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作者是孫京媛,於2008年5月1日,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 者: 孫京媛 編著

出 版 社: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5-1

字 數: 194000

頁 數: 232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0845110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親職教育 >> 家教方法

定價:¥29.80

編輯推薦

我們不能給予孩子無與倫比的聰明,但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正確對等問題、如何聰明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們父母教育的根本。

父母不可能一生代替孩子,父母最終能給孩子什麼?

做孩子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質,獨立解決困難,自信面對挑戰,遠離惡習,主動承擔責任,熱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這樣為孩子鋪下一條成功的路,贏在起跑點!

生存能力、發展的動力、成功的潛力;

我們不可能像我們自己的父母那樣,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中積累經驗。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希望。“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個孩子不成功。還可以指望另一個。因為我們只擁有一個孩子。我們只能“孤注一擲”。我們只能一邊學習做父母,一邊教育孩子;一手培育著自己的未來.一手塑造著孩子的明天。一個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個孩子失敗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我們輸不起!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功成才。但是作為家長怎樣去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呢?

本書從以下7個方面教給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

1家長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礎;

2影響孩子智力結構的因素;

3讓孩子享用一生的好習慣;

4決定孩子成功的品質;

5交給孩子獨立處世的鑰匙;

6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

7愛和感恩幫助孩子成就一生。

內容簡介

“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人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句話是巴金先生說的,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教育不一定是在學校里的教室里進行的,社會上處處是學校,生活中到處有老師。但是,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這樣的老師是最親近,也是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老師。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親職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孩子在父母的關

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為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為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家長的都應該牢記這句話。

我國諺語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就是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說是一樣,而做是另一樣,否則孩子會茫然,不知該如何做。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能夠勝任第一任老師這一光榮職位。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孩子不斷地從你身上吸取知識、吸取營養,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俗話說: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待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是所有父母畢生努力的目標。本書從孩子的智力開發、情緒管理、溝通技巧到開創生命格局,都給了父母一個最好的具體的學習管道。只有父母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無論在品德還是在學識上都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才會茁壯成長。

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形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獨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習慣,樹立關愛、合作、寬容、創新、感恩的現代意識。這才是培養孩子良好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

相信教育可以更完美,做卓越父母,創造孩子卓越人生的第一步,讓該書伴隨父母孩子共同成長衝刺!

目錄

第一章 親職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礎

良好的環境有助於成才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天才取決於後天的教育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

重視培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

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告訴孩子:“你真棒!”

千萬不可溺愛孩子

孩子也需要尊嚴

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第二章 影響孩子智力結構的因素

讓孩子擁有一個夢想

注意力,孩子的成才之本

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給孩子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

讓孩子學會勤于思考

遊戲是孩子的天賦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讓孩子的自控力得到強化

第三章 讓孩子享用一生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改掉孩子偏食的毛病

杜絕孩子亂放東西的習慣

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

讓孩子堅持每天寫日記

鼓勵孩子多動手

不要扼殺孩子好問的天性

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

教孩子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第四章 決定孩子成功的品質

從小就應薰陶孩子的品行

孩子應有健全的人格

培養孩子良好的責任心

跌倒了自己爬起來

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恆心

教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讓孩子懂禮貌

幫孩子改掉說謊的毛病

第五章 交給孩子獨立處世的鑰匙

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在生活中鍛鍊孩子的勇氣

讓孩子學會獨立

讓孩子學會合作分享

對孩子進行自主教育

對孩子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理財教育

第六章 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

培養孩子性格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孩子受壓抑的表現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

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讓孩子遠離膽怯

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讓孩子擁有樂觀的性格

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鼓勵孩子積極進取

讓孩子擁有自信

第七章 愛和感恩成就孩子的一生

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

幫助孩子伸出關愛的手

讓孩子富有同情心

激發孩子的仁愛心

讓孩子學會感恩

培養孩子寬闊的胸懷

讓孩子學會慷慨待人

書摘

第一章 親職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礎

“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入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句話是巴金先生說的,也是父母應該做到的。

良好的環境有助於成才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

孟軻幼年喪父,靠母親紡紗織布維持生活,母子二人過著清貧的日子。但母親從沒有放鬆對兒子的教育。

很小的時候,孟軻家住在鳧村的一片墓地附近。他經常和小夥伴們去看出殯葬死人的全過程。漸漸地和小朋友們一起堆土墳,學打幡、抱罐,學死者親屬嚎哭,甚至還和小夥伴們一起掘墳。

孟母看到這種情況,感到在此居住下去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於是便帶著孟軻搬到鄒國中心去住。

孟家新居靠近集市,小孟軻沒事就到集市上去玩。他聽到的是各種叫賣聲,看到的是商人競相牟利的各種行徑。慢慢地,孟軻也羨慕起做買賣、掙大錢來。他經常和小夥伴們玩做生意耍花招的遊戲,看誰騙過誰。

孟母目睹兒子的作為,擔心他學壞,終日吃不好,睡不安,覺得在這樣的環境裡住下去,兒子必然變成一個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的奸商。孟母感嘆說:“這也不是我兒應住的地方啊!”

賢明的孟母決定再搬一次家。她選擇了把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這裡環境幽雅,經常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看到師生們彬彬有禮的舉止。這裡的環境使孟軻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看到這些,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應居住的好地方!”孟家便在那裡安下家來。

到了新的環境,孟軻一心向學,進步很快。他專心讀書,持之以恆,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世譽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我國古代大學問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或許連他自己也覺察不到。

人們常抱著這樣的觀念:孩子還小,壞習慣以後可以慢慢矯正。殊不知,積重難返,一株樹苗被折彎了腰,在長成參天大樹後也不能變直。孟子長大後具有一股浩然正氣,與孟母給他營造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

孩子是一個空的筐子,塞進什麼就裝什麼。有的父母不大懂得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的家長抱著孩子搓麻將,有時打牌三缺一就拉上孩子來湊數。有的家長染上不良習性,如小偷小摸、賭博、吸菸、酗酒,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前途實在令人擔憂。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點,生命旅程的第一站。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走向幼稚園、學校和更廣闊的社會以後,家庭仍然是最貼近、最密切

以及影響最深、最重要的環境。家庭應當成為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溫室”。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孩子的心靈是潔白無瑕、天真純樸的。生活在什麼環境中,就會被造就成什麼樣的人。因此,家教中必須注重環境這一關鍵因素。

以下細節父母不應忽視。

一、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孩子猶如一株嫩苗,在一個和諧的家庭中才能健康地成長。為了孩子,也為了全家的幸福,家庭成員應當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氛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是可以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的,它對孩子的品德、性格、情感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積極、熱情、善良、寬容等品格,不是單靠說教所能達到的,也不是逼迫孩子讀幾本書所能實現的。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起著主要的作用。在充滿和諧的家庭里,每個成員之間相互關懷,相互依戀,相互學習與幫助,相互交流與溝通。產生分歧與矛盾時,以相互寬容與諒解的態度,展開坦誠的探討,以求得共同的理解與認同,而不是轉向互相妒忌與憤憤然。對於長輩與小輩間的代溝,對於由不同時代造成的價值觀的分歧,要以樂觀、積極、相互尊重、相互容納的態度尋求和解、協調的辦法。對家庭中的問題,任何成員面臨的壓力和危機,都要以相互理解與支持的態度,共同設法解決。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個和諧的家庭,也必然存在著團隊精神的氣氛。家庭成員在互相合作中的共同生活,最能養成彼此相互關懷和負責的習慣。生活中,大部分年輕父母白天都上班,缺乏家庭溝通。但是不少家庭在下班之後,為了家事而鬧彆扭,父母間的爭吵和賭氣,帶給孩子嚴重的不安全感,並失去學習負責和互助的習慣。

和諧的家庭是一個活動力很強的小團體,除了時時保持互助合作之外,他們在意見的溝通及彼此相互了解上,具有良好的默契。和諧的家庭還具有另一種含義:父母親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他們具有穩定的情緒,樂觀和積極的思想。父母親有了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信心,給予自由發展和訓練的機會。充滿活力和自信的父母,必然能培養出活潑向上的子女。因為身教所產生的認同是引導孩子走向光明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創造有利於身心的物化環境

家庭物化環境對於培養兒童良好的性格,塑造美好的心靈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應儘量寬敞,多給孩子留一點兒活動空間

目前,雖然我國大多數家庭的住房普遍不寬敞,但室內是否顯得寬敞,並不完全取決於住房面積的大小。同樣面積的住房,安排得井井有條,可以顯得寬敞;若被雜亂的家具、花哨的點綴、散亂的雜物擠占,就會給人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兒童心理工作者曾提醒父母:家庭空間的侷促狹窄,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產生一種壓抑感。而且,花哨雜亂的擺設還會引起孩子心情浮躁,進而妨礙其性格的正常發展。

所以,寧可少購置家具物品,少擺設一些裝飾品,儘量給孩子多留一些活動空間。

2.保持清潔整齊,使孩子從小養成文明的舉止

家庭環境整潔與否,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整潔有條理的環境會給人以美感,會使孩子感到心情愉快,同時還有利於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的舉止和良好的習慣。相反,污濁雜亂的環境,不僅使孩子心情煩躁、抑鬱,更嚴重的是,容易讓孩子養成鬆懈、懶散的不良習慣。因此,家長應當特別注意室內的整潔,東西放置有條理,哪怕是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都應擺放得井井有條。

家庭物化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雖然不起決定作用,但確有不可輕視的影響。因此,父母在建設自己的家庭時,在考慮自己的愛好、需要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考慮家庭物化環境是否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淨化家庭語言環境

當今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家庭衛生環境,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家庭道德環境的污染:不潔淨的語言。家庭是孩子的一個溫馨的港灣,而不潔淨的語言,往往導致港灣里的水變得異常渾濁,從而損害了孩子的心靈。

有些家庭的父母互相指責謾罵習以為常,甚至批評孩子也是滿口的髒話、損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生活在不潔淨的語言道德

環境中,必然會染上出口成“髒”的習慣,長大後再改就很難了。

有的家長,張口謊話,閉口假話,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北京某國小對愛說謊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其父母也有說謊話的毛病。這些家長不知不覺地成了孩子說謊話的根源。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首先應淨化家庭語言環境。

四、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家庭不只是休息的場所,也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所以,家長要把孩子的學習環境作為家庭環境布置的一個重要環節來考慮。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有條件的話,儘量給孩子安排單獨學習、休息的房間,以免電視聲、會客聲干擾孩子。

孩子的房間布置要整齊,要有美感,房間的色彩、窗簾的色彩要符合孩子年齡的特點,選擇適合孩子身材的桌椅,燈光要柔和。家庭書架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有些書籍孩子一時看不懂,但在整齊的書籍面前,在濃濃的書香氛圍中,極有利於啟迪孩子熱愛知識,追求知識。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同樣,我們也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個“好”字該怎樣理解呢?把孩子教“好”,並非單純讓孩子爭得第一、獲得獎賞、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也不跟財富、地位、名聲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資質,孩子有個體差異,孩子之所以是你的孩子,就是因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標準也應該是不同的。

孩子“好”的定義應該跟孩子的個體有關,不能拿它跟社會成就(財富和名聲)來比較定義,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關係。“好”孩子,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孩子,把孩子“教好”,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孩子只需要在今

天比昨天進步一點兒,明天比今天多些進步,這就夠了!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終其一生的要求,所以,這只能作為教育孩子的一個目標和追求,向這個方向靠攏,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需要指出的是,教是一種主動實施的行為,也就是由父母來引導學習和教育的行為。作為孩子的父母,首先應該想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各項能力極限,刺激孩子的能力成長到孩子能達到的最高高度。在紛紛擾擾的社會環境和欲望誘惑干擾下,保持對孩子的客觀認識和理解。刺激和發展孩子本身可以發展的能力素質,淡化整體社會比較定義的需求,把孩子當作一個社會個體來發展調整、刺激成長。很遺憾的是,“教”被父母限制在自己的經驗里、在成人的認識中以及社會的要求下。因此,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滿足自己,阻礙孩子。大部分父母在實施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按照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和社會對未來成人的要求而進行的。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發展來實施,而是根據家長自己的需要來進行教育。

孩子的所有經驗和認識以及感覺、需要都跟成人有很大的差距。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對象,找準教育的目標,了解自己要教育的對象,有的放矢!從孩子的需要人手,考慮教育手段,從孩子的發展來選教育方式,這也需要父母的智慧!

說到教育孩子,父母幾乎一律講手段,也就是方法。教育講方法有錯嗎?沒有,錯的是方法的濫用和套用。我們知道,同樣的結果,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未必是一樣的。反之亦然,同樣的原因,不一定發展成為一樣的結果。有因就有果,但“果”未必一樣。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忽略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父母經常套用某個專家的方法,套用書本上的或者其他父母教育孩子的經驗,經常忽略了“此孩子非彼孩子”的問題。所以,教育經常陷入死角和誤區中。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是伴隨著需要而成長的。如果我們可以了解並滿足孩子的需要,教育孩子就不會是我們想像中那么困難。在佛學裡,了解人的真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覺察”。在現實普通的教育中我們就要去感受,感受孩子的需要。而對每位有孩子的父母來說,就是去感受自己孩子的需要。

父母要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就要嘗試回到自己的需要點上,我們也就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可以為自己製造一個同樣的處境來感受孩子的需要。是否別人的指責可以幫助自己?或者是打擊可以讓自己更加上進和積極?這樣的時候,什麼是我需要的,怎樣的行為可以激發我的積極的欲望……當我自卑時候,我最需要什麼,我為什麼自卑.我害怕什麼?面對我感覺自卑的東西或者處境時,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東西可以讓我感覺到安全?當我有暴力傾向的時候,或者我要使用暴力的時候,我是想得到什麼感覺?當我不積極的時候,我自己是害怕什麼,擔心什麼?什麼東西可以刺激我的解決欲望?我心裡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改變我的處境?我如何可以改變我自己的處境……從自己來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和成人的表現不一樣,但心理基礎和心理需要是一致的)。知道了孩子需要什麼、是什麼感受、需要什麼感覺,那么解決方法很容易找到!

作為父母,應該相信,孩子即使是在做了錯事的時候,他也是在努力地想把事情做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負面行為上,而是要看到孩子行為後面的良好的動機,父母要避免對孩子使用的錯誤方法指責,而是要協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良好動機。

每位孩子的父母,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而且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那么教育就合理而有效。不必要刻意地去追尋道理,而要看到對自己孩子教育的效果。道理是效果的產物,效果是道理的檢驗。

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嬰兒出生之後就生活在家庭之中。在一個人性格的形成過程中,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性格形成的基礎是在家庭里打下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有人把家庭比喻成一個小型的社會,家庭是兒童一生中接觸的第一個社會。

家庭是兒童生活時間最長的環境,有充分的時間使兒童與父母朝夕相處在一起,接觸機會多,影響面廣泛。從兒童受教育的順序來看,首先是親職教育,然後才是學校教育。我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素質、人格、舉止言談、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童,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兒童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外教育科學研究證明,從出生到7歲,這是一個人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發展的最旺盛時期。此時兒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外界刺激會在他們大腦里留下痕跡,刺激反覆呈現,就會轉化為內在信息,促進兒童大腦潛能的發展,促進兒童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的發展。而此時兒童大腦潛力的發展又對未來的學業和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其性格的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