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石刻

牛郎織女石刻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刻立於昆明池畔,俗稱“石爺石婆”。現牛郎像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常家莊村北,織女像在斗門鎮棉紡廠內,兩者間距約3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池中刻制石鯨,兩岸刻制牛郎、織女,以象徵天河。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裡,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隨著時間推移,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刻像也被當地民眾尊稱為“石爺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們對石像崇敬而迷信,開始頂禮膜拜起來,唐德宗貞元14年,修織女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

現狀

二千多年的變遷,昆明池早已變為良田,但屹立在斗門鎮街東的牛郎和鎮東六里常家莊村北的織女石刻卻準確的標明了昆明池東西兩岸。

文物價值

牛郎石刻 牛郎石刻

牛郎石刻身高2.15米,僅露上半身於地表之上,高約190厘米。底座與身寬相近,高1.25米。此像保存較好,五官清晰,頭髮的刀痕尚歷歷在目,身著交襟式衣服,腰間系帶,右手曲肘上舉作持鞭狀,左手緊貼胸作用力握韁狀。

織女像作跽坐狀,身高約2.3米,底座與身寬相近,高為1.20米。此像眉頭微蹙,嘴角下撇,頭結髻垂於頸後,頸部有斷裂痕,身著右衽交襟長衣,雙手環垂於胸前。

二者均為花崗岩園雕,刀法粗獷,樸實渾厚,運用適當誇張手法,更使其形象動人,反映了兩千多年前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造詣。

織女石刻 織女石刻

這兩座火成岩的石雕是我國迄今所知時代最早的大型石雕遺物,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物保護

牛郎織女石刻 牛郎織女石刻

1956年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