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犀牛

玉犀牛

以犀為本摹作的玉器始見於戰國,但極罕見,今所知只有數件,主要的有如下兩件:一件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一件藏於洛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

簡介

玉犀牛玉犀牛
玉犀牛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一件,長25厘米,寬7.9在厘米,體扁平,鏤雕、浮雕和陰線飾紋並作,作張口露齒,垂首,上吻長尖且上勾,吻上有大小不同的兩角,梳形目,腦後有凸脊前彎,尾回卷,回爪足,身飾朵雲紋和臥蠶紋,呈伏臥狀,背中上側有橫列的三孔,可供穿掛用。
洛陽文物工作隊藏一件,長13.1厘米,寬6.5厘米,體扁平,以鏤雕、淺浮雕和線紋法琢制,兩面紋飾相同,形式與上述一件相似,唯身上所飾臥蠶紋和雲紋及爪足與玉犀背部僅有一圓穿等略有所別。

相關

除上述兩件作品外,另還見一件不詳收藏單位的作品。此器從拓片看,長15.6厘米,寬6.7厘米,形式亦與上述兩器同,唯體上所飾為轂紋和勾連雲紋等情況略異。此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戰國時一件原名雙龍(有的稱虎或螭虎)紋璜者,亦應定名為玉雙犀並體式璜為宜,原因是其上飾圖及形態與前述數件同,所不同的是此器作形,兩端各有一形式相同但朝向相背的犀首,兩犀之身則於璜的中央併為一體,璜下部的鏤空圖案似為雙犀變形且圖案化了的足等。
漢代玉犀較少,唯廣東廣州西漢初期的南越王墓中,出土一件原名玉虎者似也應名玉犀為宜。其形式風格等,與戰國玉犀極似,它很可能是戰國製作傳至西漢的,即使不是的話,也說明西漢玉犀只有地處南方,且當時已與漢王朝脫離鬧獨立的南越王朝才有生產製作。
玉犀自南越王朝後已消失,其歷史雖很短,但也反映也當時的社會面貌和藝術成就,主要有如下幾點:
①玉犀生產製作始見於戰國,最晚似延至西漢初年,此前與此後從目前情況看似無玉犀製作。
②此時期的玉犀,均體扁平而未見有圓雕器,且均有穿孔,器形較大,製作精美,代表當時玉動物和神異動物製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其用途似非佩而是一種理要場所的掛飾物。
③此期玉犀,形作垂首,張口露牙,吻上與額下有一或二隻短尖角,梳形目,四爪足,長卷尾,周身飾紋,計有朵雲紋、勾連雲紋、轂紋和臣蠶紋等,大多是單個為器,少數作雙犀並體璜形。
④此期玉犀雖較少,但有一些神異動物之形,亦有摹自犀中形態的局部器官合作而成的,如當時玉器上的辟邪等,其形式都或多或少有犀牛的身形特徵,是知當時的犀牛有重要的地位。
⑤中國不產犀牛,但從摹作的玉犀和同時的銅犀牛形態看,顯然是寫實之作,可知當時與中國以外的地區有密切的物質交往,一些珍奇異獸已傳入中國內地,其中包括犀牛。
 (圖)漢代玉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