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I.

牛頓,I.

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於林肯郡沃爾索普,1661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數學,1665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668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劍橋大學教授。他曾於1689、1701年兩次以劍橋大學代表的身份被選入議會。1703年起任皇家學會會長。1727年3月20日卒於肯新頓。其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和《光學》。

牛頓,I.

正文

牛頓,I.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於林肯郡沃爾索普,1661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數學,1665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668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劍橋大學教授。他曾於1689、1701年兩次以劍橋大學代表的身份被選入議會。1703年起任皇家學會會長。1727年 3月20日卒於肯新頓。其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牛頓在科學上的主要成就是:創立了經典力學的理論體系,包括機械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光的微粒說,進行了光的色散等實驗研究;獨立於G.W.萊布尼茨發明了微積分。
牛頓在哲學上深信物質、運動、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堅持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發現自然界的規律,力求用數學定量方法表述的定律說明自然現象,徹底摒棄了經院哲學的思辨和神秘的"隱質"說。他主張把對事實的概括和假說的解釋嚴格區分開,反對從形上學原理中推演出科學定律,形成了與R.笛卡爾唯理論的演繹法相對立的歸納法綱領。牛頓的唯物主義觀點具有機械論的特徵。在他看來,宇宙是由具有某些不變屬性的、單個分離的、通過萬有引力結合起來的物體組成的,這些物體在絕對空虛的空間中按照力學規律作機械運動。他把物質和運動、空間和時間、時空和物質的運動割裂開來,提出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觀念,認為物質的根本特徵是惰性;把運動的泉源歸結為外力;最終邏輯地導出了關於神的第一次推動的錯誤結論。他晚年埋頭於神學著述。
牛頓的科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科學研究方法支配著其後近 300年的物理學研究;他的哲學觀點對J.洛克I.康德哲學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牛頓力學體系成為18世紀機械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科學基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