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民俗

猴民俗

漢民族傳統認為猴是吉祥動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封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又如—只猴子騎在馬上,取“馬上封候”之意;再如兩隻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個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民間以為猴年收成不好,是災年。俗語曰“飢猴年,餓狗年,要吃飽飯是豬年”,所以忌猴年。

猴民俗

猴 與 民 俗

台灣高山族傳統習俗中有猴祭,是高山族卑南人十二、三歲少年入會時禳災納吉的傳統祭儀,又稱“第一次入會所儀

猴民俗猴民俗
式。”通常在十一月間早稻收成後舉行,為期十天,其中第三天殺猴,旨在崇尚武勇,培養少年膽識,是祭祀的主要儀式,故稱猴祭。祭前,少年清掃道路及殺猴聖地。黃昏,身纏芭蕉葉,面塗鍋灰,持棒挨家逐戶搗騰攪擾,以示驅除邪魔。第三天清晨,捉一山猴囚於木籠,祭司率少年圍繞木籠,以竹竿刺死山猴,拋擲猴屍,以示棄舊圖新,祛邪納吉,然後抬猴屍至敵首處舉行安葬儀式,齊唱猴祭歌。猴祭歌內容包括“祭猴”與“葬猴”兩部分,前部分在殺猴儀式上吟唱,後部分在葬猴儀式上吟唱,歌詞圍繞祭奠猴之亡靈,反覆闡述禳災祛邪,賜福安康的主題。猴祭畢,少年們在青年持棒監督下輪番登會竹台挽手歌舞,直至祭祀結束,獲準入會受訓。祭祀期間,禁上女性進入會所。

漢民族傳統認為猴是吉祥動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封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又如—只猴子騎在馬上,取“馬上封候”之意;再如兩隻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個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民間以為猴年收成不好,是災年。俗語曰“飢猴年,餓狗年,要吃飽飯是豬年”,所以忌猴年。

在我國古代猴是一種泛稱,既包括猴也包括。猿與猴處在不同的進化水平上,概而言之,有尾者為猴,無尾者為猿。劉鹹把靈長目分為九類:狐猴類跗猴類闊鼻猴類狹鼻猴類長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人類。古代有關猿猴類的動物名目繁多,約有30餘種,如猢猻、果然等等。古人對猿猴還有一些別稱,這些別稱粗看不知所云,但實際上乃是特定的文化、地域特徵的一個側影,如野兵、黑衣郎、巴西候、山公、林泉逸士、閒雲處士、白袁公、申日九卿、參軍、石媚虬、胡孫、馬留、狙公、申日人君、孫供奉尾君子、孫慧郎等等。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所記袁公事,是我國典籍中有關猿猴故事的較早記述。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向吳國復仇,聽從相國范蠡的建議,去請武藝高超的越處女傳授劍術。處女路遇一老者,自稱袁公,希望與處女經比試劍法,隨手拔一竹當劍三刺處女。處女則拾起掉在地上的竹梢還擊袁公,袁公立即飛身上樹,化成一隻猿而去,奇逸非凡,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三有“猴盜”一則,講述一位叫杜彥明的人在旅店遇一穿戴怪異並攜一猴的客人,猴甚機靈。後來杜彥明來到清洲吳同知處,攜猴客也來到此地。吳告訴杜此客乃江湖巨盜,每到人家即摸清路徑與藏金處,夜中遣猴入室盜竊。吳設計除掉了此猴。猴為惡人效命又為已技所害,實在可嘆可惜。在宋人景煥《野人閒話》收錄一耍猴人語,殊異聽聞,“胡猻乃獸,實不會人語。於度緣飼之靈砂,變其獸心,然後可教。”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載,東晉大將軍桓溫泛舟過長江三峽, 部下曾在岸上捉到一隻幼猿,母猿沿岸隨舟而行,哀號了一百多里地,又奮不顧身從崖間跳入船中,氣絕而亡。眾人剖開母猿之腹,只見其腸已斷為一寸寸。聞之令人頓生惻隱。人猴通婚育子即“猴娃娘型”的故事在我國古代廣為流傳。東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中早有“南山大 ,盜我媚妾”的說法,晉張華《博物志》託名陶潛《搜神後記》,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薛用弱《集異記》中均有猴搶女的記載,這類故事中,唐人小說《補江總白猿傳》最引人入勝。錢鍾書《管錐編》對此有過評述:“猿猴好人間女色,每竊婦以逃,此吾國古來流傳俗說,屢見之稗史者也。”

我國傳統的工藝美術有關猴的作品很豐富。計石器時代已有猴、人頭像的陶塑兩面雕,技法簡練稚拙。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木雕猴、江蘇鎮江出土的西晉瓷猴以及傳世的宋代黃釉瓷猴等飾件或玩具,肖形而傳神。唐開元年間畫家梁令瓚繪製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其中歲星(木星)神形即為猴端坐於奔獸上之像,筆法細膩。宋代畫家易元吉的《聚猿圖卷》,眾猴嬉戲,神情各異,曲盡其妙。民間年畫如《猴子搶草帽》、《扛箱官》等。技法水平雖不高,卻委婉地表達了不同群體對生活的不同的美好嚮往:買賣風快、封“猴”晉爵、“輩輩封侯”、“封侯掛印”。猴是剪紙藝術的重要題材,與之有關的剪紙作品有:猴子撈月、猴子吃桃、雙猴捧壽、猴子抽菸等。猴在民間玩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泥猴、竹木猴、布猴都十分討孩子喜愛。

猴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孫悟空集猴性、神性和人性於一體,寄寓了人們嚮往自由、征服自然的意志。關於孫悟空的形象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源於《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胡適則認為孫悟空的形象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當然還有一些其它非主流派的說法,但不管對何種見解而言,孫悟空的形象意義上遠遠超出其考據學價值。

猴類人,人仿猴。猴子為我國古代增添了不少獨特的體育運動項目。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中有《導引圖》,其“沐猴灌”畫一男子作猴子推拳前視狀,顯然在“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三國時華佗創造“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而模仿猿猴“攀物自懸,伸縮身體”,尤能令人“身體輕便”。此後出現的猴拳婦孺皆知,整套拳術將猿猴的機敏靈活、頑皮迅捷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又不失技擊效果。猴拳之外,少林內功五形拳、六合拳、廣東南拳、形意拳等也都吸收猴的動作,一招一式中也帶猿猴的名目。

猴戲的歷史悠久

猴戲的歷史悠久,至遲在漢代的“百戲”中已見端倪。據傅騰龍《漫說猴戲》稱“在遼陽棒台子屯漢代墓葬中出土一幅壁畫中,……一位梳著雙髻、腰扎飄帶的姑娘正在揚手起舞,戲弄身前的猴子,那猴子翹起尾巴,與前後的表演者配合默契。”東漢張衍《西京賦》中記述漢代宮廷百戲雜陳有“熊虎升而拿攫,猿狖超而高援”之語,漢代的馴獸技術由此可見一斑。猴戲至晉南北朝時盛行,晉傅玄《猿猴賦》曰:……遂戲猴而縱猿。何瑰畋之驚人,戴以赤幘,襪以朱巾。先裝其面,又丹其唇。揚眉蹙額,若悉若瞋。或長眠而抱勒,或 咋而 ,或 仰而踟躕,或悲嘯而吟呻。既似老公,又類胡兒。或低眩而擇颯,或抵掌而胡舞。”足見當時猴戲表演的逼真。唐五代時期,猴戲大行其道於宮廷,唐肅宗為慶賀元旦,在宮中作“非熊非羆,為猿為狖”的“百獸率舞”。至於唐昭宗,亡國逃遁途中尚帶一弄猴人及五品官位的猴子“孫供奉”。對猴戲的喜愛已到了不能罷余的地步。耍猴戲有名者為五代時蜀人楊於度,猴子在其調教下,“會人語,或令騎犬,作參軍行李,則呵殿前後。其執鞭驅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時”。惟妙惟肖,靈態逗人。宋代以後,猴戲在市井間大行,或戲猴自娛,如明初宰相胡惟庸家馴養猴十餘只,專供驅使、歌舞;或戲猴謀生,如走街串巷的耍猴人。一種生靈突然能夠竭力服務於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觀。

不管猴子怎樣為人類賣力,其得到的評價卻是貶勝於褒,嘲笑超過尊重。人的劣根性在對猴子的姿態上可見一二:動物對人的忠誠被視為低等無知而成為娛樂的笑料,而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卻成為潛心鑽研的學問。人類津津樂道於功利的怪圈而不乏其自身的可笑。對猴子的態度至少在生態倫理上來說是不健全的、不公平的。我們可以查閱的關於猴的成語有:朝三暮四,猴子是無知,但主人對其極盡愚弄之人事;沐猴而冠,表演者的盡職卻成了欣賞者的笑柄;心猿意馬,靈動自然會成為呆板文化的指責對象;尖嘴猴腮,以貌取人;殺雞嚇猴,為奸詐立名等等。幾乎如出一轍。

俗諺也不例外,猴子吃麻花——滿擰,猴兒背著手走——裝人相,毛猴子說話——不知輕重,屬猴的——沒個穩勁兒,猴子照鏡子——里外不是人等等。這些說穿了其實也不為怪,因為“人為天地尊”是古人的邏輯起點。

猴的成語

蟲沙猿鶴 舊時比喻戰死的將士。也指死於戰亂的人。也作“猿鶴蟲沙”。

猢猻入布袋 猴子進了口袋。比喻行動失去約束。

驚猿脫兔 如受驚的猿猴、脫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尖嘴猴腮 形容人相貌醜陋粗俗。

教猱升木 教猴子爬樹。比喻指使壞人幹壞事。《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

沐猴而冠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獼猴騎土牛 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弄鬼掉猴 比喻調皮搗蛋。

窮猿奔林 窮猿:被獵人緊追的猿猴。比喻在窮困中急於找一個棲身的地方。也作“窮猿投林”。

殺雞儆猴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也作“殺雞嚇猴”。

樹倒猢孫散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隨從的人也就一鬨而散。

心猿意馬 心意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心裡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

猿猴取月 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意馬心猿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

猿穴壞山 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造成大災禍。

朝三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