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現象

物候現象

物候現象非常廣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影響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屬於物候現象。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一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著者馬加萊從七種喬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記錄得出如下結論:物候是 周期性波動的,其平均周期為12.2年;物候的遲早與 太陽黑子周期有關……近12年來,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

物候學

利用物候知識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研究,在世界各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叫物候學。物候學和氣候學相似,都是觀測一年裡各個地方、各個區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們都是地方性的科學。所不同的是,氣候學是觀測記錄某地的冷暖晴雨,風雲變化,例如某天颳風,某時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熱等等,據以推求其原因和趨向。物候學則是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往來、養育,例如楊柳綠、桃花開、燕子始來等 自然現象,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觀測是記錄當時當地的天氣;而 物候觀測的記錄,不僅反映了當天的天氣,也反映了過去一個時期內天氣的積累。所以物候學有時也叫 生物氣候學。

四個因素

緯度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這首先就是緯度(南北的差異),就是說,在不同的緯度上,物候來臨的遲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開得就越遲,候鳥來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不僅有南北的差異,而且因季節、月份的不同而異。

例如中國地處世界最大大陸──亞洲的東部, 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化極為劇烈。在冬季南北溫度相差懸殊,但到夏季又相差無幾。從廣東南海沿海直到北緯26度的福州、贛州一帶,南北相差五個緯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緯度竟相差達10天。在這地區以北,情形比較複雜。如長江黃河下游平原地區,北京和南京相差六個緯度強;在陽曆三四月間桃李盛花期,前後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間柳絮飛、洋槐花開時,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至於丘陵、山嶽地帶物候的差異自必更為複雜。

經度

東西的差異,也就是說經度的不同,是影響物候現象的第二個因素。東西的差異,在歐洲主要決定於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暑(中國溫帶地區就是如此)。反之,大陸性弱(即 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熱。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一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

中國全國具有大陸性氣候,加以天山、崑崙山、秦嶺自西向東橫亘於中部,因此 地形氣候與北美、西歐大不相同。天山、崑崙山高聳於西部,在東部則秦嶺山脈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到東經116度以東,除了個別山嶺如大別山、黃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區。所以冬春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潮,可以挾其餘威長驅直入,侵擾長江以南的地區。這對物候有很大影響。除了 寒潮,風暴影響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國西南、西北的同一區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隨地形轉移,經度的影響就變為次要的了。

一般說來,在同緯度上,經度和高度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緯30度左右,稻麥兩熟區在岷江流域只能種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種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則可種至2500米的高度。

海拔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但到了 秋季,如喬木的落葉等現象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在研究這一因素時,也應該考慮到會有例外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氣晴朗的空中,常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在一定高度上,氣溫不但不比低處低,反而更高。這叫逆溫層。這一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尤其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中國華北和西北一帶,不但秋季 逆溫層極為普遍,而且遠比歐洲的高而厚,常可高達1000米。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而不合適,就是這個道理。

古今

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就是說古代和現代,物候的遲早是不同的。利用歷史上的物候記錄能否證明這一點呢?西洋最長久的實測物候記錄是英國馬紹姆家族祖孫五世在190年的時間裡對諾爾 福克地方的物候記錄。這長年記錄已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學報上得到詳細分析,並與該會各地所記錄的物候作了比較。著者馬加萊從七種喬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記錄得出如下結論:物候是 周期性波動的,其平均周期為12.2年;物候的遲早與 太陽黑子周期有關……近12年來,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遲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陽中黑子最多年。根據英國馬紹姆家族所記錄的長期物候,我們可以把18世紀和20世紀物候的遲早作一比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與始花的日期相比較,則後者比前者早9天。換言之,20世紀的30年代比18世紀中葉,英國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農諺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

“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就是說有晚霞的話,以後幾天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早霞出現的話天氣就會變壞

根據動物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天氣的農諺: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判斷天氣及播種、收割、收穫的農諺:

雨打清明節,乾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早起浮雲走,中午曬死狗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雲從東南漲,有雨不過晌

日出紅雲升,勸君莫遠行;

日落紅雲升,來日是晴天

日落雲里走,地雨半夜後

烏雲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烏雲接日低,有雨在夜裡

烏龍打壩,不陰就下。

雲在東,雨不凶;

雲在南,河水滿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雨打五更日曬水。

春分有雨病人稀。

空心雷,不過午時雨。

物候成語

陰晴圓缺

落葉知秋

春暖花開

風和日麗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

鑠石流金

雪虐風饕

春光明媚

春風得意

春華秋實

春意盎然

春花秋月

春寒料峭

春雨如油

夏日可畏

夏雨雨人

夏爐冬扇

冬裘夏葛

秋高氣爽

一葉知秋

秋高氣爽

天高雲淡

晚風習習

萬里無雲

烏雲密布

陰風怒號

冰雪嚴寒

秋風蕭瑟

大雪紛飛

碧空萬里

日麗風和

風輕雲淡

風雨交加

天寒地凍

風雨淒淒

惠風和暢

春暖花開

寒冬臘月

歲暮天寒

風輕雲淨

碧空如洗

候鳥觀測

家 燕

金腰燕

樓 燕

黃 鸝

杜 鵑

布穀鳥(四聲杜鵑)

豆 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