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過程,通過套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這些資金運動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的各種存款、貸款、投資、信託、租賃、抵押、貼現、保險、有價證券發行與交易,以及金融機構所辦理的各類涉及物流業的中間業務等。

概要

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過程,通過套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這些資金運動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的各種存款、貸款、投資、信託、租賃、抵押、貼現、保險、有價證券發行與交易,以及金融機構所辦理的各類涉及物流業的中間業務等。

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

發展

物流金融是一種創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它為金融機構、供應鏈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業間的緊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合作能達到“共贏”的效果。它為物流產業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服務的金融業務,它伴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而產生。
“三贏”的業務模式
我國的物流金融業務發展起步較晚,業務制度也不夠完善。相比國外以金融機構推動物流金融服務發展的模式,國內物流金融服務的推動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金融服務是伴隨著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而生,在物流金融服務中,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業務更加複雜,除了要提供現代物流服務外,還要同金融機構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務。
據《中國物流金融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1]統計截止2010年5月,作為全國港口第一家涉足物流金融業務的天津港散貨交易公司,組建兩年來已與77家物流企業建立了緊密物流金融業務關係,累計為客商爭取到了近48億元的融資貸款,實現收入1100萬元。而在全國,有超過百萬家的物流企業,其中5A級的企業有65家,每年營業收入超過8億元的企業有近50家。銀行藉助物流企業介入後,能獲得不菲的收益。
在傳統的物流金融活動中,物流金融組織被視為是進行資金融通的組織和機構;現代物流金融則強調:物流金融組織就是生產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幫助客戶分擔風險同時能夠有效管理自身風險以獲利的機構,物流金融組織盈利的來源就是承擔風險的風險溢價。所以,物流金融風險的內涵應從利益價值與風險價值的精算邏輯去挖掘,切不可因懼怕風險而丟了市場。前瞻網分析雖然物流金融在我國發展時間很短,但該業務的吸引力已經顯現出,加上我國將在上海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物流金融將迎來發展的春天。作為商業銀行,物流金融是決勝未來的秘密武器,是開闢中小企業融資天地的新渠道。對於物流行業來說,物流金融已經成為某些國際物流巨頭的第一利潤來源。而作為物流企業,誰能夠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誰就能成為市場的主導者。物流金融已成為獲得客戶資源以及壟斷資源的重要手段,在物流金融剛剛興起的過程中,誰領先介入物流金融,誰就能夠率先搶占先機。

物流與金融的關係

1.物流與金融的共同點

第一,無論是物流還是金融,都屬於經濟活動中的流通領域,都屬於交換活動。

第二,在物流與金融中,價值規律都起著調節作用,不僅如此,二者都受商品和貨幣流通領域中固有的其他規律如自願讓渡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和利潤規律的制約。

第三,物流與金融同時具有服務特性。

第四,運動結果都一樣。兩者的流動結果都導致了資源的最佳配置。

2.物流與金融的不同點

第一,兩者的流向剛好相反。在貿易方面,資金的供給方和貨物的需求方通常是一人;反之,資金的需求方和貨物的供給方通常也是表現為同一人。物流環節作為貿易的動態表現,物流與金融在這個過程中的流向剛好相反。

第二,兩者流動的形態不一樣。物流以商品的形態存在,資源在以物流的形態進行配置。而金融參與流通的形態則是以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形態存在的,其流通方式則是我們平常直接接觸的信用載體,如各國貨幣、支票、本票、銀行及商業匯票、信用證等結算工具(或稱為信用工具)。

概念

物流金融是為物流產業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服務的金融業務,它伴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而產生。在物流金融中涉及三個主體:物流企業,客戶和金融機構,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聯合起來為資金需求方企業提供融資,物流金融的開展對這三方都有非常迫切的現實需要。物流和金融的緊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會商品的流通,促使流通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物流金融正成為國內銀行一項重要的金融業務,並逐步顯現其作用。物流金融是物流與金融相結合的複合業務概念,它不僅能提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業務能力及效益,尚可為企業融資及提升資本運用的效率。對於金融業務來說,物流金融的功能是幫助金融機構擴大貸款規模降低信貸風險,在業務擴展服務上能協助金融機構處置部分不良資產、有效管理CRM客戶,提升質押物評估、企業理財等顧問服務項目。從企業行為研究出發,可以看到物流金融發展起源於“以物融資”業務活動。物流金融服務是伴隨著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而生,在金融物流服務中,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業務更加複雜,除了要提供現代物流服務外,還要與金融機構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務。於是,物流金融在實踐上已經邁開了步子,這個起因將“物流金融學術理論”遠遠的甩在了後邊。

產生背景

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革命。金融物流,是物流與金融相結合的產品,其不僅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經營利潤,而且可以協助企業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金融物流服務將開國內物流業界之先河,是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一次革命。中小型企業融資困境。在國內,由於中小型企業存在著信用體系不健全的問題,所以融資渠道貧乏,生產運營的發展資金壓力大。金融物流服務的提出,可以有效支持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活動。另外,金融物流可以盤活企業暫時閒置的原材料和產成品的資金占用,最佳化企業資源。供應鏈″共贏″目標。對於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而言,金融物流可以提高企業一體化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提高企業的業務規模,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務功能,擴大企業的經營利潤; 對於供應鏈企業而言,金融物流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可以降低企業原材料、半成品和產品的資本占用率,提高企業資本利用率,實現資本最佳化配置;可以降低採購成本或擴大銷售規模,提高企業的銷售利潤。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金融物流服務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擴大貸款規模,降低信貸風險,甚至可以協助金融機構處置部分不良資產。金融機構創新意識增強。當前金融機構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在競爭中獲得優勢,金融機構,比如銀行,不斷地進行業務創新。這就促使了金融物流的誕生。金融物流可以幫助銀行吸引和穩定客戶,擴大銀行的經營規模,增強銀行的競爭能力;可以協助銀行解決質押貸款業務中銀行面臨的“物流瓶頸”——質押物倉儲與監管;可以協助銀行解決質押貸款業務中銀行面臨的質押物評估、資產處理等服務。

發展狀況

金融物流發展起源於物資融資業務。金融和物流的結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當時的美索布達米亞地區就出現了穀物倉單。而英國最早出現的流通紙幣就是可兌付的銀礦倉單。
1、已開發國家的金融物流業務
國際上,最全面的金融物流規範體系在北美(美國和加拿大)以及菲律賓等地。以美國為例,其金融物流的主要業務模式之一是面向農產品的倉單質押。倉單既可以作為向銀行貸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貿易中作為支付手段進行流通。美國的金融物流體系是以政府為基礎的。早在1916年,美國就頒布了美國倉庫存貯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並以此建立起一整套關於倉單質押的系統規則。這一體系的誕生,不僅成為家庭式農場融資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提高了整個

物流金融物流金融
農業行銷系統的效率,降低了運作成本。
2、開發中國家的金融物流服務
相對於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的金融物流業務開始的較晚,業務制度也不夠完善。非洲貿易的自由化很早就吸引了眾多外國企業作為審查公司進入當地。這些公司以銀行、借款人和質押經理為主體,設立三方質押管理協定(CMA),審查公司往往作為倉儲運營商兼任質押經理的職位。通過該協定,存貨人,即借款人在銀行方面獲得一定信用而得到融資機會。此類倉單直接開具給提供資金的銀行而非借款人,並且這種倉單不能流通轉移。在非洲各國中較為成功的例子是尚比亞的金融物流體系。尚比亞沒有採用北美以政府為基礎的體系模式,而是在自然資源協會(Natural Resource Institute)的幫助下,創立了與政府保持一定距離、不受政府監管的自營機構--尚比亞農業產品代理公司(The Zambian Agricultural Commodity Agency Ltd )。該公司參照已開發國家的體系擔負金融物流系統的開發和管理,同時避免了政府的干預,從而更能適應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環境。
3、中國金融物流的發展
國外金融服務的推動者更多是金融機構,而國內金融物流服務的推動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物流服務是伴隨著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而生,在金融物流服務中,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業務更加複雜,除了要提供現代物流服務外,還要跟金融機構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務。 國內學者關於金融物流相關領域的研究主要是物資銀行、融通倉等方面的探討,然而這些研究主要是基於傳統金融物流服務展開的,未能從供應鏈、物流發展的角度探討相應的金融服務問題。如,羅齊和朱道立等(2002年)提出物流企業融通倉服務的概念和運作模式探討;任文超(1998年)探討了引用物資銀行概念解決企業三角債的問題。 在國內實踐中,中國儲運集團從1999年開始從事金融物流部分業務。金融物流給中國儲運集團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最近該集團公司總結了部分金融物流業務模式,並在集團所有子公司進行推廣。

作用

1. 物流金融在巨觀經濟結構中的功能與作用,它對於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提高流通服務質量減低物資積壓與消耗、加快巨觀貨幣回籠周轉起著不可取代的槓桿作用。
2. 物流金融在微觀經濟結構中的功能突出的表現為物流金融服務,特別是在供應鏈中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一種金融與物流集成式的創

物流金融物流金融
新服務,其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資、評估、監管、資產處理、金融諮詢等。物流金融不僅能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物流與加工服務,還為客戶提供間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務,以提高供應鏈整體績效和客戶的經營和資本運作效率等。物流金融也是供應鏈的金融服務創新產品,物流金融的提供商可以通過自身或自身與金融機構的緊密協作關係,為供應鏈的企業提供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服務。
3. 在第四方物流出現後,物流金融才真正的進入“金融家族”的概念,在這裡物流將被看成一種特殊的“貨幣”,伴隨著物流的流轉一起發生在金融交易活動之中, “物流金融”利用它特殊的身份將物流活動同時演化成一種金融交易的衍生活動,而“物流金融”這時變成一種特有的金融業務工具,一種特有的複合概念,一種特有的金融與物流的交叉學科。然後,從這個交學科中我們在去追蹤它的存在及發展的可行性、需求乃至對策。物流金融的起因之一就是源於這些不起眼的物流原始交易之中,在一個物流學、金融學尚不健全的開發中國家,來之實踐中有價值的方法不能被抽象、有效的提升到學術層面,是可以理解的。物流與金融業務的相互需求與作用,在交易的過程中產生了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物流金融圈。從供應鏈的角度看,廠商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流動資金不足,而存貨占用的大量資金使得廠商可能處於流動資金不足的困境。開展物流金融服務是各方互利的選擇,但是,不可迴避的是風險問題。實現風險管理的現代化,首先必須使物流金融業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定,風險管理要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三方面。在傳統的物流金融活動中,物流金融組織被視為是進行資金融通的組織和機構;現代物流金融理論則強調:物流金融組織就是生產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幫助客戶分擔風險同時能夠有效管理自身風險以獲利的機構,物流金融組織盈利的來源就是承擔風險的風險溢價。所以,物流金融風險的內涵應從利益價值與風險價值的精算邏輯去挖掘,且不可因懼怕風險而丟了市場。

分類

早在物流金融這個辭彙在中國

物流金融物流金融
尚未出現之時,物流金融的業務早已在國企內部、民間流通領域及外貿運輸專業相關金融機構悄悄地運行著了,不過那時的物流金融業務之單一,還僅僅限於簡單信貸的小品種業務之內。隨著這個對信貸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物流運營中物流與資金流的銜接問題日益凸顯。結算類及中間業務是由於現代物流業資金流量大,特別是現代物流的布點多元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更要求銀行能夠為其提供高效、快捷和安全的資金結算網路以及安裝企業銀行系統,以保證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統一。物流金融業務在國際結算中的套用,完整地繼承了國際貨物運輸金融服務的標準規範,並逐步改造為本土內貿企業試行。特別是加入WTO後中國的物流業將全面對外開放,由於克服貿易壁壘的費用下降將推動進出口貿易的迅速增長,一些跨國物流公司也將加入國內物流業的競爭,使本土的物流業趨向國際化,各銀行將為物流企業提供優質的信用證開證、結售匯、多幣種匯入匯出匯款、出口托收和進口代收、進出口托收、進出口押匯、打包貸款等全功能貿易融資服務和非貿易國際結算服務。同時也開辦了保證業務,為保證資金及時安全回收、減少資金占用,物流企業需要銀行提供與其貿易結構相適應的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及其它保證業務,主要包括關稅保付保證、保釋金保證、付款保證、為港口施工企業提供投標保函、履約保函、預付款退款保函等。這些帶有國際金融性質的物流金融服務產品,比單一的物流金融信貸有了長足的發展,它除了帶有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結算的歷史痕跡外,還借鑑了國際保險與金融證券業務的功能特徵,使得今天的物流金融業務向規範化、國際化邁進奠定了基礎。物流金融業務擴展方向與特徵還表現在其個性化服務的方面,針對不同規模的物流企業,物流金融業務可採用不同的平台實現其擴展功能。如網上銀行的B2B業務主要適用於中小型規模的物流企業。隨著現代金融和現代物流的不斷發展,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按照金融在現代物流中的業務內容,物流金融分為物流結算金融、物流倉單金融、物流授信金融。物流結算金融是指利用各種結算方式為物流企業及其客戶融資的金融活動。目前主要有代收貨款、墊付貨款、承兌匯票等業務形式。代收貨款業務是物流公司為企業(大多為各類郵購公司、電子商務公司、商貿企業、金融機構等)提供傳遞實物的同時,幫助供方向買方收取現款,然後將貨款轉交投遞企業並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代收貨款模式是物流金融的初級階段,從盈利來看,它直接帶來的利益屬於物流公司,同時廠家和消費者獲得的是方便快捷的服務。墊付貨款業務是指當物流公司為發貨人承運一批貨物時,物流公司首先代提貨人預付一半貨款;當提貨人取貨時則交付給物流公司全部貨款。為消除墊付貨款對物流公司的資金占用,墊付貨款還有另一種模式:發貨人將貨權轉移給銀行,銀行根據市場情況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資,當提貨人向銀行償還貨款後,銀行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出放貨指示,將貨權還給提貨人。此種模式下,物流公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商業信用主體變成了為銀行提供貨物信息、承擔貨物運送,協助控制風險的配角。從盈利來看,廠商獲得了融資,銀行獲得了利息收入,而物流企業也因為提供了物流信息、物流監管等服務而獲得了利潤。承兌匯票業務也稱保兌倉業務,其業務模式為:開始實施前,買方企業、賣方企業、物流企業、銀行要先簽訂《保兌倉協定書》,物流公司提供承兌擔保,買方企業以貨物對物流公司進行反擔保,並已承諾回購貨物;需要採購材料的借款企業,向銀行申請開出承兌匯票並交納一定比率的保證金;銀行先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借款企業憑銀行承兌匯票向供應商採購貨品,並交由物流公司評估入庫作為質押物;金融機構在承兌匯票到期時兌現,將款項劃撥到供應商賬戶;物流公司根據金融機構的要求,在借款企業履行了還款義務後釋放質押物。如果借款企業違約,則質押物可由供應商或物流公司回購。從盈利來看,買方企業通過向銀行申請承兌匯票,實際上是獲得了間接融資,緩解了企業流動資金的緊張狀況。供方
物流金融物流金融
企業在承兌匯票到期兌現即可獲得銀行的支付,不必等買方是否向銀行付款。銀行通過為買方企業開出承兌匯票而獲取了業務收人。物流企業的收益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存放與管理貨物向買方企業收取費用;第二,為銀行提供價值評估與質押監管中介服務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物流倉單金融主要是指融通倉融資,其基本原理是:生產經營企業先以其採購的原材料或產成品作為質押物或反擔保品存人融通倉並據此獲得協作銀行的貸款,然後在其後續生產經營過程中或質押產品銷售過程中分階段還款。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質押物品的保管、價值評估、去向監管、信用擔保等服務,從而架起銀企間資金融通的橋樑。其實質就是將銀行不太願意接受的動產住要是原材料、產成品)轉變成其樂意接受的動產質押產品,以此作為質押擔保品或反擔保品進行信貸融資。從盈利來看,供方企業可以通過原材料產成品等流動資產實現融資。銀行可以拓展流動資產貸款業務,既減少了存貸差產生的費用,也增加了貸款的利息收入。物流企業的收益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存放與管理貨物向供方企業收取費用;第二,為供方企業和銀行提供價值評估與質押監管中介服務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另外,隨著現代物流和金融的發展,物流食單金融也在不斷創新,出現了多物流中心倉單模式和反向擔保模式等新倉單金融模式。多物流中心倉單模式是在倉單模式的基礎上,對地理位置的一種拓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根據客戶不同,整合社會倉庫資源甚至是客戶自身的倉庫,就近進行質押監管,極大降低了客戶的質柳成本。反向擔保模式對質押主體進行了拓展:不是直接以流動資產交付銀行作抵押物而是由物流企業控制質押物,這樣極大地簡化了程式,提高了靈活性,降低了交易成本。物流授信金融是指金融機構根據物流企業的規模,經營業績,運營現狀,資產負債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物流企業一定的信貸額度,物流企業直接利用這些信貸額度向相關企業提供靈活的質押貸款業務,由物流企業直接監控質押貸款業務的全過程,金融機構則基本上不參與該質押貸款項冒的具體運作。該模式有利於企業更加便捷地獲得融資,減少原先質押貸款中一些繁瑣的環節;也有利於銀行提高對質押貸款的全過程監控能力,更加靈活地開展質押貸款服務,最佳化其質押貸款的業務流程和工作環節,降低貸款風險。從盈利來看,授信金融模式和倉單金融模式的各方收益基本相似,但是由於銀行不參與質押貸款項目的具體運作,質押貸款由物流公司發放,H此程式更加簡中,形式更加靈活。同時,也大大節省了銀行與供方企業的相關交易費用。

實施面臨的風險分析

發展金融物流業務雖然能給金融物流提供商、供應鏈節點企業和金融機構帶來″共贏″效果,但提供商卻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有效地分析和控制這些風險是金融物流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金融物流提供商主要的風險可以歸納如下:

物流金融物流金融

(1)內部管理風險:這也是企業中普遍存在的風險之一。包括組織機構陳舊鬆散,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管理層決策發生錯誤等等。在中國,企業內部管理風險往往較大。
(2)運營風險:物流企業都會面臨運營方面的風險。但從事金融業務的物流公司,由於要深入客戶產銷供應鏈中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相對地擴大了運營範圍,也就增加了風險。從倉儲、運輸、到與銀企之間的往來以及和客戶供銷商的接觸,運營風險無處不在。中國的物流運輸業還處在粗放型的發展階段,因此運營風險不容忽視。
(3)技術風險:金融物流提供商因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而引起的風險。比如價值評估系統不完善或評估技術不高,網路信息技術的落後造成信息不完整、業務不暢等。
(4)市場風險:主要針對庫存質物的保值能力。包括質物市場價格的波動,金融匯率造成的變現能力改變等。
(5)安全風險:質物在庫期間金融物流提供商必須對其發生的各種損失負責,因此倉庫的安全,員工的誠信,以及提單的可信度都要加以考慮。還包括對質物保存的設施能否有效防止損壞、變質等問題。
(6)環境風險:指政策制度和經濟環境的改變。包括相關政策的適用性,新政策的出台,國內外經濟的穩定性等。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對金融物流造成的風險不大。但國際環境的變化,會通過貿易、匯率等方面產生作用。
(7)法律風險:主要是契約的條款規定和對質物的所有權問題。因為業務涉及多方主體,質物的所有權在各主體間進行流動,很可能產生所有權糾紛。另一方面,中國的《擔保法》和《契約法》中與金融物流相關的條款並不完善,又沒有其他指導性檔案可以依據,因此業務契約出現法律問題的機率也不低。
(8)信用風險:包括貨物的合法性,客戶的誠信度等,同時信用風險還與上述財務風險、運營風險、安全風險和法律風險等聯繫密切。 在具體實施金融物流業務時,應該結合上述的主要風險問題進行相應的風險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