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奔鼠竄

狐奔鼠竄

狐奔鼠竄,拼為hú bēn shǔ cuàn,比喻非常狼狽的逃竄。

基本信息

解釋

比喻非常狼狽逃竄

出處

狐奔鼠竄狐奔鼠竄
宋書·《索虜傳》:“或有狐奔鼠竄,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納,待之若舊,資其糧仗,縱為寇賊。”《英烈傳》第二十一回:“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竄退去。”

近義詞

狼奔豕突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狼狽逃竄的樣子。

故事

南北朝時期,豫州是後魏與宋國的邊境,邊境百姓深受戰爭之苦,兩邊的盜賊趁著戰亂竄到對方境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魏刺史北井侯庫辰樹蘭責怪宋打擊盜賊不力,宋刺史南平王劉鑠則認為是宋征討盜賊,他們才狐奔鼠竄逃到魏方尋求保護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