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後七日[2010年劉梓潔執導電影]

父後七日[2010年劉梓潔執導電影]

《父後七日》是一部改編自台灣作家劉梓潔的同名散文的劇情片。導演王育麟邀請作者劉梓潔擔任編劇並共同導演,王莉雯、吳朋奉等演員主演。影片從一個側面來描述父親死後對兒女的影響,講述了一個從彰化縣北上工作的女孩返鄉奔父喪七日的故事,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現出道教與台灣喪葬習俗。電影於2010年8月27日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本片描述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回到了台灣中部的農村里,重新有面對父親成長鄉里的世事人情,其中有傳統葬儀的庸俗繁瑣、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更有台灣質樸率真的濃厚人情味。葬禮結束後,阿梅將喪父的傷逝打包封存,獨自回到了光鮮俐落的城市裡繼續工作,卻在某次過境香港機場時,對父親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海而來……。

《父後七日》改編自當今台灣獎金最高的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2006年的首獎作品,並由原著作者劉梓潔及資深影像工作者王育麟聯合編導,兼具了優雅感人與豪邁奔放的影像風格,爆笑中哀慟隱現,豪情中真情浮現,更是一部深具台灣本土人文特質的溫馨喜趣電影。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角色介紹​
阿梅 王莉雯​
死者的女兒,有讓哭就哭讓停就停的本事。在經歷四個月“父後七日”後,一直沉浸在工作中的她,在機場明亮的角落裡,對父親有了排山倒海的思念。​
​阿義 吳朋奉​
​一個喜歡作詩的道士,年輕的時候青梅竹馬為了去台北發展和他分開,後來遇到了聰明漂亮的阿琴,兩人非常投緣,合作無間,雖然沒有婚姻之實,但是二人同心把葬禮綜藝事業做的有聲有色。
​大志 陳家祥​
小莊 陳泰樺
父親 太保(張嘉年)​
阿琴 張詩盈
​一個下港的女孩,人很率直很肯學,什麼都願意做,無論什麼都是一學就會。來彰化學插花認識了阿義,兩人非常投緣,雖然沒有婚姻之實,但是二人同心把葬禮綜藝事業做的有聲有色。
​折蓮花鄰居 邱淑緞;詹碧玉;詹碧玲;​
​美鳳 王安琪
​阿義的青梅竹馬,在年輕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生活,離開阿義去了台北做美發工,學到安身立命的手藝並且嫁給了城裡的小開。
​小護士 朱家儀
​醫生 施宇聰
​議員 王育麟​
議員助理 ​賴兆明;小高;
​長發伯 ​蒲創結
​公司主管 詹婷怡
阿梅同學 林恆均
​機場吸菸室旅客 ​陳文德;陳榮顧;蔡宗翰;郭春暉;張璐璐;

職員表

​出品人 王惠娟、王育麟
​製作人 ​王育麟
​原著 劉梓潔
​導演 劉梓潔、王育麟
​副導演(助理) 莊景樂、陳嘉容​
​編劇 劉梓潔​
​攝影 傅士英​
​剪輯 王育麟
​道具 蒲士榮、蒲靖舒
美術設計 黃婉妮、塗碩峰​
​劇務 陳怡臣​
​場記 李郁倩​

幕後製作

劇照劇照
讀劉梓潔獲散文組文學首獎的《父後七日》,在肅穆中的荒謬里,你很難忍得住眼淚,但她與王育麟合導,將文字變成影像的處女作,則成了同時忍哭又忍笑的‘溫馨頭七’手記。跑台北跑香港的女兒,回來送父最後一程,指定動作有它的風土道理,繁文縟節處處現原鄉生命觀。太保在《運轉手之戀》首被認同是草根的台北好爸爸,我們翁子光還原他的本地流氓父性,然而明媚時光一閃再閃,劉梓潔又把他帶到彰化,化身她心中慈父,代寄上無傷無痕的轉生祝禱。

由王育麟、劉梓潔執導的最新電影《父後七日》是根據作家劉梓潔的同名散文改編而成,全片除了以幽默的口吻嘲諷繁複儀式的矛盾,同時也探討了儀式解放感情的能力。情感的著墨與敘事方式深刻而洗鍊,除了勇奪了今年台北電影節的最佳編劇與最佳女配角獎,在上映前夕更是佳評如潮。

創造背景

劉梓潔與王育麟的結識是源於公共電視的百萬原創劇本比賽。2005年劉梓潔與九降風編劇蔡宗翰,合著劇本參加這個比賽獲得入圍,許多業界導演便開始注意到這兩個還在念研究所就拚命寫的年輕人。王育麟當時就知悉劉梓潔會寫劇本,2006年見她散文得獎,2007年便問她要不要把散文改編成劇本,待她劇本編好又力邀她一起當導演,就這樣開始了拍攝《父後七日》的奇幻旅程。

王育麟表示,《父後七日》拍攝的是和劉梓潔有關的青春故事,所有的事情都跟她密切地連在一起,他覺得一定要‘把她拖下水’,才能很安心地讓這片子成立,因而決定到劉梓潔家附近去拍攝。兩個人合作的過程默契不錯,又恰巧彼此對文學與電影的愛好、品味都很接近,溝通順暢。兩人都喜歡柯恩兄弟、昆汀塔倫提諾,還有推理小說家卜洛克式的幽默,甚至還在《父後七日》里,偷渡了一些兩人的喜好。當然,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也難免爭執,但都會堅持一下,把事情弄清楚,那些不愉快自然也都在影片拍完時全都忘記了。

劉梓潔提到,雖然是散文改編,她卻很排斥在文字上呢呢喃喃,她認為一旦要把散文改編成電影劇本,就是為了電影而創作,不再是為原本的散文,也不在乎被問到‘哪些是真是假’,於是在《父後七日》電影中,她嘗試著加入原本散文沒有的人物,並且改編一些散文中角色的設定,讓淘寶故事發展更為有趣。譬如現實中,劉梓潔的哥哥是建築師,但她說:‘若設定兄妹兩人都是從都市回到鄉下那就沒衝突感,所以將哥哥設定留在鄉下擺地攤;另外,因為不能有兩個女主角,所以把妹妹的戲也刪了。’她打趣地說,妹妹還因此感到不平衡,叫她得再寫一篇‘其實我還是有個妹妹’。

劉梓潔表示寫作是很個人的事情,要面對自己把它寫出來。在經歷記者的工作後,已經訓練了她養成在工作時‘很上道’,工作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她會分得很清楚‘散文是自己的創作,但劇本是另一種’。而做文案時,則是更徹底,要寫到能把商品賣出去;至於劇本,她則認為一定要讓觀眾覺得好看、好笑、好哭。

電影配樂

劇照劇照
王育麟則是個一派隨性、自在的創作者,他認為創作面臨混亂、焦慮時急不來,有時過了兩三天,自然會給你答案,沒辦法像個數學題目硬去把它推理出來,他說,電影的每一次拍攝都會牽涉很多人,這也是個考量。他笑稱,一開始拍片時會畫很多分鏡,但那些東西到了現場,卻都被打破,後來就知道不要多折騰。他的創作方式比較像是將平日的經驗,再經驗的過程,好比這次《父後七日》的配樂”ToSirWithLove”,就是他以前聽過的,他認為有些音樂本身就很具重量及意義,若把這些音樂恰當地與一些經驗放在一起,便能夠產生化學作用。

王育麟說,”ToSirWithLove”有一些五年級的記憶,連1980齣生的劉梓潔也對這首歌有一些印象。這首歌的歌詞是在說主角跟老師的關係,老師從小時候教她用蠟筆畫畫,到她長大的時候則教她用口紅,在這整個過程不知道該如何感謝老師的意思。王育麟說,本來也有想要用別首歌曲的考慮,但有一天他跟劉梓潔在前往深坑的路上,劉梓潔車上剛好放了一首老歌就是”ToSirWithLove”,因而電影中女主角的爸爸教她騎摩拖車的橋段,也就這樣設計了出來;雖然光是買詞曲創作的著作權費就花了五千美金,但他認為,有些配樂,一開始認定了。

幕後花絮

導演劉梓潔唯一一次在拍片的時候情緒失控淚流不已。那是場女主角在電影中騎機車背著父親遺照的戲,雖然是劉梓潔虛構出來的,但透過演員的表演、攝影師手持的鏡頭,她感到爸爸活了過來,反過來被自己虛構出來的橋段給打動到淚流不已。

獲獎記錄

時間
具體獎項  獲獎主體​ 備註
2010年​ ​第47屆金馬獎 ​​最佳男配角 吳朋奉 獲獎
2010年​​ 第47屆金馬獎​ ​最佳改編劇本 劉梓潔​
獲獎
​2010年​ 第47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父後七日​ 入圍
​2010年​ ​第47屆金馬獎 最佳女配角​ 張詩盈​
入圍
​2010年​ 第47屆金馬獎 最佳新演員​ 張詩盈​
入圍
​2010年​ 第47屆金馬獎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父後七日 入圍
2010年​ ​第12屆台北電影獎 ​最佳女配角 張詩盈 獲獎
​2011年 ​​第12屆台北電影獎 最佳男配角​ 劉梓潔​
獲獎
​2011年 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男配角​ ​吳朋奉
入圍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亞洲電影 父後七日 入圍

影片評價

《父後七日》與生活貼得太近,能讓人動了真情,破涕為笑又突然轉喜為悲(外灘畫報評)。

《父後七日》是少見的以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電影題材,片中以戲而不謔的方式,描繪台灣特有的喪葬習俗;特別是對白貼近庶民心情,頗能引起觀眾共鳴。

《父後七日》通過一系列看似有些荒謬和喧鬧的段子,讓主人公在父親死後,重新審視了父親的愛。在一切聲響都停頓,當一切色彩都褪去,“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喟嘆油然而生,讓觀眾熱淚不止。劇情是散文風格化敘事,影片布局貼近生活的本質感,沒有跌宕的故事、沒有講任何大道理、沒有歇斯底里的表演,甚至還讓本應嚴肅的葬禮出現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乍看上去,本片既不悲情,又不婉轉,可是影片的情感是真摯的,是撕去生活中的偽裝後的真摯(搜狐娛樂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