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蜂

牛角蜂

牛角蜂,頭黃色,胸棕黑色,有絨毛,腹黃黑相間,腹呈圓錐形,有三根毒針,廣西岑溪等地方稱牛角蜂為“三眼針”,即三根針的意思,跟一般的蜜蜂區別極大。

基本信息

簡介

牛角蜂頭黃色,胸棕黑色,有絨毛,腹黃黑相間,腹呈橢圓形,跟一般的蜜蜂區別不大,只是比一般的蜜蜂大而且毒性,有的地方稱為大黃蜂,大毒蜂。

急救措施

牛角蜂牛角蜂
蟄後措施被牛角蜂蟄後需要什麼措施:外出郊遊,如被蜂蜇傷,不要以為沒有什麼,應引起重視,有時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出現症狀,可採取以下措施:

1、被蜂蜇傷後,其毒針會留在皮膚內,必須用消毒針將叮在肉內的斷刺剔出,然後用力掐住被蜇傷的部位,用嘴反覆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邊暫時沒有藥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處,然後再塗些食醋或檸檬汁。

2、如果發生休克,在撥打“120”電話後或去醫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傷者的呼吸暢通,並進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急救處理。

3、在被蜂蜇傷後,先把留在身體裡的毒針拔出,然後嘴吸吮,再用手揉搓,最後用酒精擦洗,防止毒素的擴散。

臨時急救措施

1、如果身邊暫時沒有藥物,甚至沒有食用醋,可在患處用力塗抹檸檬、橙子等水果,酸性越強的效果越好,酸性不強的也有一定效果;

2、如果沒有水果,又不認識解毒草藥,就地採摘一些酸性的草本植物塗抹;

3、民間有用人奶治療蜂螫的驗方,頗有效果,在野外可以用攜帶的純牛奶擦洗,想必可以吸收並中和一些毒素;

4、有全身症狀者,在採用上述措施後應多飲水,以加快毒素排泄;

5、萬一發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醫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暢通,並進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急救處理。在近一段時間內,發生三起關於牛角蜂傷人的新聞,引人關注,讓我們看看牛角蜂事件的共性,了解牛角蜂的特點,防患於未然。

被蜂螫傷急救法

被蜜蜂(其毒液是酸性的)螫後,應立即小心拔出毒刺,如有斷刺必須用消毒針將其剔出,然後用肥皂水、3%氨水等弱鹼性溶液清洗及外敷,如果沒有鹼性液則用乾淨的清水沖洗傷口;如被其他蜂螫刺,最好用食用醋洗滌及外敷,然後用力掐住被螫傷的部分,用嘴反覆吸吮,以吸出毒素;若被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傷,最好用季德勝或南通蛇藥塗抹或外敷,同時口服蛇藥片(有這些藥就應每次都隨身攜帶),亦可以採擷鮮蒲公英、紫花地丁、景天三七、七葉一枝花和半邊蓮等解毒草藥搗爛外敷,然後儘快送醫院治療(尤其在被成群蜂螫傷後必須即刻送大醫院)。

注意事項

1、被毒蜂蜇傷後,往患處塗氨水基本無效,因為蜂毒的組織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黃蜂有毒,但蜜蜂沒有毒。被蜜蜂蜇傷後,也要先剔出斷刺。在處置上與黃蜂不同的是,可在傷口塗些氨水、小蘇打水或肥皂水。

3、被蜂蜇傷二十分鐘後無症狀者,可以放心。

毒蜂蜇傷其臨床表現差異甚大,輕者僅有局部皮膚紅腫、疼痛及蕁麻疹,重者出現過敏性休克,而伴有嚴重心律失常的病例罕見。蜂毒汁的成分複雜、多樣,包括組織胺、緩激肽、透明質酸酶、神經毒素、溶血毒素等。當毒汁作為外界抗原進入人體後,機體免疫系統產生相應抗體,一旦同種抗原物質再次進入機體,立即與附著在體內致敏細胞(如肥大細胞、淋巴細胞等)上的抗體相結合,使細胞脫顆粒,從而釋放慢反應物質、組織胺、緩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質。

在遭毒蜂蜇傷後,患者體內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量極大,它能使人體在極短時間內出現血壓下降、休克,呼吸困難甚至衰竭,同時毒素可能直接或間接損傷心肌而誘發嚴重心律失常。這些由肥大細胞脫顆粒所釋放的生物活性物質不是預先形成的,而是在抗原抗體反應的過程中產生和釋放的,它不受組織胺類藥物的影響,而腎上腺素卻能終止它的產生和釋放。

毒蜂尾端都有螫針與毒腺相通,螫人後將毒液注入體內,引起中毒。蜜蜂螫針有逆鉤,螫人後螫針常殘留體內,而胡蜂的雄蜂無螫針,雌蜂螫針無逆鉤。

蜜蜂蜂毒為微黃色透明酸性液體,主要含蟻酸和蛋白質;其他毒蜂的毒液卻大都呈弱鹼性,主要含組織胺、五羥色胺、緩激肽等成分複雜的毒質,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經毒作用,中毒反應較蜜蜂快而嚴重。蜂毒性質的這種顯著差別,決定了必須對症下藥。

一般身體健康的人,同時受到5隻蜜蜂螫刺,僅發生局部紅腫和劇痛,數日可以恢復正常;如同時受100隻以上蜜蜂螫刺,會使機體中毒,引起中樞神經損害、心血管功能紊亂等症狀;同時受200隻以上蜜蜂螫刺,會死於呼吸中樞麻痹。

外出野遊時被蜂螫傷,不要以為沒有什麼,應引起重視,否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些毒蜂的毒性決不亞於任何毒蛇,而之所以較少有人死於毒蜂螫,根本原因僅僅在於進入人體毒液的數量相差懸殊。然而即使只被一兩隻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傷,也常常會出現頭痛、發熱、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對蜂毒過敏者,還可能迅速出現蕁麻疹、哮喘或過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蜂毒還有一點完全不同於蛇毒:不少人被它螫傷後產生的抗體在以後再次遭遇叮咬時常常會起過激的反作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經介紹了一個第一次被大量蜂螫傷後康復,而第二次卻死於同樣的少量蜂螫的案例,並分析了人體中的該複雜生化過程。

症狀要點

1、螫傷處有紅、腫、熱、痛,重者局部變黑、瘀點,並可擴散,甚至發生組織壞死。若為蜜蜂螫傷,則一般有螫針殘留;

2、全身中毒反應可有頭暈、頭痛,不安等表現,輕者一般可在數小時內消失,若為群蜂多處螫傷,則可發生嚴重中毒反應,出現呼吸困難,乃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3、胡蜂螫傷中毒還可引起溶血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及肝臟損害等(應實驗室檢查是否有肝腎功能異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