度評價和表彰。1958年從事毛地黃毒苷的生產研究。氧化鋁柱層析,一次可獲得高熔點240~241℃,高效價1克等於1 030.7國際單位的產品毛地黃毒苷,其熔點高於E.Merck公司出品的熔點12℃。該研究獲國家衛生部獎狀和獎章。

1958年,本人於打破碗花花中獲得白頭翁素、原白頭翁素,並在威靈仙,茴茴蒜中獲得原白頭翁素。證明為殺滅蛆蟲的有效成分。並做了股癬、足癬等臨床試驗,療效較好。

在分離方法的研究中,對液—液萃取方法進行了深入系統地研究,創製了輕溶媒轉移的逆流分配器、重溶媒轉移的逆流分配器、雙向轉移的逆流分配器、螺鏇液滴逆液分配器和用於沙氏提取器中的輕溶媒、重溶媒提取器,這些裝置在實驗過程中都獲得很好的分離效果。為了植物細胞中的化學成分結構不致在濃縮浸液時因溫度過高,加熱時間過長而分解破壞,或產生結構上的變異,特設計了“實驗室用管狀薄膜式蒸發器”,這一設計使濃縮的浸液,在每毫升受熱時間縮短為0.17秒,受熱溫度在45℃左右,減壓為4.5~5mmHg。

在層析方法的研究中,吸附劑紙層析分離法,以及結合電泳的分離法。對植物成分的分離,純化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石菖蒲同一品種,因產地不同,其揮髮油成分差異很大。按其成分,至少可分為6個化學類型。成都產石菖蒲揮髮油,存在輕油和重油二種。為此設計了一種可以同時分別測定收集輕油和重油的裝備,置於沙氏提取器中,可很方便地準確測定收集兩種揮髮油,將所獲得的這兩種油分別進行氣相色譜—質譜分析,發現這兩種油的組成一致,只是β-細辛醚的含量不同。重油中含量較大為36.7%,輕油中含23.8%。同時根據鹼催化重排反應,順式的細辛醚轉為反式(α)細辛醚的規律,對比催化反應前後的氣—質譜中,保留時間先後兩個分子量208的面積峰的增減而進一步確證兩種細辛醚的存在,因此確立成都產石菖蒲為β-細辛醚化學型。

黃芩(唇形科),抑菌成分的分離研究中,於黃芩中獲得黃芩苷C15H10O5和黃芩素C16H12O5二種結晶成分,確定前者有顯著的抗菌作用,後一種效果不明顯。

大黃的研究,將大黃中的蒽酯衍生物及非蒽醌衍生物分別分離。結果證明蒽醌衍生有熔點216~218℃,246~247℃,300℃以上的化合物,及大黃酸具有抑菌效。未獲得蒽醌衍生物的苷類。

甘草抗菌成分的研究,發現甘草栓皮的水浸液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醇溶物中,經過陽離子交換劑,Al2O3柱,收集黃色粉末具有較強抗菌效,熔點300℃以上,醇不溶物經Al2O3柱層析,仍獲得具有抗菌效的成分。

簡歷

1916年9月17日 出生於四川省德陽縣。

1936-1939年 在成都華西協和大學醫科學習。

1939-1942年 在成都華西協和大學理學院製藥系學習。

1942年 四川省合川縣衛生材料廠,做化驗工作。

1942-1944年 貴陽市高級醫士職業學校任教。

1944-1946年 華西協和大學藥學系任助教。

1946-1950年 華西協和大學藥學系任講師。

1950-1963年 四川醫學院藥學系講師

1963-1979年 四川醫學院藥學系任副教授。

1979年 四川醫學院藥學系任教授。

主要論著

1 王憲楷,李美蓉,塗茂利.川產黃連的形態組織及組織中小檗鹼分布的研究.(黃連研究第一報)—四川醫學院學報,黃連專輯,1959,1:1.

2 王憲楷,楊培全,陳新民.川產野(黃)連根莖中生物鹼(黃連研究第四報).藥學學報,1964,6:382.

3 王憲楷,楊培全,陳新民.石柱(黃)連根莖中生物鹼的研究(黃連研究第五報).藥學學報,1964,6:390.

4 王憲楷.黃連原始狀態生物鹼成分的逆流分配法研究(黃連研究第六報).中國藥學會,1962年學術論文集,1963,9:103.

5 王憲楷.管式逆流分配器.藥學學報,1963,10(8):510.

6 王憲楷.實驗室用管狀薄膜蒸發器.藥學學報,1960,8(1):5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