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子

王夫子

王夫之  (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又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他所生活的時代,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而以民族矛盾為主的社會背景上,又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四次“百家爭鳴”的高潮。他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鬥精神,以開“六經”生面而振興民族為己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創見的大師,其學術成就精深博大。他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闡發其精華,不僅在自然觀、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論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在心理學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別致其新”,達到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階段。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夫之從氣本體的唯物一元論出發,提出了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關於形神關係。他對《周易》,老莊之學,佛學及西學都曾進行過深入鑽研,在發揮古代“氣一元論”唯物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強調“天地之化日新”,反對在“勢之必然”的歷史運動之外談論“天命”“神道”“道統”對歷史的主宰。他肯定心理離不開人的形體:“心之神明,散寄於五臟,待感於五官”(《尚書引義》卷六)。關於心物關係,他認為心理離不開外物的影響,必須“內心合外物以啟覺,心乃生”(《張子正蒙注》卷九)。他還初步觸及到心理與活動的關係,認為人的心理只有“晝夜用而不息”才能發展,人的才能“以用而日生”,人的思維“以用而不竭”(《周易外傳》卷四)。在人性論問題上,他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命題,指出人性不是“一受成型”,而是“屢移而異”,“未成可成”,“已成可革”(《尚書引義》卷三)。因此,他就特彆強調“習與性成”,肯定隨著習的形成和發展,性也一起獲得了形成和發展。

主要成就

王夫之根據自己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對人的各種心理都作了比較正確的解釋。在認識過程方面,他肯定認識的基本條件是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覺乃發”(《張子正蒙注》卷一)。認為耳目之官是重要的,“無形無象”的心“必依所嘗見聞者以為影質,見聞所不習者,心不能現其象”(《張子正蒙注》卷三)。但耳目之知也有局限性。它猶如鏡子,只能見物之影,不能見物之理;在認識外物時,必須既用耳目,又用心思,才能獲得既見影又見理的完全知識。關於知行關係,他建立了“行先知後”、“行可兼知”、“知行相資以為用”、“知行並進而有功”的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學說,達到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知行觀的最高峰。在情、欲問題方面,他不同意“性之生情”的說法,認為人初生只有“甘食悅色”一類的“好”,然後在此基礎上“蕃變流轉”,而逐漸發展為喜、怒、哀、樂、愛、惡、欲種種情感。他把欲依次分為聲色、貨利、權勢和事功4種。他反對宋儒“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提出了“理欲合性”,即天理和人慾都合乎自然的見解,從而肯定人們對待情慾的正確態度,應當是遵循“□矩之道”,“整齊其好惡而平施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一)。在志、意問題方面,他認為志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本質特點,其基本命題為,志是“人心之至”、“心之所期為”;意是“因事而發,欲有所為”。志與意相較,其各自的特徵是:意是“因一時之感動而產生”,志則“未有事而豫定”(《張子正蒙注》卷四);意“乍隨物感而起”,鏇起鏇變,志則“事所自立而不可易”(《張子正蒙注》卷六)。在智、能問題方面,他說:“以性之德言之,人之有知有能也,皆心固有之知能,得學而適遇之者也。”(《讀四書大全說》卷三)“心固有之知能”,系先天因素;“得學而適遇”,系後天因素。可見他明確主張智、能是在先天的“固有知能”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的“得學而適遇”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主要作品王夫之著述甚豐,但全部著作生前均未刊布。他的遺著有100多種,400餘卷。其中論及心理學思想較多的,有《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尚書引義》、《思問錄》、《俟解》和《四書訓義》等。

船山全書單冊介紹拾補及冊十目錄

船山全書第三冊詩經稗疏(附考異·叶韻辨)、詩廣傳《詩經稗疏》以清同治四年金陵刻本為底本編校;《詩廣傳》以解放後中華書局本為底本編校:本冊共收王船山研究《詩經》的全部著作兩種,即《詩經稗疏》(附考異、叶韻辨)和《詩廣傳》,共十一卷,反映了王船山精深獨到的見解。

船山全書第九冊說文廣義

《說文廣義》是王夫之關於文字學的唯一著作,其主旨在於闡明漢字文字的正確書寫。其內容以六書之準則為依據,以解《說文》名字之本義,再廣釋其引申,假借名義。

船山全書第十一冊宋論·永曆實錄·籜史·蓮峰志本冊包括宋論十五卷;永曆實錄二十六卷;蓮峰志五卷。

船山全書第十二冊

本書包括:張子正蒙注、思問錄、俟解、黃書、噩夢、識小錄、搔首問、龍源夜話。

船山全書第十三冊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相宗絡索愚鼓詞船山經義船山全書第十四冊楚辭通釋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