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時代

獨居時代

獨居時代是指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人獨自生活現象,獨居作為一股世界潮流,在印度、巴西和中國增長最為快速。中國“獨居族”的陣營正迅速擴大,特別是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獨居已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生活方式。

概述

獨居時代獨居時代
人本來是群居的動物,但今天獨居者的比例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高。

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寧願一個人住。在美國有3100萬人獨居,占成年人口的1/7,獨居的人占據了全美國28%的住宅,這個數字在1950年只有9%。在西雅圖舊金山丹佛費城華盛頓特區芝加哥等大城市,35%~45%的房子裡只住了一個人,在曼哈頓,幾乎一半房子只住了一個人。美國人覺得他們是受到了熱愛孤獨的哲學家艾默生的影響,但其實這一趨勢在其他富裕國家也同樣非常明顯。

美國的獨居率比歐洲還要低。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獨居率全球最高,在斯德哥爾摩,50%的房子是一個人居住,這是令人震驚的數字。

澳大利亞,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遠冷淡,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開始把情感依戀和傾訴的對象轉到了寵物身上,獨居人士尤其如此。很多人在有了動物伴侶的忠心相隨後,都覺得根本不需要人類伴侶了 。

據中國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獨老、老年夫妻獨自居住的比例已趨近總體一半,相比二十年前七成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變化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年鑑,2013年的數據是14.6%;而全國“一人戶”占比最高的上海市,每四戶里竟然就有一個“一人戶”。

原因

選擇獨居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比如很多已婚女性都比她們的丈夫活得長,而健康的單身男性則是稀缺資源,這注定了很多女性在晚年要有一段不短的獨居時光。現在,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意識到,一家人住在一起,如果不和諧便會危機四伏衝突不斷,所謂的幾代同堂大多數時候就是一場災難。

今天,中國的老年人獨居現象增多,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富裕。如果有經濟實力獨自購買或租下一套房子,不管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尋找室友都沒什麼吸引力。像《生活大爆炸》里那樣熱鬧的同居生活只是美劇的噱頭而已。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獨居是種奢侈的選擇,就像買豪車、肉類消費比例上升一樣是社會富裕的象徵。

一些社會學家認為,人們選擇獨居更大的原因是失去了對家庭的信仰。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說過,“一旦意識到傳統並非理所當然的,人們就開始意識到為了家族紐帶尤其是為了父母而住在一起的話,個人是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和讓步。”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安德魯•徹林也說:“在今天,個人既不是對父母也不是對孩子負責,而主要是對自己負責。”

現代社會裡的女性越來越意識到她們承受了多么大的家庭負擔。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婦女大規模進入勞動力市場,越來越多的女性延遲結婚。女性可以養活自己,都市白領女性還有經濟實力自己買房,婚姻再也不是女人尋求經濟保護的避難所。

背後推動力

獨居時代獨居時代
獨居潮流背後最大的推動力是人們對自由的追求。現代文化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和個人自主權。在美國育兒專家斯伯克醫生的倡導下,西方人打破了古老的傳統,母親不再和嬰兒睡在一起了。中產階級的小孩子獨自在自己的房間裡睡覺。從1960年到1980年,美國家庭的嬰兒睡房從平均0.7上升到1.1個。以至於現在父母和孩子很少同時待在一個房間裡,甚至吃飯都不在一起。學生們越來越期望能夠在大學裡獨居一室。雖然大學畢業後會暫時合租,不過能夠搬入個人的公寓房,成了從青年進入成年的關鍵標誌。

推動獨居的其他社會力量還包括交通通訊革命,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虛擬的聯繫;而都市化讓那些獨居的人可以聚集在滿是咖啡館和洗衣店得社區里。獨居的話可能要一個人面對漫長而空虛的周末,但是即使是那些社交狂人,在party結束之後也會感覺到渴望獨自一人的那種誘惑。

社會問題

獨居者人數上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了,孤獨人數增多了。很多獨居者害怕得病或孤獨死去。另外,還有獨居老人的安全問題。

應對措施

“獨居時代”亟需“獨到服務”,不僅僅是來自政府層面,一些具體相關舉措的設計與落實,更體現在因時制宜,讓千方百計圍繞“獨居需求”的各種服務理念,能夠積極有效地滲透於現實社會的諸多方面。打個比方來說,如今上海市每四戶家庭里就已有了一個“一人戶”,那么,作為相關的政府部門,在籌劃和推出以“家庭”為單位的各種服務舉措時,就應充分考慮到眾多“一人戶”的現實希冀和要求,呈現更多與時俱進的針對性思慮與考量。
“一人戶”不斷增多的“獨居時代”,看起來是家庭結構在新形勢下的變化存在,而實際上必然關聯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很多方面。換言之,“獨居時代”亟需“獨到服務”,既是社會服務的轉型之求,何嘗又不是發展進步的政策所思。由此而論,自然可以這么說,各地在“獨居時代”的用心用力有多少,其實也隱喻了其面向未來的發展後勁有多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