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燁南巡圖

南巡畫卷繪製始末

康熙這次南巡江寧的主要日程安排是:二月二十五日蒞臨,接見當地官員等;次日謁祭明孝陵,“行三叩九拜頂禮”(參見《康熙起居注》P1841)。回江寧府接受當地官民的盛情奏請,比原計畫又多逗留了二日;二十七日巡察當地駐軍、親赴雞鳴山觀象台巡視等;二十八日繼續接見官員,並予以賞賜等;二十九日流連於淮水兩岸、體察世風民情等。三月一日啟程去鎮江。
該畫第十卷中描繪,康熙皇帝玄燁及其侍從是由句容城出發,經過南京南郊秣陵關後抵寧的。但見廣袤的大地上,山川民居,樹木橋樑,畦田相連,阡陌縱橫。農民在田間辛勤耕作,牧童放牛,農婦養禽,路上車馬人流絡繹不絕,路旁的小店則招攬生意。“過了正月半,大家把活乾”,江南的淳樸民風和早春繁忙的景象歷歷在目。
由通濟門入城以後,十里秦淮兩岸,官民雜居,歌樓舞榭,商肆林立,彩坊綿延。人們以“歡欣歌舞,華燈繡幕,盈蔽街衢”(參見《康熙南巡圖》畫卷第十卷卷首題簽)的節日盛景,恭迎康熙皇帝玄燁的駕臨。莊重典雅的夫子廟巍然屹立,毗鄰的貢院號舍整齊地排列著,通過科舉取士廣納天下飽學文士。聞名遐邇的秦淮燈舫也悠然地游弋在籠罩六朝煙水氣的淮水上。從利涉橋、文德橋到三山街、內橋等商貿繁華地帶,河房河亭雕欄畫棟,珠簾映水,富麗繁華。茶寮、酒家、點心攤、五穀鋪、肉鋪、藥鋪、衣帽行、布行、絲帛店、書店、字畫店、古玩工藝品店、漆具店、家具店、工具坊、當鋪、錢莊等鱗次櫛比,琳琅滿目,幾乎涵括了當時民眾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各個方面。街上人流熙來攘往,既有提籃挑擔、吆喝叫賣的,也有騎驢趕豬、抬轎扛匹的,還有的則逛街閒聊、甚至雜耍賣藝……
自揚吳築城將秦淮河分隔為內、外二水之後,外秦淮河就開始成為一條流動的河、繁華的河,乃南京水上交通要道和樞紐。從第十一卷中可見,由水西門到入江口、甚至沿幕府山的江面上,各類客船、貨船、漁船來來往往,穿梭不息。岸旁既有落帆停泊的江舸,也有啟航欲發的舟楫。碼頭上的人們上上下下,忙得不亦樂乎。
江南經濟、文化中心南京物產豐富,手工業發達,商貿興旺,“五方所聚”的盛況溢然紙上。眾多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濃郁的民俗風情也為城市生活平添了許多亮點。因此該畫卷真不愧為清初南京的《清明上河圖》。

地理形勝秀美如畫

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歷代畫家筆下的金陵山川佳色不勝枚舉。《康熙南巡圖》也再現了不少這裡的旖旎風光。其間大地復甦、紫樹留雲、萬松生煙,充滿了春天的大自然氣息。
畫卷上的鐘山如黛,紫氣東來,壯麗秀美,百看不厭。從雞鳴山到後湖(今玄武湖)一帶,湖光山色,棹舟出沒,岡巒起伏,塔閣寺樓分布其間。古樸雅致的雞鳴寺遠離塵煙,散發出縷縷人文韻味。這兒也曾是一些民眾聚居之地。春風吹拂,柳絲新綠,鳥語花香,鴨鵝泛水。雄偉壯麗的大報恩寺巍然屹立在外秦淮河的南岸,沿著西側城牆北行,淮水兩岸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從水西門至石頭城途中,“樹木交蔭,風物清美”(參見《康熙南巡圖》畫卷第十一卷卷首題簽),此景一直順江東綿延到觀音門(系明代南京外郭城門,在燕子磯旁)一帶。被譽為“長江三磯”之一的燕子磯突兀挺拔,英姿煥發。幕府山頭台洞一帶的古剎弘濟寺全景,則讓我們得以想見它昔日的輝煌景象。
玄燁泛舟駛離南京時,保駕水師左右相隨,行進中的皇家船隊威武雄壯。大江東流,浩蕩奔騰,整個南京江面顯得更加寬闊大氣,令人嘆為觀止。

巡察教場盡顯風流

南京乃明朝開國京師和留都,後來又成了弘光小朝廷反清復明的大本營。因此清朝統治以後,十分重視對這裡的監管,並駐紮了不少八旗兵。康熙皇帝玄燁首次南巡江寧時,曾在江寧教場閱兵演武。他還親自出馬左右開弓,結果右發五矢五中、左發五矢四中。其高強武藝使得當地軍民備受鼓舞。玄燁此番另一個目的旨在炫耀強大的清軍武力,對當時江南有些不“安分守己”的人來說,自然也會起到相應的威懾作用。
這次南巡時,當地官員又在教場以威嚴赫赫的儀仗組織了一次大型閱兵式。只見玄燁端坐在閱兵台上觀視。四周旌旗招展,萬千百姓聚集圍觀。場上列陣觀操,英武騎射,官兵技藝不凡。每當精彩超群的比武演練結束時,玄燁皆情不自禁地高聲喝彩,這時候全場也是一片沸騰,喧囂、歡呼聲此起彼伏,十分振奮人心。他還賜宴文武將士,鼓舞士氣。圖畫中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態,生動活潑,王翬等畫家深厚非凡的藝術功力也可窺見一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玄燁在以後的南巡中依舊如此。曾經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一統大清江山後,對軍隊建設常抓不懈,由此也演繹了他在南京這段歷久不衰的軼聞典故。

歷史價值非同尋常

《康熙南巡圖》畫卷由於事先取材準備充分,又讓名家主繪,因此所作描繪工細,造型準確,甚至連有些人物的服飾裝扮也清晰可見。在整個畫面布局經營上,能夠突出歷史敘事的重點,做到繁而不亂,有條不紊。在具體創作中既採用了散點透視等傳統繪畫方法,似乎也可以窺見出一些西方繪畫技法的影響,青綠、淺絳、重彩等畫法並用,可謂以工兼寫、筆精墨妙,由此也表現出當時繪畫的審美情趣。該畫還繼承了前賢風俗畫卷之優良傳統,為後來的《崇慶皇太后萬壽圖》、《乾隆南巡圖》及《盛世滋生圖》等宮廷繪畫長卷創作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並提供了相當的借鑑指導作用,故而具有比較高的美術史價值。
為了便於他人更好地欣賞《康熙南巡圖》,畫家們還在整個畫卷中標有不同地區的地名。譬如在第十卷中就依次標有“……秣陵關、通濟門、秦淮河、鈔庫街、貢院、文廟、三山街、舊王府、內橋、通賢橋、較場、關帝廟、雞鳴山、觀星台、版籍庫、後湖”(參見《康熙南巡圖》畫卷第十卷)等地名文字,在第十一卷中也依次標有“報恩寺、水西門、旱西門、石頭城、弘濟寺、觀音門、關帝閣、燕子磯、大江……”(參見《康熙南巡圖》畫卷第十一卷)等地名文字。由此可見,《康熙南巡圖》第十、十一卷則讓距今300多年的南京歷史風貌得以保存,也為我們今天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文化記憶。其中的歷史價值非同尋常。
在現代攝影術發明前,該畫卷更為社會風俗史、商貿史、建築史、交通運輸史等諸方面的專家學者所關注。南唐以後,“十里秦淮”因為長期淤積缺乏疏浚,河道變得越來越窄。隨著一些橋樑陸續建造,清代初期內秦淮河就已經無法行駛各類大船了;留痕於畫中的夫子廟、三山街、今中華路等老城南地區商貿繁榮、市井民俗景況,也為後人研究明末清初南京的商貿經濟、民俗文化、民間工藝史等,提供了相當翔實的典籍資料。譬如畫卷中所展現的秦淮燈彩(亦稱“南京燈彩”)造型各異,色彩鮮麗,精美絕倫。金陵特產如高淳翎毛扇等在鬧市上也有出售,甚至供人玩賞的鳥類攤點也呈現其中。此外像文廟牌坊、貢院號舍、石拱古橋、城門牆垣、王府民居、亭台樓閣、船舶車輿等建構規制,對於江南地區有些古建築、古交通運輸工具的整修複製,無疑也具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像秦淮河畔鈔庫街東南側的東花園(今白鷺洲公園一帶)依稀可見。從做工精緻考究程度來看,江河中的官船與民舟就有明顯差異……
《康熙南巡圖》畫卷以獨特的魅力視野揭示了前世南京的地理風貌和生活環境,為廣大民眾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因此我們今天重新認識該一豐富的文化遺產,對研究探討明末清初以來南京的人文歷史同樣也具有比較珍貴的價值意義。

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由於清初畫家在取材繪製《康熙南巡圖》的過程中,既忠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因此該畫卷畢竟是一件藝術作品,我們在欣賞這幅畫卷時應當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首先,由於繪畫表現不同於攝影紀實,《康熙南巡圖》不同畫卷中的表現內容,各自相對獨立。但是為了儘可能地保持每卷畫景的連線性,畫家們所描繪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並非完全按照康熙皇帝具體巡察時的先後時序與路徑而進行的。我們也只有逐一對照康熙南巡史實,才可能會知曉這一現象。
其次,《康熙南巡圖》中所描繪的自然與人文圖景,有繁有簡,虛實相生,並非完全逼真意義上的風貌寫實。以第十、十一卷為例,當時南京通濟門內瓮城,在畫面上就被予省略;雞鳴山似乎也被分隔為兩座山崗;從句容到南京的廣袤田野、以及由南京前往鎮江的整個途程中,畫家們也都採取寫意手法象徵性地予以描述。類似的例子在《康熙南巡圖》畫卷中的其他地方也有出現,
另外,由於該畫卷是康熙皇帝為了紀念南巡盛典而下令繪製的,所以具有相當濃厚的政治色彩。畫家在創作《康熙南巡圖》時難免歌功頌德,所描繪的畫面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粉飾太平、美化朝廷統治的成分,城鄉富麗繁華、民眾完全怡然自樂等景象處處可見。這與當時江南社會中的一些貧困、饑荒、甚至“反清”傾向等實際情狀,皆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們僅僅依靠該畫捲來讀解當時歷史則是很不夠的,還必須採取與其他歷史文獻相結合等科學方法,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綜合起來分析求證看待。但是儘管如此,《康熙南巡圖》作為清初以來極為重要的宮廷畫卷,蘊涵了大量的時代氣息和風貌特徵。其中所反映出來的歷史、學術和藝術等寶貴价值,無論如何都是不容忽視的。

現收藏地

《康熙南巡圖》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這裡將一、三、九、十、十一,十二六卷的內容概述如下,可見一斑。

各卷內容介紹

一、三、九、十、十一,十二六卷內容概述
第一卷
絹本設色,縱67.8厘米,橫1555厘米,描繪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從京師出發的情景。車駕從北京外城的永定門到京郊的南苑,畫面開始即為永定門,康熙一行已經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員,站在護城河岸邊。浩浩蕩蕩的隊伍在大路上行進,玄燁坐在一匹白馬上,由武裝侍衛前後呼擁,沿途路旁有輿車及大象。前哨越過一座石橋,抵近南苑。路邊儀仗鮮明整齊,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宮門口,面幅到此為止。
第三卷
絹本設色,描繪康熙南巡至山東境內的情景。畫面開始為丘陵地帶,一座城池出現在眾山環抱之中,此即濟南府,康熙在城牆上視閱,隨從若干,城門大開,南巡的先行騎兵正從城裡出發,行進於綿延的山丘之間,山勢雄偉,草木蔥蘢。隊伍翻山過、河,穿過村落,群山逐漸高聳、險峻,畫面出現了泰安州和泰山,康熙率扈從諸臣到泰山致禮。過泰山後,山勢略趨平緩,畫面至蒙陰縣止。
第九卷
絹本設色,縱67.8厘米,橫2227.5厘米。圖中玄燁一行已經從浙江杭州出發,渡錢江塘,經蕭山縣,抵達紹興府大禹陵。畫面一開始即為錢塘江,江面風平浪靜,玄燁乘座的龍舟在許多小船的簇擁下,駛抵對岸,因為般大吃水深,船中裝載的物品由民夫肩扛人搬或用車運到岸上,隨行並有大量馬匹。再往前行,有一城門,門洞結彩,此為西關,關里是一小鎮,為西興驛,沿途村民行旅不斷,一條河直過蕭山縣,城有瓮城,門為兩層,河流通過水門穿城而過,城內街市整齊,熱鬧異常,城外河中舟船,岸上農商。過柯橋鎮,漸達紹興府,城市更顯繁華,街市、古塔、校場、府山、望越亭、鎮東閣等一一細加描繪。出紹興府,過田壠阡陌無數,即到大禹廟和大禹陵,康熙站立於華蓋下,周圍侍衛戒備森嚴,百官民眾跪迎。此卷最後以起伏的山巒結尾。
第十卷
絹本設色,縱67.8厘米,橫2559.5厘米。描寫玄燁一行從浙江北返過江蘇句容至江寧府(今南京)的情景。畫面開始為句容縣,過大平莊秣陵關至江寧通濟門,沿途一派江南農村的湖光山色。一進通濟門,皇帝經過的主要街道上搭有長達數十里的彩棚。江寧為江南繁華之地,商業發達,街道縱橫,房屋鱗次櫛比,秦淮河穿過畫面,之後出現了校場。康熙端坐在校場看台上閱兵。過雞鳴山、鐘山、觀屋台,以後湖結束。湖上漁舟若干,湖水蒼茫,開闊無比。
第十一卷
絹本設色,縱67.8f豆米,橫2313.5厘米,此卷始於江寧府的報恩寺,經水西門及旱西門,畫面出現有名的秦淮河,河中舟船往來,跟隨康熙的官員正在登船。再往前出現了山巒,盡頭是一突入江心的巨大山石,這裡是天險燕子磯,下臨雄偉壯闊的萬里長江,江水奔騰翻滾,康熙乘坐的龍舟順江而下。畫面上時而出現江南景色,時而出現江北風光,江面越來越開闊,以迷濛的遠山結束畫面。
第十二卷
絹本設色。這一卷描繪康熙一行結束南巡,回到京師的情景。從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門開始,向南過金水橋,出午門。午門外兩邊各列大象五頭,儀仗鹵薄嚴整,一直排列到端門。端門五個洞城門大開,門外即是康熙出巡歸來的先行侍衛。他們跨馬排成兩行,拉開距離,穿越正陽門、大清門緩緩而來,天安門外有車轎和象,分列左右。在正陽門外大街牌樓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個人拾的肩輿上以華蓋為前導,武裝騎士護衛,緩步返回皇宮。康熙後面,是大群的人馬和貨物,大街上閒雜人等一起迴避,店鋪、住家門窗緊閉,街口的柵欄門也都關閉,並有禁軍把守,哄趕人群。隊伍的末尾,有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組成的“天子萬年”四個大字。

畫面題材

《康熙南巡圖》是以康熙南巡為題材的大型國卷。每卷畫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畫面都是以皇帝為中心逐步展開的。作者在描繪時,將皇帝南巡所經過的地方和事情如實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當時的一些風土人情,地方風貌及經濟文化景象,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生產勞動。此畫繼承了我國長捲風俗畫歷史的傳統,吸取了“清明上河圖”等優秀作品的精華,在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出現又開《乾隆南巡圖》、《姑蘇繁華圖》等作品的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