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草

牛鞭草

牛鞭草(別名牛仔草、鐵馬鞭)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河北、山東、陝西等地。東南亞、印尼、印度及美國、巴西等暖溫帶和熱帶地區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牛鞭草 牛鞭草

多年生草本,有長而橫走的根莖。稈直立部分可高達1米,直徑約3毫米,一側有槽。葉鞘邊緣膜質,鞘口具纖毛;葉舌膜質,白色,長約0.5毫米,上緣撕裂狀;葉片線形,長15-20厘米,寬4-6毫米,兩面無毛。總狀花序單生或簇生,長6-10厘米,直徑約2毫米。無柄小穗卵狀披針形,長5-8毫米,第一穎革質,等長於小穗,背面扁平,具7-9脈,兩側具脊,先端尖或長漸尖;第二穎厚紙質,貼生於總狀花序軸凹穴中,但其先端游離;第一小花僅存膜質外稃;第二小花兩性,外稃膜質,長卵形,長約4毫米;內稃薄膜質,長約為外稃的2/3,先端圓鈍,無脈。有柄小穗長約8毫米,有時更長;第二穎完全游離於總狀花序軸;第一小花中性,僅存膜質外稃;第二小花兩稃均為膜質,長約4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分布範圍

牛鞭草 牛鞭草

產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各地; 多生於田地、水溝、河灘等濕潤處。北非、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牛鞭草喜溫暖濕潤氣候,在亞熱帶冬季也能保持青綠。冬季生長緩慢,只有最大生長量的十分之一。夏季生長快,7月份日生長量可達3.6厘米。牛鞭草播種出苗快,出苗15天即分櫱。第1次分櫱40天后可達47.8厘米。第2次分櫱在出苗後30天左右開始,第3次分櫱約在出苗後50~60天,第4次分櫱則在77天后發生。全生育期中,第2次分櫱數量最大,約占總分櫱數的48.6%。牛鞭草再生性好,每年刈割4~6次。每次刈割後50天即可生長到100厘米以上。刈割促進分櫱,第1次刈割後分櫱數增加153.1~174.5倍。牛鞭草喜炎熱,耐低溫。極端最高溫度達39.8℃生長良好,-3℃枝葉仍能保持青綠。在海拔2132.4米的高山地帶,能在有雪覆蓋下越冬。該草適宜在年平均氣溫在16.5℃地區生長,氣溫低影響產量。牛鞭草耐水淹。牛鞭草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pH值為6生長最好,但在pH值為4~8時也能存活。牛鞭草根系分泌酚類化合物,抑制豆科牧草的生長,與三葉草、山螞蝗混播時,豆科牧草均生長不良。

主要價值

牛鞭草植株高大,葉量豐富,適口性好,是牛、羊、兔的優質飼料。一般青飼為好,青飼有清香甜味,各種家畜都喜食。調製乾草不易掉葉,但脫水慢、晾曬時間長,遇雨易腐爛。青貯效果好,利用率高。該品種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為優良牧草之一。刈割時期不同,牛鞭草的代謝能值亦不同。從4月2日到8月25日拔節期刈割,乾物質中的代謝能為9.26~9.65兆焦每千克,8月28日在開花期刈割,代謝能為9.02~9.13兆焦每千克。拔節期高於結實期。

栽培技術

牛鞭草在土質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良好,產量高。在亞熱帶用種苗扦插方法進行無性繁殖,全年均可進行,春季成活率為82%,夏季86.6%,秋季96.7%,冬季61%。株行距為5× 30(厘米)為好。扦插後,施一次人糞尿,緩苗快,產量高。以後每刈割一次都應施人糞尿或氮肥,促進生長發育。牛鞭草為青飼用,以拔節到孕穗前期刈割為宜,若調製乾草則以拔節到抽穗期為好,青貯則以抽穗期至結實期為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