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是牛腹瀉病毒引起牛、羊和豬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牛、羊以消化道黏膜糜爛、壞死,胃腸炎和腹瀉為特徵;豬則表現為懷孕母豬的不孕、產仔數下降和流產,以及仔豬的生長遲緩和先天性震顫等。

基本信息

概述

病牛病牛
本病簡稱牛病毒性腹瀉或牛黏膜病。其特徵為黏膜發炎、糜爛、壞死和腹瀉。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廣泛存在於歐美等許多養牛已開發國家。1980年以來,我國從西德丹麥、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十多個國家引進奶牛和種牛,將本病帶人我國,並分離鑑定出了病毒。

病原

病牛口部變化病牛口部變化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viraldiarrheavirus),又名黏膜病病毒(Mucosaldiseasevires),是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屬(Pestivims)的成員。為一種單股RNA,有囊膜的病毒,呈圓形。
本病毒能在胎牛腎、睪丸、肺、皮膚、肌肉、鼻甲、氣管、胎羊睪丸、豬腎等細胞培養物中增殖傳代,也適應於牛胎腎傳代細胞系。本病毒與豬瘟病毒、邊界病毒為同屬病毒,有密切的抗原關係。

流行病學

本病可感染黃牛、水牛、氂牛、綿羊、山羊、豬、鹿及小袋鼠(Wallabies),家兔可實驗感染。
患病動物和帶毒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綿羊多為隱性感染,但妊娠綿羊常發生流產或生產先天性畸形羔羊,這種羔羊也成為傳染源。康復牛可帶毒6個月。直接或間接接觸均可傳染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過胎盤感染。
本病的流行特點是,新疫區急性病例多,不論放牧牛或舍飼牛,大或小均可感染髮病,發病率通常不高,約為5%,其病死率為90%~100%,發病牛以6~18個月者居多;老疫區則急性病例很少,發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隱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常年均可發生,通常多發生於冬末和春季。本病也常見於肉用牛群中,關閉飼養的牛群發病時往往呈暴髮式。

發病機理

病牛舌部變化病牛舌部變化
一般認為病毒侵入牛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進行複製,然後進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再經血液和淋巴管進入淋巴組織。病毒血症一般結束於中和抗體的形成。在不給初乳的犢牛實驗感染中,以循環系統中的淋巴細胞壞死,繼而脾臟、集合淋巴結等淋巴組織損害為特徵。由於上皮細胞變性和壞死及黏膜脫落而形成黏膜糜爛也是本病的特徵。

症狀

病變的肝組織病變的肝組織
潛伏期7~14d,人工感染2~3d就其臨床表現,有急性和慢性過程。
急性病:牛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0~42℃,持續4~7d,有的還有第二次升高。病畜精神沉鬱,厭食,鼻眼有漿液性分泌物,2~3d內可能有鼻鏡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爛,舌面上皮壞死,流涎增多,呼氣惡臭。通常在口內損害之後常發生嚴重腹瀉,開始水瀉,以後帶有黏液和血。有些病牛常有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從而導致跛行。急性病例恢復的少見,通常多死於發病後1~2周。
慢性病:牛很少有明顯的發熱症狀,但體溫可能有高於正常的波動。最引人注意的症狀是鼻鏡上的糜爛,此種糜爛可在全鼻鏡上連成一片。眼常有漿液分泌物。在口腔內很少有糜爛,但門齒齒齦通常發紅。由於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而致的跛行是最明顯的症狀。大多數患牛均死於2~6個月內。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本病時常發生流產,或產下有先天性缺陷的犢牛。最常見的缺陷是小腦發育不全。患犢可能只呈現輕度共濟失調或完全缺乏協調和站立的能力,有的可能盲目。
綿羊可以用黏膜病病毒實驗感染,但僅在妊娠綿羊被感染而病毒通過胎盤及胎兒時才會發病。妊娠12~80d之間的綿羊,可能導致胎兒死亡、流產或早產或足月羔羊。

病變

主要病變在消化道和淋巴組織。特徵性損害是食道黏膜糜爛,呈大小不等形狀與直線排列。瘤胃黏膜偶見出血和糜爛,第四胃炎性水腫和糜爛。腸壁因水腫增厚,腸淋巴結腫大,小腸急性卡他性炎症,空腸迴腸較為嚴重,盲腸、結腸直腸有卡他性、出血性、潰瘍性以及壞死性等不同程度的炎症。在流產胎兒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氣管內可能有出血斑及潰瘍。

診斷

病牛口中變化病牛口中變化

在本病嚴重暴發流行時,可根據其發病史、症狀及病理變化初步診斷,最後確診須依賴病毒的分離鑑定及血清學檢查。
病毒分離應於病牛急性發熱期間採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檢時採取脾、骨髓、腸系膜淋巴結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犢牛或用乳兔來分離病毒;也可用牛胎腎、牛睪丸細胞分離病毒。

血清學試驗目前套用最廣的是血清中和試驗,試驗時採取雙份血清(間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為陽性,本法可用來定性,也可用來定量。此外,還可套用補體結合試驗、免疫螢光抗體技術、瓊脂擴散試驗以及聚合酶鏈反應(PCR)等方法來診斷本病。
本病應注意與牛瘟、口蹄疫、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惡性卡他熱水皰性口炎牛藍舌病等相區別。

防制

本病在目前尚無有效療法。

套用收斂劑和補液療法可縮短恢復期,減少損失。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可減少繼發性細菌感染。平時預防要加強口岸檢疫,從國外引進種牛、種羊、種豬時必須進行血清學檢查,防止引入帶毒牛、羊和豬。國內在進行牛隻調撥或交易時,要加強檢疫,防止本病的擴大或蔓延。近年來,豬對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趨上升,不但增加了豬作為本病傳染來源的重要性,而且由於本病病毒與豬瘟病毒在分類上同屬於瘟病毒屬,有共同的抗原關係,使豬瘟的防制工作變得複雜化,因此在本病的防制計畫中對豬的檢疫也不容忽視。一旦發生本病,對病牛要隔離治療或急宰。目前可套用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來預防和控制本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