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舌草[中藥]

牛舌草[中藥]
牛舌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牛舌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齒果酸模L.的葉。牛舌草分布於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乳癰,瘡瘍腫毒,疥癬。

基本信息

別名

羊蹄、齒果羊蹄、羊蹄大黃、土大黃、牛舌棵子、野甜菜、土王根、牛舌頭棵、牛耳大黃。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

用於乳癰,瘡瘍腫毒,疥癬。

相關配伍

1、治熱性恐懼症、抑鬱症:牛舌草6g,水煎服。

2、治熱性心悸:牛舌草6g,水煎,與赤石脂3g同服。

3、治咳嗽胸痛:牛舌草6g,冰糖10g,水煎服。

4、治各種結石,面色不佳:牛舌草6g,赤石脂3g,砂糖6g,煎成糖漿內服。

5、治小兒口腔潰瘍:取牛舌草乾品適量,炒焦,研成細粉,撒在潰瘍處。(1-5方出自《哈薩克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4-5月采葉,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1m左右,多分支,表面有溝紋。葉互生;基生葉有葉柄,莖生葉則具短柄;托葉鞘膜質,常破裂;葉長圓形,長5-10cm,先端鈍或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略呈波狀。花序圓錐狀頂生,通常具葉,花簇呈輪狀排列於枝的葉腋;花兩性;花被片6,2輪,黃綠色,宿存;花梗基部有關節,雄蕊6,排列成3對,花絲細弱,花葯基部著生;子房具棱,1室,花柱3,柱頭細裂,毛刷狀。花被卵狀,先端尖,具明顯網紋,各生一卵形或長圓形瘤狀突起,內花被片果期增大。瘦果三棱形,長約2mm,褐色,平滑,光亮。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或水邊。分布於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葉枯綠色,皺縮。展平後基生葉具長柄,葉片矩圓形或寬披針形,如牛舌狀,長4-8cm,寬1.5-2.5cm,全緣,頂端鈍圓,基部圓形;莖生葉較小,葉柄短,葉片披針形或長披針形;托葉鞘膜質,筒狀。氣微,味苦、澀。

藥理作用

殺原蟲作用,並可作緩瀉劑和解熱劑。

相關論述

《江蘇藥材志》:“搗爛敷乳房紅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