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西王集團董事長]

王勇[西王集團董事長]

出鄒平縣城往北十里路,有個聞名遐邇的小村,叫西王村。村裡有位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臉龐,樸實而又精明的能人,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鄉鎮企業科技進步先進工作者”、“全國鄉鎮企業質量管理先進工作者”、“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個人”、“山東省十大財經風雲人物”、西王村黨委書記、西王集團董事長王勇。

基本信息

簡歷

王勇1971.03-1983.10鄒平電業局工作;

1983.10-1986.10鄒平縣韓店鎮西王村委會主任;

1986.10-1993.03鄒平縣韓店鎮西王村黨支部書記、西王福利油棉廠廠長;

1993.03-1996.03鄒平縣韓店鎮黨委委員、西王村黨支部書記、西王實業總公司總經理;

1996.03-1998.11鄒平縣韓店鎮黨委副書記、西王村黨支部書記、山東西王集團公司董事長;

1998.11-2000.06鄒平縣韓店鎮黨委副書記、西王村黨支部書記、山東西王集團公司董事長、

北京先鋒糧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2000.06-2001.03鄒平縣韓店鎮黨委副書記、山東西王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北京先鋒糧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2001.04-2003.02鄒平縣韓店鎮黨委副書記、山東西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北京先鋒糧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2003.02-2006.03山東西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2006.04-2007.05西王村黨委書記、山東西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7.05-至今西王村黨委書記、西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山東省人大代表、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發酵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山東省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濱州市民營企業協會會長等。

辦企業

西王集團董事長 王勇西王集團董事長 王勇

20年前,西王名不見經傳,是個地地道道的窮村。雖說搞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但除了糧食是棉花,集體沒有工副業項目,農民面對黃土背朝天,雖然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可口袋裡仍然沒錢,窮根未除。

1986年,新一屆黨支部成立,辦麵粉廠發家的王勇當選為支部書記。面對全村老少爺們期盼的目光,他想:外地不少村這幾年都富了,他們又沒有三頭六臂,還不是依靠黨的政策!要發展,就得解放思想,抓住機遇,臥下身子乾一場。

窮村辦企業,談何容易?首先村里沒有錢,怎么辦?王勇確實犯了難。經過反覆考慮,王勇毅然決定將自己經營多年價值20萬元的麵粉廠無償奉獻給集體,從此西王有了村辦企業。為了把企業搞活,王勇根據本地是產棉區的特點,決定把企業辦成油棉廠。缺技術,就因陋就簡自行設計安裝設備,缺乏資金,王勇帶頭去向親戚朋友借。1987年6月,投資40萬元的西王油棉廠投產,當年獲純利23萬元,1989年產值達到1300萬元,純利100萬元。1990年,他們又建起了年產3000噸的澱粉廠,成為當時全省同行業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之一。

如今,西王村現已擁有6家民營企業、15家三產企業,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8.2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8.13億元,利稅5.02億元,出口額5308萬美元,年底總資產達54.31億元,先後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明村”等。

“吃螃蟹”
王勇王勇

王勇意識到,光靠滾雪球進行資本積累的方式發展太慢,“發展慢就會落伍,不進則退!”西王如何發展,這是他魂牽夢繞的“哥德巴赫猜想”。他看到,全世界到處都有辦企業成功的經驗,但卻沒有直接套用的公式。1994年,為了壯大企業規模,積累資金,西王出資52萬元,購買了無錫化工學院“發酵法製取甘油”專利技術,投資2400萬元,新上了年產1000噸的甘油廠,將這項先進技術套用於工業化工生產。剛投產時一噸甘油能賣到一萬多元,頗讓西王人高興了一陣子。誰知市場風雲變幻莫測,僅一年的時間,甘油價格驟然跌至每噸不足萬元,大大低於生產成本,產品積壓,工人放假,幹部思想不穩,十幾名骨幹跑到外地給人家乾。西王陷入了非常困難的境地。

面對困境與危機,方顯能人睿智。王勇把黨支部一班人叫到一起商量對策。經過深思熟慮和激烈的討論,王勇果斷地拍板:改!1997年3月,他們利用甘油廠發酵設備轉產谷氨酸的方案通過專家論證。當年國慶節,年產5000噸谷氨酸生產線投產,產品暢銷,甘油廠3000萬元資金得以盤活。到1999年,實現產值6000萬元,利稅900萬元。

大凡企業家,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耐寂寞,不甘平靜,善於突破自我。1997年,王勇衝破陳舊的觀念和“守攤子、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縛,以敢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參股了北京先鋒糧農,2000年9月先鋒股份滬市成功上市。一個村辦企業,竟然能與北京的大企業捆綁上市,在當地引起了轟動,不亞於發生了一次“地震”。

上市後,先後有7000多萬元資金流入西王,使集團的規模迅速膨脹。2000年,西王這支“游擊隊”又成功購併了建廠40多年的大型國營企業——山東碧雲洞集團公司。隨後,參股組建了鄒平頂峰熱電、西王沙渥拉等中外合資企業。2005年12月9日,西王糖業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資6.1億元港幣,實現了與國際資本接軌,搭建起參與國際競爭的平台,企業跨入了快車發展的高速路。西王集團現已擁有總資產64億元,職工5000餘人,主要生產澱粉、澱粉糖、賴氨酸、玉米油、碧雲洞礦泉水、范公白酒、飼料、酵母、鋼鐵等。年加工玉米150萬噸,年產100萬噸澱粉、100萬噸澱粉糖、8萬噸賴氨酸、15萬噸玉米油,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遠銷亞、歐、非、澳的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5.1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5.15億元,利稅4.05億元,出口創匯3248萬美元,列山東省工業100強企業第74位。2006年5月西王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糖都”稱號,6月相繼被授予“中國食品物流示範基地”。

引賢才

當今,欲取勝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第一要素是人才。王勇的高招就是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引進人才、用好人才。

為了適應西王的發展,王勇探索多種用人之道。他打破的傳統的用人觀,敞開西王人寬闊的胸懷,引進了20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13名碩士、博士(其中一名洋博士),外聘了100多名層次較高的管理、行銷、技術人才加盟,形成了具有西王特色的“人才窪地”。引進人才同企業文化、循環經濟一起,成為西王集團在社會上被人稱道的“三大法寶”。

王勇以獨特的視覺和方式對待人才。他建立了“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機制,對人才做到“信任、放權、支持、監督、激勵、包容”,營造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他通過“三換”總經理,每次都“換”來企業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文化和新的管理模式,促進了“四個結合”,即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結合,中央企業與村辦企業的結合,高級知識分子與農民工的結合,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企業逐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實行了法人治理結構,推動企業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

培養什麼樣的幹部,關係企業發展的命運。“健康、靈敏、大膽、激情、毅力、品德、能力、知識,這八項是做一名合格幹部所必須具備的標準”,王勇在一次廠長以上幹部會議上的講話,為建設高素質的幹部管理團隊,鍛造一流的職工隊伍指明了方向。

創新路

西王王勇西王王勇

放眼世界,頂級優秀企業都在不斷更新著思維觀念和運營式。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全國澱粉糖二十強第一的西王集團如何謀求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如何把握客戶價值和供應鏈價值變化的規律,如何實現對績效、流程、信息三個系統的關鍵性控制,從而使企業迅速而簡單有效的得到控制,進入真正的高額利潤區?王勇在思考,在決策,在行動……。

觀念創新,技術創新,是西王集團的強項。技術中心研發的臥式連續結晶新工藝技術項目和結晶果葡糖,先後通過了省部級科技成果鑑定,在國際上首創利用結晶母液發酵生產賴氨酸技術等。結晶果葡糖研發成功,將引領中國製糖業掀起一場新的革命!現在已有29項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其中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西王集團被評為“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先進單位”。技術開發中心被確定為省級技術開發中心、中國發酵工業協會葡萄糖質量檢測中心。

多少年來,王勇始終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一種境界,一種人生的追求。他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項目。企業逐步建立起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在玉米深加工過程中形成了原料循環利用、產品梯次開發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水的零排放和沼氣發電再利用。2005年,西王集團榮登“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紅榜。

“抓效益、抓發展、抓作風”。他以全新的經營理念和品牌戰略,在企業中建立健全了管理系統和管理網路,重點進行了以成本、效益為主的績效考核,並通過了ISO9000族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西王、范公、碧雲洞商標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主導產品被評為山東名牌產品、免檢產品,結晶葡萄糖被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他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實行信息化管理,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爭創學習型組織,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1年山東百富榜

《山東商報》推出2011年山東百富榜,對山東境內的企業財富進行了全方位掃描。本次富豪榜的編制全部以公開發布的數據作為財富估值的依據,對於財富所有人擁有的上市公司中的權益市值,全部以2010年12月31日的收盤價作為基準,未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財富,採取多種方式綜合估值,最終從400多名企業家中篩選出了前面的百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