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葉病毒病

玉米矮花葉病毒病

病原物為馬鈴薯Y病毒組玉米矮花葉病毒。簡稱 MDMV。。病毒顆粒體線狀,在電鏡下觀察病組織切片有風輪狀內含體。體外保毒期為24小時,致死溫度55~60℃,稀釋限點1000~2000倍。病株組織里的病毒在超低溫冰櫃保存5年後仍具侵染能力。玉米矮花葉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兩個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詹森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國已鑑定出B株系、O株系。

玉米矮花葉病毒病玉米矮花葉病毒

症狀

我國1966年在河南輝縣首次發現,接著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山西遼寧北京內蒙古也有發生。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葉基部細胞間出現橢圓形褪綠小點,斷續排列成條點花葉狀,並發展成黃綠相間的條紋症狀,後期病葉葉尖的葉緣變紅紫而乾枯。發病重的葉片發黃,變脆,易折。病葉鞘、病果穗的苞葉也能現花葉狀。發病早的,病株矮化明顯。該病發生面積廣,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簡稱MDMV,稱玉米矮花葉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組。病毒粒體線狀,大小750×12—15(nm),在電鏡下觀察病組織切片有風輪狀內含體。體外保毒期為24小時,致死溫度55—60℃,稀釋限點1000—2000倍。病株組織里的病毒在超低溫冰櫃保存5年後仍具侵染能力。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毒主要在雀麥、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該病重要初侵染源,帶毒種子發芽出苗後也可成為發病中心。傳毒主要靠蚜蟲的擴散而傳播。傳毒蚜蟲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穀纜管蚜、麥二叉蚜、麥長管蚜等23種蚜蟲,均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傳毒蚜蟲,吸毒後即傳毒,但喪失活力也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傳毒;染病的玉米種子也有一定傳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還可侵染馬唐虎尾草白茅畫眉草狗尾草、雀麥、牛鞭草、蘇丹草等。玉米矮花葉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兩個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詹森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國已鑑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過蚜蟲侵入玉米植株後,潛育期隨氣溫升高而縮短。該病發生程度與蚜量關係密切。生產上有大面積種植的感病玉米品種和對蚜蟲活動有利的氣候條件,即5—7月涼爽、降雨不多,蚜蟲遷飛到玉米田吸食傳毒,大量繁殖後輾轉為害,易造成該病流行。近年我國玉米矮花葉病北移大面積發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種和骨幹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氣候適於介體繁殖、遷飛等。二是種子帶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數大。經檢測81515、M017、掖107種子帶毒率分別為0.1%、0.13%、0.16%,8112為l.04%,7942的種子帶毒率高達12.6%,黃早4、478未檢測到種子帶毒。種子帶毒率增高,致田間初侵染源基數增大,在抗病品種尚缺乏情況下,遇玉米苗期氣候適宜,介體蚜蟲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傳播。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選用抗病雜交種或品種 如豐單l號,中單2號,農大3138,農單5號,新單7號,鄭單l號、2號,黃早4號,武早4號;魯單31號,丹玉6號,陝單9號,豐三1號,隴單1號,天單1號,武105,東泉11、12、13號,張單25l,中玉5號,冀單29號等。(2)在田間儘早識別並拔除病株 這是防治該病關鍵措施之一。(3)適期播種和及時中耕鋤草,可減少傳毒寄主,減輕發病。(4)在傳毒蚜蟲遷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時噴灑50%氧化樂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