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黍螺

玉黍螺

玉黍螺是一組海生蝸牛。因其貝殼上有許多顆粒,像玉黍蜀因而得名。

基本信息

簡介

玉黍螺玉黍螺

玉黍螺有許多種,包括:扁平海螺、方格海螺、沼澤海螺還有斑紋海螺。普通的斑紋海螺生活在北歐沿岸和被滅的大西洋沿岸,長約1英寸(25毫米),寬約0.74英寸(19毫米)。

外形特徵

簡單的圓錐形,無水管溝。口蓋為角質,其內側無支持突起。雄性具陰莖,雌性

具彎曲而複雜的輸卵管。Lacuninae亞科棲息於淺海的海藻區;Littorininae亞科則是在淺海的岩礁和紅樹林的潮上帶。

具殼顏色多變,有黑褐、淡褐、灰白色,螺塔的開口大、尾端尖,貝殼面密布著波紋狀的螺紋,爬行時可見完整的眼、口、足、觸角。殼長約2cm,圓錐形,螺塔7層、殼薄,縫合深,螺肋密且粗,外型薄,內唇不發達,軸唇有白色滑層。

生活習性

美國粗紋玉黍螺美國粗紋玉黍螺

不同的玉黍螺生活在海岸的不同區域。有些玉黍螺生活在高潮線附近。低潮的時候,潮水退去,有些玉黍螺蜷縮進殼裡保持潮濕,也躲開捕食者。高潮的時候,潮水漲起來,玉黍螺從殼裡鑽出來吃海藻和小型植物。

玉黍螺不怕風吹日曬,能夠長期忍受乾旱的環境,但大部分的玉黍螺屬種類棲息在紅樹上,鹹水沼澤草上,流木或木頭上,少數住在較隱密的潮間帶岩石上。棲息在紅樹林上的數量較多,變化也多,高達5公尺的紅樹也可發現它的蹤跡,更喜歡棲息在漲潮就浮起來,可以曝露帶空氣中呼吸的樹上,似乎有磨練演化為陸貝之傾向,玉黍螺離開水面不吃不喝仍可存活二到四個月之久!但玉黍螺如果要演化為陸貝,它得將鰓退化掉,外套膜的一部分集中血管,也要演化成空氣的交換器,即“肺”,卵要由軟性膜變成石灰質的硬殼,這些演化可能要花上千萬年之久,因為軟體動物有六億年的歷史,而陸貝一億年前才脫離“苦”海登入的。紅樹林上的玉黍螺,以附著在氣根上的球藻類為食。對漲退潮特別敏感,這倒不是因鹽分或溫度變化的關係,而是對高濕度的反應。漲潮前就向樹上方爬行,開始退潮時就往下走到水面上而停步,為排泄時得進入水中。夏季是它的產卵期,這時儘可能不要去干擾或採集。通常幼貝的殼較薄而易碎。有時發現殼的某些地方特別厚,這是貝殼暫停成長或停止生長時所造成的,而再度成長時殼唇外邊就造成顯著的縱肋,否則他的厚薄應該從殼唇內側加厚。這種縱肋正常是一年長一條,但也發現過多達20條的標本,這倒不是他活了20年,殼上造成縱肋的原因,還可能因為產卵或排精時生長一時停滯所造成。棲息在紅樹林高位者貝殼較薄,低位者較厚。水質的鹽分及酸性不影響貝殼的厚薄,因為玉黍螺大多棲息在水表面以上的地方。

分布範圍

世界各地、印度洋太平洋、南非、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