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承

王宜承

王宜承,機械工程專家、機械工程教育家。畢業院校是清華大學,中國球墨鑄鐵的開拓者之一。成功的把球墨鑄鐵實驗室研究成果套用於規模生產。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倡導理論基礎課、專業課與生產實習相結合的教育方法,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鑄造專業人才。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王宜承 王宜承

王宜承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他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理論聯繫實際,50年代學蘇聯時期,非常贊成蘇聯教學計畫中的理論聯繫實際,既重視理論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又有專業課、實驗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的作法。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滿腔熱情,誨人不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鑄造專業人才,桃李滿天下。從50年代起,王宜承就積極培養鑄造專業的研究生,是國內最早的研究生導師之一。 80年代他又是中國第一批博士生指導教授,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鑄造博士研究生。他十分關心中青年教師的成長,親自指導中青年教師的學習和研究。在研究方面,他特別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是科學的源泉。他教導大家要解決生產問題,強調要從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工程實際問題中選擇研究課題。他對研究生的學習,安排得很緊,要求他們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定期檢查工作進展情況,要求總結前一階段工作和提出下一階段工作的打算,啟發式的提出問題,引導深入。要求多接觸實際,強調要自己動手。多次說到別人磨和拋光的金相樣品,他不看,一定要親自磨拋才看。他說曾吃過一次虧,一個學生無意中在樣品磨麵上用手指印了一下,顯微鏡下似乎出現異常組織,請他辨別,他一再告誡要吸取這個教訓。理論上的探討是在大量實驗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自己深入到實驗的全過程,才能對每一個數據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從數據中分析出有根據的、對產品開發有價值的結論。如果不接觸實際,僅僅局限於理論分析,往往會得出荒謬的結果。

他經常教導對任何事物都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勇於探索,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特別重視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是乾任何工作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他自己一直是這樣做的。有一次他去鞍山鋼鐵廠視察。應邀給工程技術人員作學術報告,他雖是一位知名的冶金教授,學術造詣深厚,知識淵博,有豐富的經驗。但他卻不是只聽所反映的問題。他花了幾天時間下生產車間,對軋輥、鋼錠模作了實地考察,從它們製造過程、使用過程、維護情況的每一個細節作了詳盡的觀察和分析,並對它們的報廢作了仔細了解。然後準備了個針對性極強的報告,從實踐到理論作了生動的報告,受到與會聽眾極大的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