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壽

王德壽

王德壽是我國一個研究生物的動物學家,曾擔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中國魚類學會會員和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等職,近幾年發表的很多論文被SCI收錄。

基本信息

簡介

1964年9月出生,西南大學教授,動物學、水生生物學、水產養殖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重慶動物學會秘書長,中國水產學會水產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魚類學會會員,水產科學重慶市首屆學術科技帶頭人,淡水魚類資源與生殖發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魚類的生殖和發育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魚類生殖與生長調控方向帶頭人,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經歷

1981.09-1988.07西南師範大學學士、碩士;

1993.09-1996.07中山大學博士;

1988.06-至今西南(師範)大學副教授(1993)、教授(1998)、博導(2003);

1998.07-1999.08以色列Bar-Iran大學博後;

1999.09-2000.09荷蘭烏德勒支大學訪問學者;

2001.06-2001.09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2001.11-2007.10日本國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合作研究.

學術成就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對長江流域中的鮎形目魚類進行了套用基礎和開發研究工作,內容涉及年齡與生長、食性、繁殖、胚胎髮育與胚後發育、生殖的神經內分泌調控、人工繁殖、性別決定與分化等領域。對大鰭鱯和粗唇鮠的生物學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並獲得該魚人工繁殖的成功。提出以新型魚類催產劑取代類似物加腦垂體的方法誘導經濟鮎魚人工繁殖並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實際套用。在南方鮎、長吻鮠的苗種生產和養殖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主要以重要養殖魚類羅非魚和南方鮎為研究對象,從事魚類性別決定與分化和生長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在芳香化酶的表達調控、減數分裂的控制、生長激素及其受體和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1、從硬骨魚類克隆了一系列在性別決定通路上起重要作用的基因,首次提出轉錄因子通過調控芳香化酶的表達、控制雌激素水平而影響魚類性分化方向的假說,並用離體和在體研究加以證明(MolecularEndocrinology為闡明脊椎動物尤其是魚類性別決定與分化分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2007;BBRC),2004,第一作者;JournalofEndocrinology(JOE)2007a;FBP2009,通訊作者2、從羅非魚等硬骨魚類克隆了類固醇合成途徑中居於核心位置的關鍵酶P450c17a-II,發現它才是真正參與魚類配子成熟誘導激素合成的酶,進一步闡明了魚類類固醇合成途徑和分子機制,並提出它可能與早期減數分裂調控相關(Endocrinology2007,指導博士生完成,排名第二;BBRC2007,同等貢獻作者)。此外,還克隆了羅非魚和南方鮎生殖細胞和減數分裂的多種分子標記,為闡明魚類減數分裂調控機制及其在脊椎動物的演化趨勢奠定了基礎。

3、提出硬骨魚類普遍具有不同基因編碼的兩種GHR(JME2006,同等貢獻作者)、PRLR(JOE2007b,通訊作者)和三種IGF(BBRC2008,第一作者)的假說並加以證實,提出在魚類性腺中可能存在特有的“GH/GHR/IGF-3”軸以解釋魚類性腺生長既依賴於身體生長又獨立於身體生長的分子機制;此外還克隆了多種轉錄因子(BBRC,2002,2004;2006,第一作者)和類固醇合成酶的複製基因(JME2003;2005,同等貢獻作者),開闢了魚類生殖和生長研究的新領域。

近5年共發表SCI收錄論文3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11篇,同等貢獻作者3篇。論文被他引200餘次,單篇他引最高37次。近年來5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發言,現為多種國內外學術雜誌特約審稿人。主持863項目和973子課題各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重點項目和省市課題5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